富强联盟说十二月五号是什么日子发钱是今的吗?

神秘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怎么回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发现的汉代织绵“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宣传的口号还是神秘的预言?目前,学者们已经推算出,在20余年后的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美国学者、天文考古学家班大为(David W.Pankenier)在他研究中国古代五星聚的重要论文里也曾激情地说过,伴随2040年9月五星聚会奇观同时到来的,很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和富强。文/路生

  沙漠里的每一粒沙都有着它的故事,不过没有读懂而已;沙漠里的每一粒沙都是五彩的,不过不会欣赏而已。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对我们来说也一样。

  1901年,斯坦因来了。他是从印度进入新疆的,从1897年领到英属政府的申请拨款后,他准备了很长时间,他想弄清在位于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健陀罗地区的移民是当初怎么进入中国的新疆,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当地居民小心翼翼地相处,并和他们通婚,被他们慢慢同化为楼兰居民的。

  斯坦因走的是一条早他十多年就被英国人开通的经过吉尔吉特的线路。吉尔吉特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克什米尔西北部城市。位于吉尔吉特河南岸,海拔1,454米。人口5,000。曾为佛教中心,现为克什米尔北部经济、交通中心。东北沿罕萨河谷经中、巴边境的明铁盖山口可进入中国新疆。

  吉尔吉特在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脉的分界河吉尔吉特河边上,很久以前,丝绸之路就已蜿蜒山间。那连绵了十几个世纪的商队,载着的不仅仅是丝绸香料瓷器,还载着思想哲学宗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就是从这里先后传向中亚和中国的。

  斯坦因的线路注定了他要翻越数十座险峻入云的冰峰,穿越很多的河谷,也注定他会在陡峭的山间艰难的挪动,那些山分别是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和喜玛拉雅山脉。

  当年,连牲口也走不了那样的路,斯坦因只好雇挑夫。他们从明铁盖山口进入中国,再从那里到达喀什、和田,然后,从和田进入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斯坦因他们和所有的人一样,得在夏天翻越雪山,冬天进入沙漠。这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很多涂鸦在石头上的佛像或者经文,那也是当年走过这条道的移民刻划下来的信仰,以及移民们那颗虔诚的祈求佛祖保佑的心。按照史学家们的说法,正是因为有了当初的那些涂鸦,才有了中国和日本的佛塔。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绿洲城市的,它们像翡翠的项链被串了起来,之间的路程仅仅需要步行一天。这也是历史留下来的痕迹,遥遥远远的,丝路上的那些驼队,在各自的穿梭里,都需要在绿洲的城市里获得水源和给养。超过一天的里程,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不便。

  斯坦因在沙漠边上的那些绿洲城市转了一圈,他先后到了叶尔羌(今莎车)、和田、克雅里(今于田),尼雅(今民丰),在克雅里,他遇到了阿卜杜拉。这个人告诉斯坦因,自己在沙漠里见到过古遗址。之后,斯坦因从一个叫易卜拉欣的人手里收购了两块带字的木板。

  这个时候,斯坦因已经结束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丹丹乌里克的探险发掘,回到克雅里本想做些必要的修整,意外的消息和两块木板让他激动不已。

  易卜拉欣是一家磨坊的主人,没事儿的时候,他总喜欢去沙漠中寻找宝贝,他顺手捡到了那些木板,但他认为那是没用的东西,据说有六块儿之多,但他在路上扔掉了一些,只带了其中的两块回来,让孩子们玩。

  现在,斯坦因要花大价钱收购它们,易卜拉欣因为这意外的收获很高兴,甚至答应为斯坦因作进入沙漠寻宝的向导。

  斯坦因认得出来,木板上的文字是佉卢文。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曾经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但是,今天的学者研究发现,在贵霜王朝还没有瓦解之前甚至更早,或者说中国的东汉之前,就有中国史书里的月氏人沿着斯坦因选择的路线进入中国。印度裔僧人支谦的传中也说:“支谦,大月支(霜贵)人也,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支谦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氏族后裔。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被吴国的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重译《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等重要经典,是著名的译经大师。

  佉卢文是移民们当地人交流的重要证据。关于移民们迁徙的线路,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是这么认为的:移民们以每批不到100人的规模,一批一批地到达沙漠,而他们走的线路就是斯坦因选择的线路。

  芮乐伟·韩森还认为这个时间段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至八世纪间,甚至更早(详见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张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9月)。

  斯坦因他们向北先进,告别沙漠边缘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村庄,尼雅河已经干涸了,他们沿着河床又向北走了近40公里,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尼雅遗址。它是被易卜拉欣当作“炮台”介绍给斯坦因的。

  斯坦因说,他在那里看到了“枯萎的古代果树”,以及一些“旧屋”和被埋在沙岗下的佛塔,而他要找的是那些珍贵的木板文书。

  就是在尼雅这块废墟里,这个匈牙利裔英国人,将他的探险生涯以及他的事业、名声推向辉煌的顶峰。他先后来过尼雅四次,仅1901年的他在这里的半月时间中的某一天,他就在这里获得了简牍几百片,还有铜镜、金耳饰、铜戒指、铜印、铜镞、带扣、铁器、玻璃、贝、水晶珠饰、木器、漆器残片和各类织物。

  斯坦因在日记里这样记下了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我确立的规矩下向我出示他们(他雇来的民工)拾到的东西,一旦有古文物的价值,就能拿到合适的报酬。”他还按日给雇来的村民付工资报酬,如果谁挖到珍贵遗物,会额外领到赏金。

  为了挣到更多的钱,那些村民们的“工作”对于文物来说当然是疯狂而野蛮的。

  当斯坦因把从这里获得的珍贵文物运往英国,很快便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但他的名声却因此在中国不大好,有人甚至将他称为“强盗”。

  在斯坦因的身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世了,它就是后来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

  那是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的。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

  据说,当年的考察队尼雅遗址上的挖掘一直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就在失望中,他们挖开了一座古墓。

  那是一个两人合葬墓。

  合葬的两人身上穿着许多衣物,最显眼的是,其中一具尸体的右臂上绑着一个色彩鲜艳的织锦。织锦色彩绚烂,文字激扬,纹样诡秘,意蕴神奇,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于是,便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时,和作为随葬品的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在一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志勇认为: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我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五星出东方”是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地区的军国大事有利。(详见王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解说》)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五星连珠是一种难得的吉瑞之兆,认为天象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

  传说,舜帝即位时就出现过这种天象。后来,天文学家计算出这种天象历史上曾经三次:第一次是唐高祖武德二年;第二次是武则天当政的第一年,第三次韦后当政时期。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攻打匈奴时也出现过五星连珠的大吉兆,有关的说法在一些民间的记载和故事里反映很多,但是不是真的有,仿佛一直没人能说得清楚。

  总之,中国人认为人是生活在天地间的,人即是天地,五星连珠的大吉兆会给中国人带来大幸运、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对于这件事情格外重视。

  当年的考察队在这个墓葬中还发现了另外一块织锦,上面写着“讨南羌”,南羌就是汉代占据青藏高原的羌族,因为他们在河西走廊之南,故而称之为南羌。这两块织锦连起来,整个意思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就是说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出现在天空时,利于政府去征伐羌族。(详见王文元《千年前的预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事实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是古代先民观察五大行星运行变化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占辞术语。被占星家们赋予了五星特殊的星占学意义:将五星视为五行之精,天之五佐,佐天行德;现实关怀的是——战争胜负、王位安危、年成丰歉、水旱灾害等政治、军国大事。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当年的考察队找到了与这条吉祥语可能有联系的史事:《汉书·赵充国传》记载的西汉王朝的一次讨伐西羌的战争,汉宣帝曾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星占术语教条地用在了督促、鼓励对羌人作战的诏书里。

  不难看出,“迷信”的汉朝皇帝对此有着绝对话语权,并将此作为汉帝国军国大事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用以激发和鼓励军队甚至国家的精神气,力图使一切变得顺应天理,进而获得难得的祥瑞与幸福,国泰民安,神圣不可侵犯。

  这也是在汉王朝独尊儒术背景下,强调王权天授,强调政权合乎法统、正统的意识形态的高调宣扬和文化运作的反映,对汉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而特殊的影响。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采用的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泛的植物染料所得。五色应为“青赤黄白黑”,而该锦用色为“青赤黄白绿”,其中绿应为黑,这里用了绿色,专家们猜测可能黑色不够亮丽而以绿色替而代之。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分别与五星的“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一一相对应。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楼婷《汉代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欣赏》)

  于志勇说,织锦上的文字、星纹和祥云气纹以及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瑞动物纹样,可能为人们如何理解上述文字的内涵,提供了很重要的佐证。

目前,学者们已经推算出,在20余年后的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美国学者、天文考古学家班大为(David W.Pankenier)在他研究中国古代五星聚的重要论文里也曾激情地说过,伴随2040年9月五星聚会奇观同时到来的,很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和富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千年预言就要来了,只是不知当年的大汉王朝和当下的中国人怎么想?

  我的网友们说,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的话语,是汉武帝决心攻打匈奴时说的。当时,汉武帝问星宿大师,大师看天空五星联线说大吉,于是,汉武帝说了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第二天派卫青正式出击匈奴,取得初战大捷,夺得了河套地区,为后面最终赶走匈奴,拓展疆域奠定了军事基础。

  我的网友们还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不管真也好假也好,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该做的才是才是硬道理。只有每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加上勤劳发挥到极至,相信会感天动地福佑中华,而自己不努力一切都是妄想。

  斯坦因在尼雅的发现是惊人的,此后的时间和行程里,他还到过楼兰。除了上面上到的1901年,还有1906年、1916年和1931年,除去1901年的15天之外,他分别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待了11天、5天和7天。而他在那里的发现的文物尤其是佉卢文书,与后来的考古一起还原了沙漠的故事也还原了沙漠的历史,当然,也为人们抛出了更多的难解之谜。

  斯坦因认为尼雅是中国古代史料记载中的精绝国,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而他从这里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后,尼雅才被人们所熟知。

  《汉书·西域传》中说:“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扜弥也曾经是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家,都城为扜弥城。后来,被精绝国所灭,改名为宁弥。《汉书·迂弥国传》中说:“扜弥国,王治扜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千,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三百九十里。”

  精绝国,一个只的480户人口的小国,就人口而言这相当于我们今天大城市里的一个小小区,但即使再小,那里的人们也曾有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尼雅河的绿洲上,以农业为主,迎接着丝绸之路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将日子过得富足而充实。

  《大唐西域记》中也曾提到过这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

  大多数认为,这里所说的尼壤城即是尼雅,但中国学者齐东方认为,玄奘说的尼壤城与今尼雅遗址完全不符,今尼雅遗址东西宽约七公里,南北长约二十五公里,远远大于周三四里的尼壤城。齐东方的说法是,尼雅流域广阔,一定还有未曾发现的类似于尼雅的遗址存在。

  这在今天对一般人而言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百姓的日常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尼雅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此外,还发现了当时炼铁遗留下来的烧结物和炭渣以及麦、青棵、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

  这些都是尼雅生活的痕迹,即使再过很多年,依然都是让后世感动的人间气息。

  尼雅人通用的日常文字是佉卢文,但也有一部分汉文。按照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的说法,是来自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健陀罗地区的月氏移民教会了当地居民使用这种文字,而汉字文书只有他们给汉朝政府官员或者军队以及商人打交道时才使用,属于很小的一部分。

  这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月氏移民没有能够进入尼雅的上流阶层,二是这一与尼雅出土东汉的五铢钱等一起证明了中原王朝曾经确确实实统治与控制了尼雅。

  尼雅人的住房是将几根木头捆起来作为地基,再在地基上加上柱子,用木头做好屋梁,然后包是茅草和围席,有单独的小间,也有好几间连在一起的。

  斯坦因的意义在于他在一间“旧屋子”里发现了大量的尼雅人的“档案”,他在日记中说:“土块刚挪开,就见鲁斯塔姆(斯坦因探险队的成员)的双手挖进了光秃的地面。还没等我发问,他的手已从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1枚完整的矩形木简,封泥完好,函盖仍由原来的线绳捆扎完好。鲁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寻宝人’的力量。在扩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墙的地方及墙柱基座下,堆满了层层摞起的同样大小的木板。”

  那些木板和木板上面的文字就是尼雅人的“档案”,他们的故事也因此得到破解。在苍苍茫茫的人世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收容了那些如沙的移民,就像大涨收容着每一颗水滴一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收容着每一粒沙,等待着后人后解读那如沙一般五彩的故事。那些“档案”因此复原了尼雅人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艰辛或惆怅或幸福或快乐的故事,丰富了沙漠也留下了自己。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温情的,尼雅人开始在寂灭中述说他们的爱欲与孤独,并不是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来自健陀罗地区的月氏移民都成了奴隶,他们极小甚微但也深入地参与到了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中。

  当然,当地人也并非完全将他们视为“异类”,在佉卢文记载的那些文书里,我们甚至能看到,后来的某个王曾经命令当地居民接受移民,并且要求“将其视如己出”。

  就像进入沙漠沙子与沙子都一样,在这里,不同的人也都成了一家人。

  尼雅人在种植庄稼的时候也都饲养牲畜,并且经常以动物、毯子和粮食换取牛、马、骆驼甚至奴隶。他们也可以收养别人的小孩。但这种收养的行为非常有意思,即是被收养小孩的家长要付给收养方“奶钱”(可能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花费和辛苦费),而且这种“奶钱”的支付与否还决定着孩子将来的人身自由,也就是说支付了“奶钱”的孩子可以成为自由人,与收养方的家庭成员离家着平等待遇,而若没有支付“奶钱”,孩子将会永远是奴隶。

  当然,这中间也有不守合约或者信用的时候,比方说,有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孩子送给了别人,她也支付了“奶钱”,但收养她孩子的那家人却一直把她的孩子当奴隶看待。这位母亲要回了自己的孩子,随后将孩子的父告到了“法庭”,但她并没有因此得到了自己的孩子。法庭的判决是让她把孩子还给养父,对养父的要求是不再将孩子当作奴隶看。这位母亲当初付给孩子养父的“奶钱”是一头骆驼。(详见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张湛译,北京联合出版社,

  现实的“奶钱”投影着月氏移民的生活,也折射出了尼雅人的社会。它们如沙,很容易被人错过,却在某个角落里时刻会被风吹起,弥漫在沙漠里。而沙漠中的居民还有一些佉卢文中说的“逃户”,即是被抢劫或者犯了其他错误而不得不流亡或者逃亡的人。

  有一个似乎很富有的“逃户”被抢劫了“四匹土布,三张呢绒和一些银饰、钱币和衣服,他没有办法了,只好去找当地的官员。

  我们今天虽然不知道这个人依靠政府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什么,他的那些东西有没有被追回来,但分明能看得出他是个商人,也许是一个过路的商人,被抢劫了,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他的心还有跳动着,眼睛里一定是和沙漠一样是漫无边际的焦急与忧伤。身无分文的他不是没有可能开始与当地人一起的沙漠生活,而那对他来说分明是一种全新的开始,其间甘苦也许只的他自己知晓了。

  还有一个被劫的案件,牵扯到的物品是七串珍珠、一面铜镜、一件彩绢的衣服以及一个耳饰,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抢劫的人到案了,但却说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显然,他是不承认自己抢走了这些东西,一方面是他可能真的没有抢到,另一方面是他可能已经销脏了。而被抢动人的那些东西显然是回不来了。

  这样的事情在沙漠中的尼雅发生过多少呢?它们都是人世间的辛酸。

  尼雅曾经被楼兰统治,他们每年都要向楼兰交税,在佉卢文记述里,他们总是拖欠税款。

  有一次,他们向楼兰上缴了很多石榴、布匹、酸奶、袋子、篮子以及葡萄酒和牛羊用以抵税。这么多的品种一方面说明他们的物产丰富,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他们交不起那些税,把什么东西都拿出来抵。

  那么多的东西被送到了楼兰那里,他们是不是也有过心疼的张望?

  尼雅人不喜欢用货币,今天的学者们认为这与当时的政局不稳有着很大的关系,尼雅觉得货币永远没有实在的物品让人放心。尼雅遗址出土的木简中中曾反复提到苏毗人的侵略,称苏毗人性情悍勇,经常攻击精绝,威胁着它的安全。鄯善(楼兰)国王为此颁布了很多命令,令精绝的管理者们注意警戒。

  可见,这里的战争是经常发生的。

  另外,尼雅人还面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其他小国的威胁。

  日子,或多或少在他们那里有些提心吊胆,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存,依然珍爱着自己的家园。

  在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条款:“砍伐活树,罚一匹马,砍伐树杈,罚母牛一头。”这虽然是“政府”用法律手段采取的强制措施,但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爱护与珍惜。

  今天,在尼雅遗址里,人们仍旧能依稀分辨出尼雅人不少住宅周围都有巨树环绕,果园中林木整齐。甚至,从其住处附近从堆积的淤泥看,还有水塘的痕迹。

  大漠中的水在尼雅人的那里弥足珍贵,虽然佉卢文书中没有见到精绝国的“水官”,但史料证明,尼雅人从尼雅河通过人工渠引水入注,无论是农田灌溉,还是生活用水,都由官方统一调配,连接各村的主干渠道的放水口是固定的,不到规定放水时间或不经“水官”批准,不能随便开口放水。而造成水资源浪费,是要受到惩罚的。

  这水中有着尼雅人的辛酸,也有着他们守望着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今天的人们只能想像中对他们在那片土地上付出的多少进行判断了。

  然而,谁会想到呢?尼雅人却突然离开了。

  斯坦因说:“从这批契约埋藏时得到的照顾以及对埋藏地点的标示(在埋藏点前发现的那一大块泥块无疑就是起这个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鲁斯塔姆动手刨土)来看,文书的主人明显是在紧迫中不得不离去,但却抱有重返的念头。鲁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块标志的用意,因为现在农民被迫弃家而去时,他们仍然这样做。在掩埋时既没有遮盖,也没有用容器来保存这批极有价值的文件,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离去之匆忙。”

  这个谜团就这样被尼雅人甩给了身后的人们,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显得那样的惊心动魄。

  曾经到过这里四次的斯坦因也不得不与他们要别了,他说:“我最后一次跟我最爱的古代遗址告别了,在那里,我能触及死亡的过去,只有这最能让我感到自己活着。”他的考察在第四次在他看来并不是十分顺利,他认为他可以像前三次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随意挖掘,但这一回他却受到了限制,当地的官员派人盯着他,防止他像前面几次一样拿走东西。

  尼雅人的消失也许来自战争的威胁,也许来自环境的恶化,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在我们今人揣测的这无数个也许中,他们已经消失在茫茫大漠了,太阳依然每天都在升起,但他们正是在这阳光下给今人留下了无数的秘密。

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

  1959年以后,中国的文物工作者也多次在尼雅掘获了较大数量的——卢文木牍及其他文物。

  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察队进入尼雅进行科学调查,他们在尼雅周围的沙漠中发现了10多处墓地,不少木棺和文物。除了上面说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还在这里发现了“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的锦被。

  当年的考察队慎重而有选择地进行了发掘。他们发现的10多具古尸,与楼兰人种十分接近,均为高鼻梁、窄脸宠、方眼眶、金色或棕色毛发的雅利安人种。这可能也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来自健陀罗地区的、最早生活在中国河西走廊月氏移民。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多年以后依然保持了他们的容颜,近于生动地向人们讲述了那个属于他们的故事。

  当开启一座墓地棺木时,考察队成员被棺中的景象惊呆了︰棺木中花团锦簇,色彩斑斓,早已成为木乃伊的男、女墓主人,除了身穿锦袍、锦裤、绸衣、绣鞋外,身上还合盖着一床色彩如新的锦被。锦是由经线显现花纹的平纹组织丝织物,图案是风格化的红、白、棕三色舞者,期间点缀茱萸或灵芝,其间还有用汉隶组成的吉语,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寿明光”等。

  男子的随葬品有弓、箭、小匕首以及刀鞘,女子的随葬品中有一个化妆盒,一面中国产铜镜、几把梳子、针以及几小卷布。男子脖子上有致命的伤痕,女子没有。

  学者们估计女子可能是陪葬男子的,被勒死的。在他们的身旁有一陶罐,上面是字迹清晰的汉文墨书“王”字。而那面龙纹铜镜,仍然光可鉴人。学者还估计,这个死去的男人可能是当地的“小王”,而陪葬的陶罐可能是中原王朝给他们的赏赐。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尼雅人就这样让“国号”(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只是感觉这分明是国家的口号)走进了他们的日常,让人知道了什么是国家或者家国。

  大漠是无言的,但尼雅人对祖国与家园的热爱却是永恒的。而对于百姓来说,还有什么比国家昌盛、子孙延绵更让人幸福的呢?

  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就能幸福无忧。其实,五星己出东方,它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里,我们时刻都能看到它在高高飘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如果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当时国家宣传的一种口号,那么,“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绝对是百姓的一种朴素愿望。在这口号与愿望里,是先民们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真实生活。

  今天,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向人们泛射出神秘的死亡之光时,我们就更应该追寻曾经发生在那里的生命或者生存细节。

  这时候,在国家口号与百姓愿望的投影之下,一个有关军事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兵的话题突兀在了我的眼前,风吹不动它、沙埋不了它,它就像没有雕塑的雕塑于悄然无息中直立在我的心中,几乎让我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一个中国人熟知的名字。瑞典人,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一生从事探险,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他说过一句话:我已和中国结婚了。

  1894年到1908年之间,斯文·赫定在中亚的高山和沙漠中三次勇敢的探险中,研究了中国的新疆(新疆建省于1884年)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并绘制了地图。这是从未有人探索过的区域。

  我要去的地方是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一个比尼雅更大的、也有着更丰富的古城遗址。1900年3月,荒凉的罗布泊迎来了许久以来它不曾见到过的生命气象,迎来了一支探险队正在朝它一点点地靠近,探险队领头人或者说是领队便是斯文·赫定,他要试图找到那个传说中的游移不定的湖泊——罗布泊。

  然而,事情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如意,在进入沙漠不久后的3月27日,一件非常非常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将在沙漠里用来挖水的铁铲遗忘在前一夜的宿营地。而那铁铁与他们的性命攸关,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他们可能会得到的水源。

  斯文·赫定非常痛苦也很无奈地看了茫茫沙海一眼,那些沙子什么也没有说。但谁都明白,那些冷酷沙子有足够的能力将他们活埋,而这,对于那些沙子来说是不需要任何勇气的。

  斯文·赫定命令他请来的中国向导艾尔迪克回去寻找,艾尔迪克是维吾尔族人,我记不清他的全名了,他的墓地就在现大漠边缘的尉犁县附近,我还有那里拍了一张照片。

  很多的事情也许都是这样的,在人陷入绝境的时候通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生路,所以也便有了这样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艾尔迪克回头的那一刻,也许便注定了斯文·赫定的运气来了。

  艾尔迪克找到了铁铲,但在他返回途中,沙漠中却刮起了狂风,他被刮出了很远。当风停后,他吃惊地发现,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古代城市:长长的城墙,高高的佛塔,成片的灰色的房屋,空旷的满是沙尘的街道……

  艾尔迪克返回后,将他看到的这些报告了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敏感地意识到他们可能会有重大的发现,但探险队带来的水却只够他们用两天的了,面对那些水,他不得不下令探险队原路返回。

  之后,斯文·赫定开始精心准备,直至1901年,他和探险队才在艾尔迪克的带领下,重新进入罗布泊。3月3日,离上次进入罗布泊的时间就差了那么几天,他们找到了艾尔迪克一年前见到过的神秘古城。

  斯文·赫定兴奋地拍照和绘图。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他和探险队在13个地点发掘出大量文物——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一些写有汉字的纸片、竹简和几支毛笔……斯文·赫定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鉴定的结果让世界震惊,斯文·赫定发现的古城就是中国《史记》和《汉书》中赫赫有名的楼兰!

  随后,一批批的探险队纷至沓来,国际上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楼兰学”。

  我们的故事在这里也与尼雅连成了一个整体,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故事离我又近了一步,分明地,我在看到那些遥遥远远地生存在沙漠中的居民之外,我还看到了一群军人或者是士兵。

  我虽然已经看不清他们的容颜,但他们生活的气息却如同沙粒一样温柔地朝我们欢呼而来。

  那是一个时代,而我,宁愿将它定格为一个属于士兵的时代。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国都在罗布泊(盐泽)边上,有城郭,但没有什么军队(兵弱易去)。但因为楼兰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此分道,其地理位置便显得非常重要。

  汉代,楼兰被夹在匈奴与汉朝的中间,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因为汉朝不能越过楼兰打匈奴,匈奴亦不能通过这一地区威胁汉朝,所以,汉朝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楼兰兵弱易去、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从汉朝对其发动的两次小规模的战斗中就能看得出来:一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从票侯赵破奴率兵数万击姑师(车师)及楼兰。赵破奴令王恢为先锋,只领率700人就攻破了楼兰,俘获了楼兰王。

  另一次是公元前104年,汉将任文领兵从小道袭取楼兰,同样没费什么力气就擒住楼兰王。汉将斥责楼兰王忽东忽西,没个主心骨,楼兰王回答说:“小国夹在大国间,不两面称臣就无法自安。我愿意举国迁徙入居汉朝。”汉武帝听了这话觉得楼兰王的处境是有些难,便下讼将放楼兰王回国了。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取经”大师法显和玄奘大师都曾到过楼兰。法显说:“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一记术简单了一些,他说: “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这些都证实了楼兰国的真实存在。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其时,楼兰的生态环境变得很糟糕,班固是这样记载的:“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公元630年,楼兰突然神秘消失在了大漠中,这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在这样的一方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什么呢?除了史书上的这些文字,我分明还想要找到一些带着人间烟火的沙粒。

  尼雅,曾经臣属于楼兰,据说他们除了设有“水官”,颁布环境保护的“法律”,国王还将种子保管起来,每年分发给他的臣民。这些细节与同样在大漠中的楼兰加在一起,分明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痛的感觉。

  这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重叠在一起,简直像是沙漠中的升腾而起的擎天柱,除了悲壮还是悲壮。

  楼兰遗址西南边的营盘遗址,位于新疆库尔勒市尉犁县位于县城东南约180公里处,该遗址有一座圆形的古城和上百座古墓,是迄今罗布泊地区最大、文化内函最丰富墓葬群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第二个楼兰”。这里出土的丝织品或飘逸如纱,或绚丽如锦,或轻柔如绮,或是华美的刺绣,品种有衣、裙、袍、裤、袜、枕、香囊等,大多是我国丝绸文物的精品。这些精美的文物背后,有着让人难以言表的故事。

  另外,营盘遗址还出土了营盘遗址大量木制、毛织品、皮制品,质地精美令人震惊。斯文赫定、柯兹洛夫、斯坦因、黄文弼等都曾到这里。斯坦因在这里盗掘过卢文和其他文字合壁的木简和汉文钱币等文物。

  营盘地处于楼兰和尉犁之间,有人说它是《水经注》中的“注宾城”,但黄文弼推定其为西域山国都城。然而,不管它是什么或者它叫什么,有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可以改变的,那就是公元4世纪初、经过车帅的“丝绸之路”北道未辟之前,穿梭于丝绸之路上的人们,为了躲末北匈奴的侵扰,选择的行进路线基本上是丝路中道。这条“小道”西出玉门关,沿疏勒河,过白龙堆,经楼兰,循孔雀河谷,达尉犁、轮台、库车以及以西以远的地方。

  营盘就在这条交通的要道上,这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在与楼兰一样隐身沙漠的同时,也曾经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幸福故事。

  营盘曾经出土过一具男尸,死者用羊毛制品裹身,穿着一件红色的羊皮袄,而墓主人的陪葬品中还有小麦、小米、大麦、葡萄、石榴,甚至整条羊腿,这些丰富的生活物什,即使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都会让人觉得温暖。

  男尸的身上穿着一件“大衣”,据说是一件“进口”的物品,做工极为复杂,有两层,上面的图案是面对的石榴树、动物和人像,还有两个胖小子挥舞着宝剑和和套索打斗。这样图案让人总会联想到很多温馨的寓意,但让学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它来自哪里?

  按照著有《丝绸之路新史》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的说法,它有可能来自远方的大夏。韩森的依据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元素被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带到了大夏,并被当地工匠吸收利用。

  我想,与其说那是一件大衣,还不如说那是一段文明的历程。学者们由那件“豪华大衣”推测出死者的身份可能是西域山国的国王,只是这位在另一个世界里很圆满的国王,在让人们解读他的故事时,也不知道当年的沙漠在他被埋入地下之后发生了什么。

  幸福,终究是一个有关幸福的归宿,他做到了,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像他的人生一样能拥有如此完美的结局。而那些当地的居民还有守边屯田的士兵们的故事在他这个幸福的结局里,却显得有些寒碜。

  士兵们一手拿着武器,一手拿着农具,据说是他们将农业的技术尤其是灌溉的技术引入到了沙漠。在这里,他们不但要打仗,而且还要种田一养活自己,他们带来了新型的铁铲、镰刀,并在沙漠中尝试着用牛拉犁。在那些平常而艰辛的日子里,他们用粮、钱、绢换取当地人手中的马、牛、衣服和鞋。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都能从尼雅和楼兰中出土的那些佉卢文的记载里找得到。

  斯坦因和斯文·赫定在这方面都有所发现,很多文书都记载了钱、绢、粮之间相互兑换的比率。

  直到今天,人们似乎还在这种交换里感受到一种汗津津的感觉,生存不易,交换也不会那么豪迈大气,以至点点滴滴的些微小事都出现在了文字里。甚至在伊藤敏雄的研究里还有着这样的现象:中国政府规定每个士兵每天可以领一斗两升谷子(大约2.4公斤),但当地的官员总不能供应够量,有时甚至内发给士兵胶一半。

  另一半去了哪里?是被贪污了还是当时国家真的捉襟见肘?虽然伊藤敏雄研究的只是魏晋时期的事情,但谁可以保证这种事在汉代就没有发生过?

  困顿的生活让人们的交换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变得细微而平等,那些米粒还有钱绢之上带着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温。

  于是,人和人都变得相同了起来,只有职业和使命的不同,或者说是衣服的不同。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官员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城,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城,以解楼兰缺水困境。

  4000人,不分昼夜,想必也有不少当地居民加入吧?那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在没有了刀光剑影,这场因生存而战的斗争是何等温馨!在这里人和人之间没有了距离,兵与民之间都有了一颗同样跳动的心,是不是有了些我们今天所说的军民鱼水情深的味道呢?然而,楼兰的历史一直是这样的吗?

  楼兰在交换细微、引水入城这些事上向人们透露了出了人人平等的法则,但在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抛出了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在楼兰城中建筑区最显眼的遗迹是城中部的“三间房”。在这里,人们发现了长达6.4米的木料,上面还涂有红漆。这“三间房”据专家推测正是当年的“衙门府所在地”,围绕着它的是一个富人居住的房子的行政和军事区,有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散落的古钱币。贫富分化的概念也便在这个时候体现了出来——那些远离这一区域的百姓,只能住在条件简陋的房子里了。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没有将这一切埋藏得干干净净,一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依然存活在沙粒中。而这,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这个王子据说经常触犯刑律被处以宫刑,有些非常悲痛不愿再去为王,而汉朝也不好意思将其送回,便让王子的弟弟继承了王位。但这个新王在位时间不长便死了,匈奴趁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

  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派使者前往楼兰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但没能成功。此后的几年间,汉朝和匈奴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汉武帝便将此事放了下来,而在他去世后,楼兰便有些不听话了起来。因为其国境接近玉门关,汉朝使者经常通过这里前往西域诸国,并要经过其境内的“白龙堆”沙漠。因为这个沙漠中常有龙卷风,使人容易迷失方向,汉朝政府便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但汉朝政府的命令却遭到了楼兰的拒绝。

  因为这个,汉朝政府与楼兰的关系开始恶化,进而又在“兵弱易去”的楼兰发生了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虽然同样没有什么规模甚至谈不上什么规模,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非常有名,以至后来的中国诗歌中都将“楼兰”作为一个反叛的代名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当唐代诗人王昌龄写下这首诗时,作为一个小国的楼兰其实早就不存在了。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那些曾经和楼兰人没什么两样的军人们也许正是在这句话里变得杀气腾腾,进而现实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铁血预言。而在这一至高的国家利益之下,“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以及与其一起出土的织锦“韩仁绣文丸(纨)者子孙无极(即子孙满堂)”又算得了什么呢?

  据说,楼兰在“三间房”的旁边有一个泥塔,就是楼兰佛塔,佛塔有三层楼高,塔基是方形,塔顶为圆形。与“三间房”一起,成为楼兰古城的标志。那佛塔,分明还在等着信徒的朝圣。

  1995年,考古学者在对尼雅遗址发现一块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锦护膊,随后其寓意被人们很快“破解”了出来,即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语,主要表达的是天象占星术和祈求强盛吉利的思想意识。很多人便将这当成一个千年以前的伟大预言,用以表达大国征服的伟大霸气。

  但是,接下的事情就让人感觉很尴尬了。

  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织有“讨南羌”文字的织锦残片。经比对,“讨南羌”织锦残片是从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相同的锦料上裁剪而来。而这个“讨南羌”是指哪里呢?

  一位羌族的朋友说,他在头条号里看我写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时,惊出了一身汗。的确,这话如果连在一起读,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太“那个”了。

  然而,“讨南羌”真的是我们今天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回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是在汉代,羌在长安以西,与“讨南羌”地理位置不符。而南羌,汉代的一些史籍里虽然出现过,但其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也并不专指我们今天理解的居住在青藏高原的羌族。更何况“讨南羌”的织锦到底出自哪个朝代,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有结论。

  所以,在时代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便给地理下定义这是不对的,也是容易引起误会和出错的。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汉代有东羌和西羌之说,东羌是东汉时分布在朔方、北地、上郡、五原、西河地区的羌人,他们早在先秦时期就移居于此;西羌则是分布在陇西、汉阳西及金城地区的羌人。这个虽然至今在学术上都有争议,但那应该是学术上的事,和我们老百姓应该关系不大或者说应该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我们只要知道这样一个概念便已足够,即是羌族是大禹的后代,他们曾将灭商复羌周武王称为大英雄,周武王是是黄帝姬姓的直系后裔,而大禹也是黄帝的直系后代。

  汉羌是同源的,是一家人。即使历史上存在一些讨伐也是兄弟阋墙的事儿,没必要大惊小怪。

  “南羌”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上:“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这说的是汉武帝时候的事,“四郡”指的是今甘肃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意思是汉武帝在河西设置郡县以后,西羌和北匈奴被南北隔绝,相互联系困难,联手对付汉朝的局势已经不是非常现实。

  所以,这里所说的“南羌”实际上是西羌。因为这个,人们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讨南羌”与赵允国平定西羌之战联系在了一起。

  平定西羌之战是公元前61年,汉朝政府对西羌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起因是以先零羌为首的西羌各种反汉,汉宣帝派赵允国率军前往镇压。赵允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在都尉府(今青海东南),修筑壁垒,坚守不出。他采取恩威并举的方略,逐步分化、瓦解羌人,期间也大败羌人。十二月,汉军援军到来,与赵允国合击先零,最终打败了羌人,汉宣帝命赵允国屯兵戍卫,双方罢兵。

  本人以为,像这样的兄弟民族之间战役在中国的历史很多,根本没有必要将它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口号”织成布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何况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讨南羌”这种宣传口号是要比汉平定西羌之战早或者是晚。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今人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解读。

  作为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织造水平之高让人惊叹,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曾经设置锦官对织锦业实行集中管理结果,其来自于蜀地,说明蜀地织锦能够代表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织造技术的最高水准。也让人们能找到《说文解字》中的“蜀”字形象,即葵中蚕也。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汉代将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为“西南夷”。这种称谓当然是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历史在发展,我们应该以当代人的眼光去理解“讨南羌”这几个字,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该为将它解读为“打通中国西南的国际大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他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大夏人告诉他为些土产是从身毒买来的而身毒国位于大夏的东南方。这里面有两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一是张骞不知道身毒国在什么地方;二是张骞认识四川的土产。这看似两个简单的问题,但它们使张骞产生了这样的判断,即是大夏在中国的西南、身毒在大夏东南,因此从长安南下一定能打通一条通往身毒国的通道,而这条道是可以避开羌人与匈奴的。

  张骞的判断虽说在我们今天看来与事实有些不相符,但在他回国后,汉朝政府还是迅速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乃复事西南夷”。很快,他率领了一去队伍来到了今天的四川宜宾,在那里,他将自己的队伍分成四个组,分别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据一些学者的说法,其中的一支还到了今天的越南。虽然没有打通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西南通道”,但对汉王朝及后来的朝代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控制的贡献是巨大的。

  因此,作为一种宣传的口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疆”才当时最为现实也最为真切的需要。

  如果说存在在一个痛苦与快乐交织共存的地方,恐怕就是人世间了,这个人们辛劳生活的地方。尼采把我们生活的地球说民了这样的一个地方。然而,在我们这个地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做为宇宙中的尘埃,怎么可能对高维空间更有智慧?

  所谓高维空间是上世纪90年代一些科学们提出的M理论,属于超弦理论的一种,认为宇宙是十一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的。在爱因斯坦那里,宇宙只是四维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现代物理学则认为还有七维空间我们看不见。

  那些科学家们为我们打了一个比方:一只蚂蚁在一张纸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走。对它来说高与低均无意义,这就是说,第3维的空间是存在的,但没有被蚂蚁所认识。同样,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构成的(三个空间维,一个时间维),但我们没有觉察到所有其他的维。

  所以,科学家们对宇宙的看法还有7个维。尽管有这么多的维,但这些维我们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科学家们称为压缩的维。

  这么一说就有些神乎其神了,但历史有时确实给过人们这种东西,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喜好历史文学的同志,都是醒酒看醉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许是无稽之谈,但也许是高维生物的规律。

  而我,我写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时,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款待”,他们将这五星作了自己的解读。

  他们说,五星即五形,政界正形,民心正形,礼法正形。交接正形。处交正形。五形五行正,举世为正。星为光亮之点。世居为一。

  他们还说五星即五心,天心,地心,人心,阴灵心,神仙之心。方为五心。

  在古代,五大行星的星占最为重要。“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因此五大行星星占关涉的均为军国大事。按照中国古代星相学和阴阳家的说法,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五星,如果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中,则对中原王朝有利。汉元年(前202年)时,此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井宿中,被认为是汉朝兴起的祥瑞迹象。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护臂),现在收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首。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尤为光辉灿烂、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另据考古报告,与“五星”织锦同时还出土了一件“讨南羌”织锦残片,它与“五星”织锦属同一织物,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讨南羌”三字,经复原,织文可以连续读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研究员于志勇看来,这句织锦文字的产生,无疑是汉晋中央王朝将天象占辞与”讨南羌”联系起来,为了祝祈讨羌胜利而织造的。《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兵平定羌人的叛乱。行前,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后果然大胜。此件织锦很可能就是这一次讨南羌军事行动的实物见证。

  又因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是蜀锦,该织锦的年代为汉代,来自蜀地。一些学者,便将它与诸葛亮平定南方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爆发南中之战。蜀军击败雍闿、高定等叛军,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

  是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分三路征南中 (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南中内部混乱,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夷帅高定元部下杀雍闿 ,孟获代立为首领 。诸葛亮以孟获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乃采马谡“攻心为上”之策,定计将其生俘,纵归使更战。凡7纵7擒,孟获乃心服。当年秋,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牂柯)悉平。诸葛亮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孟获为御史中丞。并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自此终诸葛亮之世,南方无大叛乱。

  然而,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谁都知道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对此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而在三国蜀汉时期,成都的织锦手工业特别发达,被称为蜀锦的丝织手工艺品驰誉全国,是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成为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因此蜀汉王朝专门设置锦官以管理蜀锦生产,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今四川省省会成都的别名。

  但是,三国时的蜀国就巴掌大的那么点地方,能将所谓的“国家宣传”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谁信呢?分明地,蜀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而作为塔克拉玛干大漠中的居民作为一样祝捷之物带入坟墓。因为这个,另有一些人便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与汉灭南越国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又称为赵朝,是约公元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公元前203年建立。

  公元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

  公元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这一场战斗最先是一场谍战,据说南越国当时的太后是汉朝培养的高级特工,在谍战失败后,汉军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占领了全境,而这是当初秦始皇出动五十万大军,分五路攻打了三年都没打下来的。这不仅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还加强了汉朝政府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果将这一场战争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口号”让其深入西域,是完全有可能的,当时的汉朝政府也有这个实力。至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中的“南羌”也无必要与赵充国平定羌人的叛乱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还是和以前的文章里一样,我以为面对这件织锦,我们应该有新的时代解读,即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疆”。

  于志勇认为“五星”织锦是中原王朝赠赐给西域绿洲的。“五星”织锦不是一般的奢侈品,是汉王朝专门制作,用于五礼(吉礼、凶礼、嘉礼、军礼、宾礼)、重大祭祀活动和赠赐目的,意义特殊的物品。因此,墓葬主人拥有的这件织锦护臂,一定是汉晋王朝赐赠的。如果给出假设,可能是高规格的“护符”。

  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解说词中也是这么说的:根据考古报告,出土织锦护膊的是一座无名男女合葬墓,规格较高,墓中还出土一只刻有“王”字的陶罐。从墓葬规格及其他佐证判断,墓主人应是一位古精绝国的国王(作者注:新疆文物考古研亦持这一观点)。这块织锦很可能是他将当年汉军遗物(或赠物)当作随葬品而以为压胜(古代一种巫术,认为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编者注)之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各国对大汉军队的敬畏(作者注:不一定全是敬畏,还有西域人民强烈的爱国心)。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精神的安慰,不是物欲的追求,遥向眺远的宇届,不要向失败底头。一位作家说,在浮夸的末世荒城里,我像一只伤感的鹰,停栖在暗夜的一棵枯木上,眺望远处、梳理记忆,搜寻那些在航飞过程中令我眼角微湿的故事。总要找出一两件事、一两个人,带着它们跨过世纪门槛,提灯一样,才能在新世纪里安顿。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不仅曾经像是一只伤感的鹰,更是一条沉睡的龙,现在她醒了,就是一头清醒的雄师。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只有辛苦的劳作,而且还有着梦想,伟大的中国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曾经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大咖不但有商人,更有军人。现在,这条叫丝绸之路和国际大通道已经再次将中国与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当古丝绸之路上大漠悠远的驼铃响过,一切都将会是时代的见证。文/路生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与网络,感谢原作者。本文谢绝转载!

}

  我们避免不了这个鬼故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小说,总是杜撰出稀奇古怪的事,像人鬼情未了,聊斋等等都是经典的作品,不过,那对于我们来讲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美丽的传说,已经勾不起我们的感觉,如果说,这个毛骨悚然的东西就摆在你的生活里,你肯定会有触动。当然了,倩女幽魂的小倩不是人人都能遇见的,英俊潇洒的鬼书生也不可能让你邂逅。我先来一个吧:
   那个时候,我在通州的一个化工厂上班。
   一个工友碰见了一个怪事,此事发生后,五楼的公共厕所好长一段时间都无人敢进。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里,工友迷迷糊糊不知睡到什么时候,有点尿急,起身上厕所。因为是夜里,外边黑,里边亮,固一个诺大的窗户成了一面镜子。工友迷糊着过去,无意瞧了下镜子,那镜子里头还是自己,没什么问题。小便完,掉头往宿舍走,无意间一回头,吓的头都大了,他走了,镜子里的自己没走,而且还冲着他笑。一瞬间,他头皮都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到宿舍的。从此后,五楼的厕所晚上无人敢进,更有甚者,说晚上五楼经常有古怪的声音,小孩子的哭声还女人的哭声也一度传来。。。。从此晚上我对有镜子的厕所有了抵触,晚上去厕所不敢再抬头看镜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继续啊!你说的那天桥等哥们休息时一定后半夜看看去

    大家还记得故宫这个盗宝案吗 ?为什么电视上没有采访这个盗宝的山东小贼,为什么法制进行时没有采访他的记录,他进故宫好进,出来那么难,他怎么出来的呢,后来有了很多传说。但是无论哪种,故宫那帮人都守口如瓶,不对外宣扬。诺大一个故宫,但到了晚上,其实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必大家都知道,让我揭露下那个神奇时刻:
     小贼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
  说的还真跟那么回事儿似的。。。
  既然他都吓呆滞了,那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细节的???

        大家还记得故宫这个盗宝案吗 ?为什么电视上没有采访这个盗宝的山东小贼,为什么法制进行时没有采访他的记录,他进故宫好进,出来那么难,他怎么出来的呢,后来有了很多传说。但是无论哪种,故宫那帮人都守口如瓶,不对外宣扬。诺大一个故宫,但到了晚上,其实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都...........
  问题是新闻里说那个故宫土鳖盗宝贼是在网吧被抓到的嘛。。。
  要是神智不清了怎么还混到网吧玩去了??
  难道是要上天涯发帖自曝盗宝经历??!!

  我擦,西三旗,我住清河,你想吓死我啊!!!砍人的地儿还是麦当劳,我去…………

  好吓人,我住西三旗到小营的中间……

  朝内大街81号,传说中真正的鬼楼,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体验:
  抖,lz说的都是北京的事情呢,我在华贸住着,时常经过那两栋楼,每次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被这么一说,脊梁骨有点冷……
  这种有神秘地道的老房子,文革指不定有什么事儿呢,连天朝zf都不敢动手的……

   我们避免不了这个鬼故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小说,总是杜撰出稀奇古怪的事,像人鬼情未了,聊斋等等都是经典的作品,不过,那对于我们来讲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美丽的传说,已经勾不起我们的感觉,如果说,这个毛骨悚然的东西就摆在你的生活里,你肯定会有触动。当然了,倩女幽魂的小倩不是人人都能遇见的,英俊潇洒的鬼书生也不可能让你邂逅。我先来一个吧:
     那个时候,我在通州的一个化工厂上班。
     一个工友碰见了一.....
  又开始整上鬼故事了,看来挤公交已经不够刺激了吧,嘿嘿!

  很好 不过跟我的一比 差多了 哈哈 身边就有一个!!!!

      北京的330路车当初是颐和园开住香山的公共汽车,大约是92年,有一个晚上的330末班车,一个小伙子上来了做在车里。左右一看,这个车里很空,只有司机,售票员,和两个坐在一起的乘客。这时下一站到了,上来一个老头,然后车就缓缓的开动了。刚过5分钟,这个老头就走过来一把抓住小伙子的衣领说:“你刚才骂我干什么?”小伙子:“我没有骂你呀?”“你骂我还不承认,这事没完,你得马上跟我...........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版本。

  关于头发,有这样的版本:
  在某大学的自习室里,很晚了,某生正准备回宿舍,发现自习室里除了他,前面不远处还坐着个长发飘飘的女同学,他走过那女生身边后,回头想看看是不是美女。
  他看到的是,那女生没脸,前面也是头发。

      大家还记得故宫这个盗宝案吗 ?为什么电视上没有采访这个盗宝的山东小贼,为什么法制进行时没有采访他的记录,他进故宫好进,出来那么难,呃。。。
    说的还真跟那么回事儿似的。。。
    既然他都吓呆滞了,那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细节的???
  就是他把小偷推下去的,嘿嘿

西三旗自明朝时候就是养马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原来是个草场,大批的骏马成群结队的自由驰骋。据说有一年,皇上从西域进了批汗血宝马,本来要在北京城圈养,经过大臣的劝解才知道,此马不能享福,必须得日行五百才能保持他的身体。于是,这批汗血宝马被放养到了西三旗。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阴差阳错,就是这个大臣的建议,害死了不少人,乃至后世很多人。当时这个给皇上养马的官家里办喜事,众多养.....
  前几个月好像西三旗桥晚上确实出过一个车祸

  继续等。。。。。。。。。。。。。。。。。。。。。。。。。。。。。。。

  一天来俩,临下班前给看了,然后晚上回家做个梦,这一天就过去了

     那里是北京城的鬼街,充满了很多的不解之迷,那里又是北京繁华的街市,到处都是霓虹闪烁。
     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
     晚上车少,加上又跑的是京藏高速,眨眼就到了。车费260元,姑娘给了三百,...........
  从东四到沙河,车费有那么多么?

  东四到沙河真用不了260,就是过了15公里,在加上晚上返城3.4一公里也花不了260真的大哥这条路我熟,在说早几年,1.2 1.6的车吧。
  不过还是顶楼主的故事,我喜欢看,过去菜杀五埋,就五道口是乱坟岗,你编点五道口的故事吧,我想听这个,谢谢。

  继续等。。。。。。。。。。。。。。。。。。。。

  多谢楼主,多谢楼主!!有了五道口,西三旗,在来上地和黑泉路,我住 那地儿就彻底被闹鬼的地方包围了!!还是谢谢楼主的老北京故事,就喜欢这个。

  看得人那么多,回的才这么几个,真为LZ报不平
  故事很精彩,LZ请继续

  哎~我是语言大学毕业的不过我读书的时候没啥事 两三年前,草场西边的宿舍楼不是跳楼了一个女生嘛?
  原先也死过留学生啥的 反正很吓人

  我觉得,我是好奇!灵魂脱离了肉体存在另一个时空或许。
  咱们普遍都接受了周易的科学道理。那么我们所谓的贵,倒底是什么?
  不过,长辈们讲,最好少点儿好奇心。

}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题的手抄报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关于和谐友善为主题的手抄报图片8k

关于手抄报,网页图库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素材。这个自己多看看用心体会才好~有关和谐友善的资料也一样。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版的黑板报。

和动物和谐相处为主题的手抄报

内容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话早已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有没有以朋友的宽容来对待它们?有没有以朋友的责任来呵护它们?这是个值得审视的话题。应当肯定,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人们对动物生存价值的认可,许多地方都在努力构建适宜它们栖息的家园。这些年,我市许多地方大批候鸟的回归、许多动物的复还,就是生态改善后的人为结果,周山村成群猴子的出现,可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一些人对动物的生存显得漠然,对它们伤害十分随意,或者就停留在“破坏农作物”等不是理由的“理由”之上。我们从溪一村梅花鹿事件的前后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民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过多地囿于利益的争执,都缺乏一种对动物真正的关爱,最终造成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前提。但要形成这样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社会力量和真情投入其间,从今天见报的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善待动物,将有所回报。虐待的结局,对于我们,价值远远大于损失。愿两个故事,能给人们一些思考。

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手抄报

关于马为主题的手抄报的标题

我只能提供一些资料给你,你自己写吧
马 (Equus caballus) 是一种草食性家畜,颈上有长鬃,尾有长毛,马脚长有马蹄。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化,15世纪后,才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
马主要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挽车和载重,在战争和劳作中运用。在历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车动力,以至于后来机器的能力要以马力来衡量。在山区无法行车的路上,马是主要的运载工具。
在战争中最早也是拉战车,由游牧民族首先发明骑乘,中国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开始出现骑兵,罗马帝国也是后期从中亚游牧民族处学习的骑乘。马鞍也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马镫是中国人在唐朝后期发明的,一开始只是一个,为便于上马,后来发展为一边一个,波斯人称为“中国鞋”,后来才传到欧洲。直到20世纪末,由于各种战车、直升机的出现和普及,骑兵才开始退出战争。目前骑乘多用于体育竞赛,有的大城市巡警也还用马。
马也可以作为乳用和肉用, *** 教律法禁止食用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马肉,但后来作用不大,现在法国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马肉,日本人认为马肉是营养丰富的肉食。在二战期间,美国允许肉店供应马肉以弥补牛肉供应不足,但二战结束后,在西部牧场主的压力下,又禁止供应马肉。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适合酿造“马 *** 酒”。
随着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培育出各种小马,作为宠物。,现在经过几千年人的培育,马的种类繁多,从高达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条大狗大的马,体形各异。
马的化石非常丰富,所以马的进化过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详细。马的进化常常被用来作为进化的例子。 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时值始新世。始祖马个头 只有狗那么大,弓着背,四肢长着多个趾头(前三后四)。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成 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 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 大陆,最后进入非洲。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现在仍是迷。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渡捕猎有关。 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作为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Discovery制作的一期关于马的节目里说道“当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西班牙人带来的马的时候,感觉象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野生的马已经灭绝。现存的普氏野马不是家马的祖先。马的进化历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马科动物曾经是如此繁盛,前后进化出几十个属,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属六七种残存至今。马的兴衰历程实际上是奇蹄动物的兴衰历程,奇蹄动物在现代普遍呈衰落的趋势。
骟,去势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兰色的马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马姓是 *** 的大姓之一。云南 *** 几乎清一色地姓马。
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
拳毛騧: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关大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乌:平薛仁臬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1【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2.【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3.【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4.【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5.【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6.【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7.【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8.【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9.【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10.【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11.【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12【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13【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14【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15【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16【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17【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18【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19【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20【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21【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22【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23【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24【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25【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
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
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
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
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
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李广利将军
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
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
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有个人想得到一匹好马、快马,却得到了一匹劣马、慢马。
这匹马离他理想的马差距太大了,他叹息着,把马放走。他要去找自己中意的马,他一定要找到自己中意的好马、快马。他不能随意降低标准,随意要一匹马。
可是,世界太大,他的脚步太慢,终没能找到他的理想之马。他也就成了没有马的人。
有人牵走他放掉的劣马。那人骑着劣马,找到了一匹好马,一匹日行千里的快马。
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他驯马有术,一骑上“乌骓”,就扬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过一山。这马非但没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一树干,满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结果那树连根都离开了山土,“乌骓”总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了一生。
唐代,马戏达到顶盛时期。据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尤其偏爱女子马舞。唐宫设有男女马伎队,饲养大量舞马。每年8月5日前后,便是马舞 *** ,勤政楼前舞马场上马舞通宵达旦。经长期训练的马便可闻乐起舞。马能衔杯向皇帝献酒,达到了令人惊叹不止程度。后来,从唐朝章怀太子墓中发掘出的“马球图”得到进一步证明。该图中绘有20多匹马,骑者均穿各色窄袖袍,着黑靴、戴袱头,相互策马抢球。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牗今山西和顺牍,他奉命救援,打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徐悲鸿一生画的马论百盈千,但可分为三大类:1?天马行空的天马;2?立马斜阳的立马;3?小步奔走的马,所绘的马都是瘦马。悲鸿的马始终寄托着画家爱国主义的情怀。早期的马“踯躅四顾,萧然寡俦”,“为觅生刍尽日驰”;“九·一八”后,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的马。画家有时以马抒写苦闷心情,如“此去天涯将马托”,有时以马表达希望和理想,“相期效死得长征”。解放后,他的马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奔马。
电影演员于洋的写字台上、书柜里都是千姿百态的马,大小24匹。这是他的心爱之物。一次家里人打扫房间,碰掉了一只马的耳朵,于洋发现了,大为恼火。他对马有着很深的感情。在牡丹江一带搞土改,他喂过马;在部队中当炮兵,他离不开马。有趣的是,于洋和他的女儿都属马。他最喜欢骑马,尤其是烈性马。他说:“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制服烈马。”于洋一直想拍一部关于马的电影,后来终于拍成了《骑士的荣誉》,了却了这桩心愿。

关于文言文为主题的手抄报

建议:其实没必要这么关注内容,既然是报纸,那你就起个像报纸的名字,如:《火花报》,《创新报》,《少年报》等等。内容是什么,不关名字的事。

mytrip为主题的手抄报

我喜欢大海,所以放暑假妈妈总是带我去海边玩.每当我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想:要是能看到海的中间,那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年暑假妈妈又要带我出去玩了,我高兴地问妈妈:“我们去哪里玩?”妈妈神秘一笑对我说:“先不告诉你,到时候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我们坐了一段时间的大巴,下车后办完了一些手续走出大门,我抬头一看,啊!我叫出了声,眼前停着一艘高大的船,和我梦里的船一模一样.船有十四层高,船身雪白,我拉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上了船.
第二天很早我就和妈妈到甲板看日出,这时我们的船已经到了海的中间,四周都是海水那边也望不到边.海风吹在身上有了一丝凉意.我们等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看到太阳,只看见了雾蒙蒙的一片.妈妈遗憾的对我说:“今天是阴天,看不到日出了.”我们只好扫兴地回到了房间.终于盼到了傍晚,我心想:今天没看到日出我一定要看到日落.甲板上看日落的人可真多呀!落日把整个海面染成了金色,天边仿佛燃起了大火,我不由自主的赞叹起来,真是太美了!这时太阳被海水遮住了半张脸,夕阳的余晖洒在大海上,海面上闪着耀眼的金光光彩夺目,像夜晚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眨着她们明亮的眼睛.海鸟们不时地在海面上飞翔,用她们洁白,美丽的翅膀点着金色的海面,溅起了金色的浪花,动作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迷人.慢慢地太阳躲进了大海“金色”的怀抱.霎时间,海水由金色变成了深绿色.
我喜欢坐在火车上看窗外飞驰而过的美景,我还喜欢坐在飞机上看着白云从我脸前擦过,我更喜欢坐在船上看无边无际的大海和那美丽的浪花,慢慢的融入大海那蔚蓝色的“怀抱”。

以火为主题的手抄报我们也做过,很容易!自己多动脑还是比较好!

荷花为多年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莲蓬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荷花原产于中国,从越南到阿富汗都有,一般分布在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即有栽培,现今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可见其历史之悠久。而台湾地区则是在100年前才由日本引进,目前在台南白河镇、嘉义一带,培植面积已近350公顷,规模之广大,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观光地区之一。亚洲一些偏僻的地方至今还有野莲,但大多数的莲都是人工种植,以作为风景点缀和食用,例如在中国荷花被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许多人曾误以为荷花产于埃及和地中海一带。公元前约500年,荷花传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带去的。古埃及人装饰庙宇柱顶的“莲苞”,仿自睡莲,而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其实是喝了用落柘枣(与莲没有关系)酿制的饮料而进入逸然忘却烦恼的境地。希腊作家希罗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时候写道:“河中生长着一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实生长在像黄蜂窝的荚里。有很多像橄榄核大小的果实可以食用,可以吃鲜的,也可以吃干的。”他所说的显然是荷花。
荷荷花花,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它不仅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而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的珍贵水生花卉,在今天的现代风景园林中,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应用更加广泛。
1、荷花专类园,近来国内兴起的荷花专类园有三种:一是像武汉东湖磨山的园林植物园,园中开辟一处以观赏,研究荷花为主的大型水生花卉区;二是像南京莫愁湖,杭州新"曲院风荷"这类是以荷花欣赏为主的大型公园;再一类就是以野趣为主,旅游结合生产的荷花民俗旅游资源景区,如广东三水的荷花世界,湖南岳阳的团湖风景区。 2、在山水园林中作为主题水景植物:俗话说,"园无山不壮,山无水不丽",用荷花布置水景,在中国园林中极为普通。江南一带名园,多设有欣赏荷花风景的建筑,扬州的瘦西湖在堤上建有"荷花桥",桥上玉亭高低错落,造型古朴淡雅,精美别致,与湖中荷花相映成趣,是瘦西湖的风景最佳处,岳阳金鹗公园的荷香坊临水而建,与曲栏遥相贯通,香蒲薰风,雨中赏荷,深受群众喜爱。 3、作四季有花可赏中的夏花:四时景观的不同,是中国造园家恪守的造园规则,如梅花耐冬,柳丝迎春,绿荷消夏,桐叶惊秋。荷花的绿色观赏期长达8个月,群体花期在2~3个月左右。夏秋时节,人乏蝉鸣,桃李无言,亭亭荷莲在一汪碧水中散发着沁人清香,使人心旷神怡。 4、作多层次配置中的前景、中景、主景:中国园林在配置植物时十分注意层次的变化,以形成远近,高低不同的丰富景观。柳荷并栽就是典型的手法。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来概括济南大明湖。湖南湘潭的雨湖公园春季柳絮纷飞,小荷露尖;夏秋花叶亭亭,柳丝翠绿;冬季柳丝批雪,残荷有声,不失为佳景胜地。 5、作工业三废水污染水域的"过滤器":由于莲藕地下茎能吸收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后的产物,所以荷花可帮助污染水域恢复食物链结构,促使水域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荷花对生长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在大小湖泊、池塘中吐红摇翠,甚至在很小的盆碗中亦能风姿绰约,盆栽荷花装点人间。在我国荷文化史上,盆荷这种形式出现之初只是被用于私家庭院观赏。如今,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盆荷的应用非常广泛。盆栽和池栽相结合的布置手法,提高了盆荷的观赏价值,在园林水景和园林小品中经常出现。荷花水石盆景是今几年在杭州出现的一种新的盆景。它是荷花盆栽与水石盆景的有机结合,既体现山石的刚毅挺拔,又显示荷花的娇艳妩媚。荷花盆景可选用珊瑚石、砂积石、斧劈石、英石等山石作材料。 (一)水管理:荷花是水生植物,整个生长期都离不开水。夏季是荷花的生长高峰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也是最大,因而整个夏季要注意缸盆内不能脱水。梅雨季节雨量较为集中,塘植荷花水位不能淹没立叶,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荷花遭受灭顶之灾。 (二)肥管理:荷花喜肥,但施肥过多会烧苗,因而要薄肥勤施。夏季是荷花的花期,对肥的需求也较苗期大。若花蕾出水后,荷叶黄瘦,又无病斑,表明缺肥,应及时添加磷、钾肥,以后可每隔15~20天施肥一次(饼肥或复合肥均可)。缸盆栽植荷花视缸盆大小将肥料塞入缸盆中央的泥中,任其慢慢释放。 (三)光管理:荷花是长日照植物,栽培场地应有充足的光照。盆栽荷花株行距要适当,过度拥挤植株较瘦而高,立叶少。家庭用缸、盆、碗等容器栽培荷花时,应将荷花置于光照充足处或每日将荷花搬至室外接受光照。荷花现蕾后,每日光照要不少于6小时,否则植株会出现叶色发黄、花蕾枯萎等现象。
1. 以其外形特征命名: 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2. 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3.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4.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5.因“出淤泥而不染”被称为“花中君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 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 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莲花最多的国家。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院管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我国的荷化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我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了新的发展。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朱自清曾写过《荷塘月色》。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据史书记载: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今江苏吴县)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湖南就是我国最大的荷花生产基地。每逢仲夏,采莲的男女,泛着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那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多么美妙。至于旅游赏荷的去处就更多了。诸如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肇庆七星岩等都可看到连片荷花的芳容。昔日曾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济宁微山湖竟有10万亩野生荷花的壮丽景观,年年花繁叶茂,吸引无数游人。真可谓“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了。 自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荷花也成为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贵花卉,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贺将一百颗大贺莲种子,送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79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观鉴 *** 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时,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副委员长。1980年4月,为庆贺“日本国家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研究所便将繁殖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紧连鉴真纪念堂的平远楼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荷花的栽培技术也日趋先进完善。先共有荷花品种200余种,分布遍及全国。随着荷花文化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普及发展,以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十分注重倡导和平、和谐。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两句话,一是说"和而不同";一是说"和为贵"。中华文化所说的"和",绝不是不讲差异和矛盾的调和。而是指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后的贯通融合。这种贯通融合才是最为可贵的。我国有56个民族、34个行政区域,其中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面对这种差异和矛盾,始终坚持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坚持这种"和"的立场,是最为可贵的。而背弃了这种"和"的立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弃。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是“荷(和)为贵”。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扬和平文化、和谐文化的进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弘扬中华"和"文化,对于我们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在江南苏州一带,农历6月24日为观莲节,称为荷花生日。届时人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观赏荷花。特别是佛教徒对它最为尊崇,如观音菩萨坐的就是莲花。1990年被人暗杀的印度总理拉吉夫,其名字就是他的外公尼赫鲁在狱中时给他取下的,按印语为“洁白无瑕的白莲花”之意。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于澳门的区旗和区徽也用莲花为图案,表达当地人民特别崇尚莲花,以象征纯洁和高贵。由于荷花是花卉王国里的名门望族,它经群众评选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1989年在北京专门成立中国荷花协会,促进它在中华大地上碧波万顷,香飘无涯。
《花开佛国香》窦中亮 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清陈书画《荷花》;清任伯年《荷花鸳鸯图》;民国谢稚柳《荷雀图》;宋马兴祖《疏荷沙鸟图》;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宋人画《荷蟹图》;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传宋人《子孙和合图 》。 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更是“荷痴”,他的荷花作品不枚盛数,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 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大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这些常12尺,宽 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国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 *** 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用他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秦汉时代,先民们就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古有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最能体现。同时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荷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减肥瘦身,其中荷叶简成分对于清洗肠胃,减脂排瘀有奇效。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荷真是一身都是宝!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举不胜举。 都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人们对荷花人格化品德的赞扬。实际上,荷花的地下茎在淤泥中生长,哪有不被有毒物质侵染的呢?只因藕的特别细密的表皮组织和含有丹宁的下皮,具有一定的阻挡或吸收有毒物质的能力,因而有毒物质多黏附在表皮上或渗入表皮中,人的肉眼看不见罢了。故此要记住在食用藕时削去外皮,不要把有毒物质也吃进肚中。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是过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城市为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相继开展了市花的评选活动,先后推举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有山东济南市、济宁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河南许昌市、广东肇庆市、江西九江市等7市。90年代澳门回归前制定特区的区旗、区徽,也选用荷花为图案。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和特区的历史渊源,民风习俗、情操陶冶与荷花习习相关。尽管他们遥隔数千里,发展的道路各异,然而,人们对荷花的喜爱心态却一脉相承,只是情韵各异。 山东济南市:20世纪80年代,荷花被誉为济南市“市花”后,大明湖更是焕发了生机:垂柳披拂,荷花掩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山东济宁市:济宁市荷花栽培约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今济宁市的荷花新品种已达六十余种。 河南许昌市:20世纪80年代荷花被誉为许昌市“市花”,更促进了荷花文化的繁荣发展。 湖北孝感市:自古以来孝感城野荷遍地,尤以城西莲花湖为最盛。今日孝感市区便是莲花池之一隅。湖边有“荷花墩”,城内有荷花池,“泮沼荷香”已成为孝感八景之一。 湖北洪湖市:以洪湖闻名的湖北洪湖市,水域面积758平方公里,荷花到处盛开,使之成为荷花的海洋。1987年,洪湖撤县立市,1991年市人大通过决定以荷花为“市花”。 广东肇庆市:种植荷花近千年的广东肇庆市,以沥湖七星湖的荷花最为著名。已成为肇庆人民最喜爱的花卉之一。 江西九江市:市花定为“荷花”,荷花因为“迎骄阳而不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成为圣洁代表,友谊象征和使者。荷花,又名莲花,与九江渊源颇深,山有莲花峰,洞有莲花洞,佳作有《爱莲说》,庙有莲花驿寺,池有莲花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月五号是什么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