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90后老了如今步入老年了吗?

继财富自由、养娃自由之后,近年来大家又开始追求养老自由,希望有一天能实现自由随性的养老生活。但以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养老金储备情况来看,等70、80、90后步入退休年龄的时候,指望养老金恐怕很难过上体面的老年生活。想实现自由养老,我们还得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人口老年化加剧,养老压力凸显

为什么说养老金不足以让我们过上体面的老年生活?

衡量养老金够不够花,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养老金替代率,它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世界银行建议,想要退休后生活水平与退休前相当,养老金替代率至少要达到70%以上。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近年不断下降。若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6654元为基数、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2900元计算,中国养老金替代率不足44%。

换言之,不少国人的养老金可能是月薪的一半还不到,这大概率难以满足退休群体更高的养老需求;要想在退休后有更充足的养老金储备,我们在养老金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安排。

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们国家养老金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通常也称为养老三支柱,分别由国家、雇主个人三个层面构成了整个养老金体系。

第一支柱主要包括由政府主导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全国社保基金作为补充来源;第二支柱是由单位主导的职业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障,指以个人名义自愿参加的养老金。

目前国内养老金资产主要以第一支柱为主,占比近70%,参保人数102871万;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第一支柱养老替代率近年持续下行(资产占比来,截至2020年;参保人数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2021年);

第二支柱受限于企业缴费意愿,实际覆盖率较窄且增长乏力;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11.75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人数2875万人;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1.79万亿元(数据来源,人社部)。

第三支柱则刚刚起步,规模和覆盖人群很低,截至2020年末资产占比仅0.5%(数据来源:),但从海外发达经验来看,第三支柱恰是解决养老金问题的重要抓手。

图:近年我国养老体系发展情况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第三支柱提速在望

2018年个税递延性养老保险推出,拉开了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发展的大幕,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个税递延性养老保险,发展到了养老目标基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等,特定养老储蓄也将于今年11月在全国四个城市开始试点。

这些养老金融产品各有特点和优势,可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其中养老目标基金以较丰富的产品线、灵活多样的投资策略等特点,暂时成为了养老金融产品中的规模领先者。

图:不同类型养老金融产品规模情况

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它主要分成两个大类: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

目标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是指以投资者的预计退休年份作为目标日期,按照事先确定的方案对资产配置进行调整,力求在退休时点为投资者提供可覆盖其退休生活所需的投资收益。目标日期基金通常以退休年份命名,比如“目标日期 2040 基金”是专门针对 2040 年前后退休的人群设置的基金。

这类基金定位于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个人养老投资解决方案,比较适合投资小白,只要评估自己退休日期之后即可买入,只需坚持长期投资,剩下的交给基金经理。

目标风险基金(Target Risk Fund)通常以风险等级命名,即根据其风险水平可以划分为稳健型、平衡型和激进型等类别,对应的权益中枢一般不超30%、60%和80%。这类基金在资产配置上维持风险收益特征不变,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风险水平的基金。

目标风险基金的逻辑是,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风险基金,所以这类基金更适合对自身养老金投资规划清晰、风险偏好明确,且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这两类养老目标基金,你更偏爱哪类?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中加基金旗下首只积极型养老目标基金

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持有混合发起FOF(008931)火热新发中

证券从业16年的“选基专家”郭智担纲

权益类资产投资中枢70%

大类资产配置+基金优选

利于布局长期,争取更好收益

与持有人利益捆绑,一路同行

助您畅享高品质老年生活

10月24日起信心发行

最后,小编还想提醒大家一句,积极型目标风险养老FOF权益资产中枢比较高,在长期布局中具有更好的进攻性,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回报水平的养老资产配置方案,比较适合风险偏好比较高、希望更好分享股市长期收益的朋友。

风险提示: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持有混合发起FOF为混合型基金中基金,理论上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水平低于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中基金,高于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型基金中基金、货币型基金中基金。同时,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为目标风险系列基金中基金中风险收益特征相对积极的基金。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代表对本基金的业绩保障。产品收益受股市、债市等影响可能会有波动风险,敬请投资者注意。管理人目前给予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对运作后的基金风险等级将定期进行评价更新。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并根据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综合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具体以销售机构评价结果为准,投资人在购买基金时需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基金“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本基金为养老目标基金,致力于满足投资者的养老资金理财需求,但养老目标基金并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存在投资者承担亏损的可能性。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对投资者认购或申购对每份基金份额设定五年最短持有期,存在投资本基金后,一定期限内无法赎回的风险。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除了投资A股外,还可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但不必然投资港股。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因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还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港股市场实行T+0回转交易,且对个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港股股价可能表现出比A股更为剧烈的股价波动)、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对基金的投资收益造成损失)、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内地开市香港休市的情形下,港股通不能正常交易,港股不能及时卖出,可能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等。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管理人自购金额以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为准。

  • 中加安瑞积极养老五年持有混合发(008931)
}

晚妈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定居在一个身边都是老年人的社区里。也从来没有想到,“养老”的压力说来就来。

离开充满了机会的北京,回到生活安逸的重庆,这个决定,我们做了4年。说不留恋,是假的,但家里的老母亲,已经等不起了。

晚妹奶奶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不,甚至用老太太来形容她,都把她叫老了:

看上去她是一个每天爬三楼气儿都不喘的腿脚利索打扮精致的健康老人,但只有身为子女的我们才知道:

“妈妈,其实早就已经「老」了。”

除了身体上出现了各种慢性病的困扰,让我们感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

“妈妈,用不来手机了。”

之前远在北京的我们,几乎每周都要收到一次来自奶奶的抱怨——

“新闻联播怎么调出来?”

于是每个周末就变成了我们家的远程手机维修时间——通过远程手机控制,才发现问题往往出在最简单的地方——数据开关被关掉了——老年人总认为这些功能开关像家里的电灯开关一样,开着会浪费电浪费话费浪费钱——信誓旦旦的保证学会了再也不关了,然而下一周,同样的问题又会出现。

我们在北京时总是抱怨晚妹奶奶老是会被人坑骗,除了各种奇怪的保健品和无用的家具,最让我们搓火的就是网络的问题:

明明我们在网络上给奶奶办好了一切有关网络的事务,通过智能电视就可以看到所有她想看的内容和直播,非常方便甚至还可以用方言语音控制,但她非要在几公里外的营业厅办理那种我们看来又贵又慢的广电宽带和笨重的机顶盒,非要将家中的网络换成非常不划算的套餐。

但后来,当我们回到奶奶生活的这个社区才明白——老年人花钱买的,不是网络的速度和好用的产品,而是“真人服务”。奶奶心甘情愿的“吃亏”,只是因为服务小哥可以在奶奶遇到网络问题时打电话就出现,为她解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小问题,临走时小哥还会帮奶奶带走家门口的垃圾。

当我坐在小区的花园里,看着自己拄着拐杖慢慢行走的老人们,这些老人曾经都是妈妈的好朋友,曾经也都是互相带娃互相修灯泡换保险丝的老朋友,但现在,互相帮助早已有心无力。

我们才终于明白:在这样一个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年人的社区,缺少的不是钱、也不是老朋友,缺少的,是能够给这些老年人提供最「基础」服务的“年轻人”。能够有年轻人让她们遇到问题时有人手把手帮忙解决——就算这些人的目的是推销,她们也心甘情愿。

父母年老,而我们却无法时刻陪伴,父母生活的社区也一样老迈,年轻人,变成了社区的稀缺资源。

养老问题,真的变成梗在我们心中的结。


中国法定的老年人起点年龄是60岁。而我们80、90后的父母,正在慢慢踏入这个年龄。

并且得益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疾病防治的种种突破,我国的人均寿命在持续提高:

199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8岁,2020年,提高到了77.3岁,到205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85岁。

很多人在过生日时许下的愿望就是长寿,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活得久”很有可能也意味着病痛、失能、失智等等问题,太多的长寿老人生活不得不依靠其他人的帮助。

人口老龄化,让需要照护的人群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根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调查,2015年,中国的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数量已经突破了4000万。

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

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也慢慢变成压在80、90后心上的坎儿。

我们80、90后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也走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而独生子女除了需要独自赡养父母,也需要独自承担小家庭生活上的压力,这些曾经独享全家宠爱的独生子女们,不再是多个子女照料一个老人,而是一个独生子女照料2个老人。时刻陪伴父母,只能是个奢望。

在我们年轻没有面临养老问题时,我们是乐观的,总觉得我们现在有那么多的养老解决方案,父母也总说不要总是回来,他们有足够的退休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让子女放心好好工作。但真的到了父母的“老了”的那一天,就会知道:

只有退休金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被好好“照顾”。

而大多数的老人都是不愿意选择养老院的,宁愿独自蜗居在自己熟悉的家里上下楼梯出行不便,也不愿接受自己去养老院过集体生活。只有无儿无女的矜寡老人才会心甘情愿在养老院度过余生。

对于子女来说,虽然养老机构可以缓解照顾者的压力,但养老机构是否负责,照料是否及时,老人心理是否健康都是很难判断的事情,一不小心,子女就会背上不孝的指责,在道德上被审判。

在豆瓣“独生子女养老交流组织”小组里,有至少5万个独生子女互相分享彼此的焦虑:

他们大多出生在城镇中产家庭,父母有着不低的退休金,即便如此,养老问题仍然令他们担忧:

想出国发展,放心不下年纪渐大的父母;
工作地点和父母相隔遥远不知未来如何取舍;
如果父母同时生病,自己分不开时间精力照顾该怎么办?

对于大部分通过努力奋斗进入大城市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一边面临着高不可攀的房价,一边面对着双职工的带娃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父母在异地的养老种种压力。

我们选择了放弃大城市的机会举家回到奶奶身边,而那些无法做出这个选择的年轻人,又该怎么办?

当然,大多数能够安心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父母都是健康的,但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除了生病,横在老年人与世界中间的,还有一条“数字鸿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会使用手机。

这条数字鸿沟阻碍了老年人使用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享受便利的现代生活:

不会用手机扫码、不会用手机支付、不会用手机打车……可以说影响了老年人们在智能社会的「衣食住行」,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会用传统的生活方式让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窄,最要命的,是爷爷奶奶们能求助的人少之又少。

当晚妈坐在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们旁边,看着她们围坐在小区门口晒着太阳剥着豆荚聊着天,或许对老年人来说,身边的老姊妹,才是发生突发情况时最能依靠的那个。但老龄化的人口聚集在老龄化的小区,老龄化的小区因为低廉的物业费雇佣的门卫清洁工也是耳背行动迟缓的大爷。——他们真的能互相依靠么?

晚妈不禁觉得难过,“养老”难道就是“老年人抱团互助”吗?在这样一个谁都用不灵光手机的聚集地,会不会慢慢的就被时代抛弃遗忘了呢……智能化社会的路上,我们不应该抛弃老年人。

养老不该是“老年人互助”,子女缺位的情况下,养老问题还有没有最优解?


晚妈记得刚回来时,经常遇到在超市医院门口被健康码拦住的爷爷奶奶,那种急得满头大汗却操作不来的无助感,让我仿佛看到了晚妹奶奶在我们没回来前的样子。于是遇到的每一个老人我都会上前帮助。而最近,我明显感觉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变少了。我很奇怪,难道最近都老年人都不再需要健康码了吗?

知道有一天,晚妹奶奶兴高采烈的回家,跟我们炫耀她用手机扫码支付买的菜:

这样菜一块二,这样菜才几毛,我拿手机一扫就过去了,老板还给我送了一把香菜。

我们觉得很诧异:这个支付功能我们教了她不下几十次,奶奶总是学不会,怎么突然就会使用了。

“我跟着隔壁江阿姨去参加了门口那个房产中介门店搞的学校,我本来以为就是那种看房子就给鸡蛋的活动,没想到是有真老师上课,教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用手机,还发课本让我们照着操作,你看我一节课就学会了手机买东西,厉害吧?

晚妈特意去查了一下,原来不止我们小区有这种课堂,贝壳找房还联合了众多经纪品牌门店,在全国非常多的社区里都会有教老人用手机的经纪人老师,并且这些老师还真的真真切切的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晚妹奶奶的社区活动从老年大学组织用单反相机拍照然后回家让子女帮忙拷贝到电脑上打印,变成了上课学习直接用手机拍照甚至还能P图!真的难以想象她在一年之前还是个连手机上网都学不会的老太太。

子女的缺位,社区服务的短板,养老问题的核心现在有了不一样的解决可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企业的向美向善,或许让未来的养老问题有了新思路。

我们担忧养老问题,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亟待赡养,我们也在担忧未来,担忧未来的自己被时代抛弃,担忧我们有一天再也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会变成子女的拖累。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企业和公益组织能够主动关注老人、帮助老人,才会给养老带来新可能。

走进智能时代,谁都不能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后老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