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推荐的天安车险排名第几人寿保险可靠吗?

不夸张的说,保险市场是银行和代理人二分天下,背后的逻辑是,有朋友做保险在朋友那买,没有认识的就去银行买,要么认人要么认品牌。不过行业迎来巨变,金管总局下令银行保险渠道费用报行合一,以及行业协会自律公约的杜绝小账。这说明什么?说明之前报给监管的费用和实际不符,私下高额返点,做假账早已泛滥。之前只有银行和客户知道,当然,还有我们从业者,毕竟客户都快被银行抢光了。如果监管再不出手,行业可能真的要完蛋。按照这个逻辑,管住了费用,银行利益减少了,这块蛋糕会给到谁呢?保险公司自己吃还是给到客户?值得思考一下。之前文章里说过银行存在的问题,有的朋友还不太理解,借此机会,我给大家重新梳理一下,对银行买保险这事有更全面的了解。1、首先,银行受大环境影响,步履维艰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借贷和存款,其盈利的核心是利差。银行想放贷,当下是越来越难。这几年,老百姓都在报复性存款,报复性提前还放贷,所以,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多,但是贷款的人越来越少,银行付出去的存款利息越来越多,收回来的贷款利息越来越少,银行的利润越来越低。对于银行来说,把贷款放出去,比存款存进来要复杂的多。也就是收存款简单,放贷款难。此时,处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中间的一个业务,就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这里银行扮演的是中介或者代理的角色。比如现在各家银行APP上都有财富这个板块,里面包含理财、基金、保险等等。注意,这些业务,不会影响到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对于银行来说都是纯利润,而且卖不出去也没有亏损,风险大大降低了。保险就是主力军。2、银行卖保险,对标存款和理财给客户说保险收益高,却不告诉什么时间能达到,以及什么条件下才能取钱。存款一般说的是年化收益,是单利,计算简单,一年后到期是多少就是多少。保险是内部收益率,简单说是复利,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但银行把保险10年、20年后的收益拿来和存款对比。当然,客户也不傻,会看短期收益和流动性。于是银行要求保险公司把产品设计成跟存款一样,回本快,且3年、5年就能给到收益,还要能减保取现。3、一手好牌被打烂明明银行的销售是员工制,对比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学历高,员工素质高有一定专业水平,起码懂一些金融。流动性小,工作稳定,不会出现过几天离职或找不到人。银行可同时配置其他金融产品,给客户更全面的规划。最关键的,银行有老百姓的信任基础,这个是不需要去营销和教育的,要知道,保险代理人为了获取客户信任,是要花几年时间去积累的。可结果呢?银行只想着赚快钱,丝毫不在意客户的体验,把保险卖成了今天这样子。4、再不改变就要被淘汰银行90%以上卖的是理财类保险,具体到险种主要是增额终身寿。它的杠杆属性非常小,在我看来不符合保险本质。我再强调一遍,保险是金融里唯一具有杠杆的产品,它是可以你掏100,我给你1万,是大家把钱凑到一块,谁生病了就给到谁,帮助度过难关。我打个比方假如客户有1万块,在银行买理财,一年撑死了500块收益,不过两顿饭钱。但如果买了医疗和重疾,万一生大病,赔到50万。500块在大病面前犹如杯水车薪,50万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有人说那客户有100万,收益就很可观了。既然有100万,拿出1万来先把保障配了,对你理财没啥影响,同时有个托底,岂不是更好吗?银行卖保险却不卖保障,脱离保险本质,是难以持续的。4、压榨基层员工银行的企业文化比较一般,业绩导向为主。一些银行对员工的考核近乎疯狂,别问我怎么知道,多少员工在网上吐槽干不下去了。员工完不成任务逼着他们给自己买保险。甚至爆出完成率低于70%给予支行长免职处罚在这种压力下,动作自然会变形。什么存款变保险,夸大收益,或者送米送油,变相返佣。说到这,这就是我挺反感某些公司的制度。比如每天打鸡血式的早会,还要跳鸭子舞,专门弄个督导到盯着大家业绩,隔三差五就是产说会,网点沙龙,以及严厉的考核标准,把员工逼到离职边缘。还有令客户反感的电话推销,话术夸张至极,怎么拉黑都没用。去了线下,银行客户经理给你介绍一大圈,什么流动性、收益多少等等,就是不提保险这两个字。最近监管的一系列动作,我开始慢慢明白,为什么上面要整治金融业。之前银行和保险分开,肯定会有一些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脱的地方,银行卖保险,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代理这么简单。还是那句话,做保险需要多一点敬畏之心。最后保险咨询、方案定制,可以咨询豆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安车险排名第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