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和新浪新闻,哪个内容丰富呢?哪里的资料多?

南通赴苏州举办通州湾新出海口跨江融合发展恳谈会。澎湃新闻记者

  南通跨过长江融入苏南,与苏州融合发展,“大通州湾”的开发建设成为新的契合点。

  4月28日下午,通州湾新出海口跨江融合发展恳谈会在苏州举办。南通市委、市政府向苏州的企业家专题推介了通州湾投资环境,并展示了通州湾出海口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这是继4月初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市长王晖率党政代表团赴苏州考察学习之后,南通市主要领导策划的又一个跨江融合发展的大动作。

  澎湃新闻()注意到,前不久,今年4月7日—8日,由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市长王晖带队,几乎所有市领导参加的党政代表团刚刚赴苏州考察学习,并签订了融合发展协议。考察期间,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提及,希望与苏州港加强合作,用好南通“江出海、海进江”的江海联运优势,共同推进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建设。

  没想到,短短20天之后,南通方面就带着“见面礼”再赴苏州,与企业家们“谈心”,准备将“南通的通州湾”,打造成为“苏通合作的通州湾”。南通方面称,这次市党政一把手再赴苏州,也是为落实之前签署的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恳谈会南通收获颇丰,共有20个、总投资额625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20个重大项目与“大通州湾”集中签约。

  通江通海“通州湾”

  “靠江靠海靠上海”,常常被用来形容南通的区位优势。但是,这种区位优势一度没有完全发出来。

  根据上海市社科院研究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的说法,从地图上看,万里长江如入海的巨龙,南翼是上海,犹如巨龙的“上颚”,南通是“下颚”,较长一段时间里,“上颚”和“下颚”的咬合力不够,使得“龙头”难以很好发挥牵引带动作用。

  巨龙的“下颚”南通近年来加快融入上海,于今年初提出将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建设长三角港口群重要枢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核心港口。

  “通州湾是南通优江拓海、江海联动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南通着力打造的未来增长极。”在恳谈会上,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表示,通州湾国家战略地位突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据徐惠民介绍,通州湾江海联运优势明显,南通以“大通州湾”思维,将沿海的四个港口整合成为通州湾大港,推动沿海港口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资源“一本账”,加快打造长江“海进江、江出海”的江海联运新通道,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以及苏南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企业出海降低成本、提供便利。

  “通州湾投资发展空间广阔”,徐惠民说,陆域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港口规划面积达到

}

近几年,由传统媒体特别是晚报都市报转型而来的新闻客户端,比如封面、红星、极目、九派、上游等,纷纷走出本省,向全国热点发力,在短时间内收获了美誉度、关注度和流量。这些客户端的实践证明,以全国新闻热点为杠杆来撬动流量,让一个区域客户端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曝光度和高关注度,是获取流量和增强用户黏性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齐鲁晚报》在全媒体领域集中发力,推出了多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本文由齐鲁晚报全媒体调度中心闫杰、王建伟和报社编委吉祥所作,腾讯媒体研究院转载。以多个报道案例出发,为大家介绍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机构媒体到底该如何介入热点新闻;如何既符合新闻伦理又能提升媒体影响力;以及如何做到在采编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让报道无限接近真相。

来源 | 青年记者作者 | 闫杰 王建伟 吉祥

慢半拍?速度就是生产力

全媒体时代,各家媒体对热点新闻的反应都越来越快了,大家都在求快,不仅要快,还要保证基本的新闻品质。十几年前传统媒体做深度报道,一篇稿子可以采写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但在以短视频为主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没有太多机会去做这种一站式、终结式报道了。

一线记者把自己负责的领域跑深跑透,增强独立发现热点的能力,把非热点做成热点,这是其日常该做的工作。而我们现在的工作状态更多是每天盯着各大平台的热搜榜找选题,在已经上了热搜的新闻基础上做第二、第三落点,机构媒体被商业平台牵着鼻子走,导致采编工作非常被动。

对于大多数还处在转型焦虑中的传统媒体来说,采写热点新闻面临两个矛盾:一是电话采访与抵达现场之间的矛盾。此类新闻往往是突发新闻,关于新闻事实的争议往往又比较多,我们就算抵达现场,也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和真相,但单靠电话采访,信源不足,肯定有失偏颇,甚至有可能造成新闻失实。二是采访成本与新闻价值之间的矛盾。这类新闻有一定热度,能为机构媒体带来流量,但如前述,如果是每条新闻都抵达现场,时间及财务成本又过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这背后就有一个如何对热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在全媒体时代,对新闻现场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现场也是新闻现场的一种,事实上,很多新闻事件已经延伸到了网络现场。

目前,对热点新闻的关注,不同媒体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还是有明显区别,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媒体基本是有热点就蹭,以流量为先,不管价值大小和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有些媒体对热点新闻的判断,则以是否涉及公共利益为主。后者显然更符合传统媒体的标准和定位。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一个理念:热点新闻不是深度报道,前者的外延更广、发生频率更高,只有一部分热点新闻会转化成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这决定了热点突发新闻的核心是不求深但求快,因此必须在内部建立不同于深度报道的反应、调度和考核机制。

如何解决我们对热点突发新闻跟进不及时、处理不得当的问题?我们的尝试是,第一,打破跑口与部门限制,成立虚拟的热点小组,由全媒体调度中心统一调度,多部门协同作战。把擅长不同报道领域的记者集中在一起,同时平衡好图文和视频记者的配比,第一时间对网上热点新闻做出反应;第二,对热点新闻实行单独考核,每日给予现金奖励,逐步完善考核制度;第三,此类新闻在传播和分发上要联动,在报、网、端、微都要有明显的栏目和呈现,解决好内部各部门的有效呼应以及外部平台的分发,并将之与考核挂钩。

选题少?只是缺少发现力

任何一则新闻,要想成为议题竞争中的佼佼者,必须有聚焦点,热点新闻尤其如此。热点小组成立后,记者经常为选题匮乏发愁,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选题,而是缺少发现选题和议题设置的能力。如何增强发现选题和议题设置的能力?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以尝试:

第一,要有质疑精神,这点在社交媒体人云亦云的时代尤其重要。比如有媒体报道称一辞职的记者卖地瓜年营收过亿元的新闻。现在生意难做,农产品的生意尤其难做,这是常识,一个毫无从商经历的记者,转行卖地瓜一年就能实现营收一亿元的目标,这本身就违反常识,追下去大概率会反转。事后媒体的跟进报道也证明了当事人的讲述有夸大不实之处。

第二,杜绝断头新闻,一件重大新闻发生后要有专人长期关注。比如2021年6月,15头亚洲象进入昆明市地界,这群大象一年多前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500多公里。在进入昆明市区之前,这群大象突然折返,最终在11月回到普洱市的传统栖息地。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媒体从头到尾对此进行了报道,年底还做了年终盘点。

第三,换个角度切入,或许会收到奇效。到现场、做原创、抢首发是热点新闻的基础原则,但有些情况下,除了抵达现场,针对热点新闻还有没有其他的介入方式?笔者认为,独家事实固然重要,独家视角、独家角度、独家观点同样稀缺。

以李佳琦学历遭质疑为例,2021年“双十一”前夕,李佳琦涉嫌学历造假的新闻一度冲上各平台热搜。以李佳琦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以及“双十一”的背景,这类新闻肯定能带来流量,而且新闻是由李佳琦作为上海浦东新区人大代表正式候选人的简历引发的,所以关注该新闻不是单纯的蹭热点,而是具有一定的公共价值,但其新闻价值不足以让我们派记者去现场采访。于是我们让记者改变思路,梳理了前几年媒体提及李佳琦学历的相关报道、南昌大学官方微博与李佳琦的互动、李佳琦为南昌大学百年校庆录制的祝福视频等,再辅之以对南昌大学学籍科和李佳琦公司的电话采访,形成一篇爆款文章。这说明,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那么在对公共材料梳理的基础上提供其他媒体不能提供的思路和价值判断,也算是一种原创。

再比如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在哀牢山遇难的新闻,作为山东的媒体,我们不太可能远赴云南采访,但是否可以联系采访当地野外考察工作者,谈谈哀牢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过往有哪些故事和风险点,作为对这一热点新闻的补充,同样会为读者和用户理解这一新闻带来助力。

想通吃?各家接力更实际

2021年10月28日,瑞丽市前副市长戴荣里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瑞丽需要祖国的关爱》,并呼吁“请救救这个英雄的城市吧!”让全国媒体的目光对准了这个西南边陲小城。全国各家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齐鲁晚报则以“疫情下的瑞丽百姓生活”为主题,连线当地百姓,通过图文、视频等讲述他们的日常生活,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021年11月,河南安阳市发生一起“狗咬人”的新闻,在当地媒体介入两个月、十次报道之后依然无解,以致女记者面对镜头被气哭,舆论大哗,全国媒体包括央媒纷纷跟进,但所有调查、评论基本围绕“狗咬人”这一点展开。11月20日,《济南时报》刊发独家报道,提到狗主人8年前涉及的一起刑事案件,从而将这一新闻引向了另一个更纵深的角度,也让这一新闻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

类似热点新闻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做好了,对机构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全媒体时代,一家媒体从头至尾通吃一条热点新闻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更普遍的情况是,各媒体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源和自身定位,在一个点上突破,然后其他媒体跟进,在大家的接力下,最终还原出新闻的全貌。

无底线?“吃瓜”也要有吃相

记者追逐真相,这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李云迪嫖娼案发后,要不要像个别媒体那样,在半夜里打电话给他当年就读四川音乐学院时的年迈老师,只为了告知他一个让他感到伤心的消息,然后记录他的反应,第二天又把此当做独家新闻在各大平台上广泛传播?

在孙海洋寻子事件中,个别媒体的表现就很值得反思。在孙海洋寻子的14年中,媒体有义务有责任报道事件进展,揭露拐卖儿童的真相,但当孙海洋找到亲生儿子后,尤其是陪儿子孙卓回自己的湖北监利老家以及山东聊城时,这一事件就从公域转到了私域,其公共属性就大大地削弱了,此时媒体除了可以继续探讨养父母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剩下更多的是两家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媒体就不宜介入这类私人领域的事了。但不管是在监利还是聊城,不仅有大量的自媒体主播,也有大量的机构媒体的记者围堵孙海洋一家人,据了解,在传出孙海洋和孙卓要于2021年12月8日回到聊城阳谷时,当天仅在孙卓养父母家蹲守的国内机构媒体就多达一二十家。

主流媒体与小报、自媒体的区别,就是对有些所谓热点新闻,不管多轰动多热闹,哪怕到处人人言说,如果不是为了揭示这种社会现象和背后的逻辑,绝对不做报道。一哄而上,往往也意味着一哄而散。这一点应该成为所有机构媒体面对热点新闻时的底线。

流量低?协同作战很重要

2021年11月18日一大早,齐鲁晚报微信公号在关注到微博热搜后,头条刊发了整合多方消息的报道:《这个山东医生破防了!去世前最后一个快递是压缩饼干,特殊医嘱感动全网》。这在各媒体微信公号中是首发,也成为当周本地媒体竞相报道的一个主题。

当天上午8点多,分管领导在热点小组群里分享了这个链接,并安排相关部门跟进。考虑到同城媒体在看到齐鲁晚报微信公号的报道后有很大的可能也会迅速反应,在当天上午10点的采前会上,我们对这个题目进行了重点调度,文字、视频记者全面跟进。中午12点左右,有同事打听到杨医生爱人的工作单位,首席记者郭春雨放弃原来的出差计划,主动请缨,反复做杨医生爱人的工作,最终说服其于当日下午接受采访。下午3点,本报社评《杨文军的“医嘱”,是温暖世道人心的良药》在齐鲁壹点发出。晚上6点多,采访杨医生爱人的视频制作完成并全网分发。晚上11点,四千字的稿件完成,并于第二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见报。19日,这篇稿件登上微博热搜第二位,阅读量过亿,评论基本以正面为主,也获得了家属的认可。

在医患矛盾依然突出的当下,这样一位好医生的离世无疑让普通民众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山东的形象。从技术的角度看,这组报道报、网、端、微联动,内部各部门打破壁垒,图文、评论、视频、微信、微博话题组合出击,让这组正能量报道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最大传播力。面对重大热点新闻,类似的协同作战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碎片化?热点要向深度转

一味追求高点击量背后也存在隐忧,即传统报纸的优质用户正被替换掉,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被标题吸引、因噱头而来的浅层阅读者。某种程度上,“唯点击量论”让我们的文章变快了,但同时也变浅了,耐读的文章越来越少。怎么破解这一难题呢?将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热点新闻进一步挖掘,适时地将其转化为深度报道。

2021年2月,围绕南方都市报前记者马金瑜被家暴的新闻在网络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撕,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看到了真相。这说明,在全媒体时代,面对一条公共新闻每个人都会本能地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判断,也必然引发互撕。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只有把新闻放到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些公共价值下讨论,才能取得一点共识。如果大家都在关心马金瑜的债务,扎西是否长得“扎心”,她当年在大学的演讲是不是欺骗了学生,她是不是个文青……这就让这个新闻的焦点——是否存在家暴——被模糊甚至转移了。家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反对家暴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也是这个新闻的最大价值。马金瑜在债务问题上是否诚信更多是她与债主之间的纠纷,不应成为严肃媒体追问的重点,至于马金瑜一时一地说过哪些做过哪些并不重要,谁都不是完人。在这一认知基础上,马金瑜被家暴这一新闻就有了转化为深度报道的可能。

再比如李子柒,有关她与杭州微念公司的恩怨炒了好几个月,最终双方对簿公堂。我们的记者对此类新闻要有预判力,根据经验,这类新闻往往是中长期的,其间会有一个爆发点,甚至几个爆发点。我们要做的,一是积累采访资源,包括联系当事双方及他们周边的利益相关者;二是积累相关背景资料,比如李子柒的创业经历、杭州微念的股权结构、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等。一旦那个爆发点来了,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推出重磅深度报道,这时候产生的影响力可能超过平时围绕李子柒写十篇八篇不痛不痒的稿件。

还是以孙海洋寻子的报道为例,在一众媒体和自媒体追着孙海洋一家人的行踪,做粗鄙化视频直播和碎片化报道的时候,澎湃新闻却于2021年12月28日推出孙海洋夫妻的自述《被偷走的14年,找回孙卓后的20天》,两口子在自述中敞开心扉,首次透露了大量细节和个人感受,就是这样一篇毫无修饰和技巧的报道,让之前所有有关孙海洋寻子的报道都相形见绌。

新闻媒体最终还是要靠优质内容、优质用户来立足,在全媒体时代,没有点击量、没有爆款就没有说服力,但“唯点击量论”也不可取,希望媒体在追求新闻产品高点击量的同时,通过项目制、产品化的运作,能够让内容真正实现质与量兼顾。

除了质疑精神、长期关注和切入角度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选题的窍门?

(闫杰:齐鲁晚报全媒体调度中心总监;王建伟:齐鲁晚报全媒体调度中心副主编;吉祥:齐鲁晚报编委)【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7期】本文引用格式参考:闫杰,王建伟,吉祥.热点新闻的价值判断及全媒体介入方式[J].青年记者,-52.

}

随笔 | 入驻澎湃新闻官网,成为湃客已一年了,谈谈个人看法

你没看错,这里说的是入驻官方媒体的官方网站,不是今日头条、腾讯新闻那样的自媒体平台。

像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这些平台,虽然他们也称为新闻媒体,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个个网络平台而已,都和今日头条是同样的性质,是平台媒体

至今共有3家官方媒体的官网设了自媒体版块对外开放,这3家媒体分别是南方报业、澎湃新闻、新京报。

南方报业、澎湃新闻、新京报的媒体对外开放平台,是媒体平台

自媒体平台与官方媒体的对外开放平台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平台媒体,后者是媒体平台。这里要说的就是入驻媒体平台。

南方报业的南方号至今未对个人自媒体开放,仅对广东省内的政务机构和媒体开放。

新京报的新京号去年2020年7月份上线时,由于我当时比较忙,没空去申请入驻,他们开放的500个名额很快就满了,估计也没太重视后面的入驻申请了。现在他们的客服微信号异常,一直加不上,也一直没有处理,所以我暂时没法申请入驻新京号(据说新京号目前已关闭入驻申请通道)

去年2020年3月3日,我成功申请入驻了澎湃新闻官网,成为了湃客创作者。

本文作者小侯的湃客号首页截图

澎湃号分为三类,湃客、政务、媒体。

政务是政务机构的官方账号。

媒体就是澎湃新闻以外的其它官方媒体入驻澎湃新闻网注册的官方账号。

湃客被定义为生产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垂直领域专家、自媒体人士或机构。

我申请入驻澎湃新闻网可没那么顺利,起初我以为澎湃号只是他们开设的完全开放式一般自媒体平台,申请入驻时让我提交一篇作品链接,我随便贴了一篇作品就提交了申请。

等了一个多月,2020年2月27日,我收到了审核结果,告诉我审核不通过,原因是作品不符合入驻标准。这才让我意识到,原来入驻澎湃新闻网的要求还有点高。

我再次精心挑选了一篇作品再次去申请,几天后,2020年3月3日,我又收到了审核结果,这一次,终于通过了。

据有关媒体采访澎湃号工作人员后的报道称,澎湃编辑对于湃客入驻申请,会考察其资质与生产内容的匹配程度、原创内容占比,以及对内容质量和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入驻一年来,我也开始慢慢熟悉了编辑们对稿件的要求。

对于湃客创作者提交的稿件,除了质量问题,类型方面也有一定要求。

他们一般不收纯文学类的作品。比如我的某首诗歌作品,标题为纯文学类型时,提交后不会过审,改为消息类的标题才会过审。

除了有些类型的稿件不便在该平台发表之外,其余各方面我都觉得还不错。在这类媒体平台发表的文章或视频,在搜索引擎搜索结果里也是最靠前的。

还有个好处,借用同样作为媒体对外开放平台的新京号官方的话说,这是在给优秀自媒体创作者“权威的展示平台”

有些优质自媒体可能拥有优质的内容,却没有权威的展示平台,或者是淹没在大量的参差不齐的内容中,新京号就是为高质量内容提供全新的权威展示平台,为好内容跟用户牵上”红线”。

而我,正需要这样的权威展示平台

我刚做自媒体时,最先入驻的是今日头条,然后又入驻了一些类似于今日头条的其它一共20多个平台。

起初我还为自己的文章能在网上发表、传播,有大量读者而感到自豪。

后来我慢慢地就开始发现问题了。各自媒体平台的作者们写的病句、错别字连篇,结构、逻辑混乱的文章触目皆是。

我清楚地记得,被我发现毛病最多的一位自媒体作者,是一位今日头条的文章作者,我从他的一篇短短800字的文章里,挑出了病句、错别字、多字、少字、缺少介词、缺少连词、缺少助词、标点错误、分段错误等等一堆毛病达42处之多,标题上就有两处毛病(标点错误和错别字)

慢慢地,我开始为有太多这样的同行感到耻辱,这也让我感到对我们这些认真创作的作者很不公平。

有人问起,我都不再好意思说自己是自媒体作者。

尤其是有些媒体记者,每当提及自媒体作者,他们的印象里便是那种病句、错别字连篇,结构、逻辑混乱,复述着媒体报道过的消息充当复读机,模仿着记者们报道新闻的语气,还模仿不到位的那种自媒体作者。这问题,在我的《我不写新闻,我写的真人真事文章不是新闻,新闻和文学是有区别的》一文里详细地说过了。

为寻得一片净土,我开始寻觅一些比较独特的创作平台。

后来我发现了简书写作平台。当时(2019年)的简书还是很单纯的写作平台,其时称简书为自媒体平台都是不准确的。因为那时的简书平台只有写作功能,没有收益,是不同于其它自媒体平台的,称它为写作平台比较合适。因此也过滤掉了今日头条里那类只为写作而写作的自媒体作者。

那时候的简书用户,几乎都是作者,读者也都是作者,都是一群真正喜欢写作的人在简书互相阅读作品,互相交流而已。

但从去年2020年开始,简书突然增加了简书贝交易市场,可以开始赚钱了,所以引来了大量今日头条里那类只为写作而写作的作者。简书风气立刻变得与今日头条无异了。

后来我又转战榕书写作平台。但发现榕书平台的规则让我无法接受,因为榕书平台编辑可以随意修改我的作品,我连自己账号完整的使用权都没有,我又何必去他们平台?因此果断退出了榕书。

然后又去过钛媒体,据说该平台的稿件都有编辑把关。但去了才发现那平台的文章都是商业类的居多,感觉不对我胃口,果断放弃了。

之后又去了知乎,以前的知乎也是毫无收益的,这是一道无形的门槛,所以以前的知乎也能过滤掉一些只为写作而写作的作者。但后来发现知乎竟是杠精聚集地。知乎平台管理掩耳盗铃地禁止在评论区发表“杠精”“抬杠”等一切含有“杠”字的词和语句。管理的初衷是好的,管理们的目的显然是不许抬杠。但这反倒让一些缺少自知之明的杠精聚集到知乎,别人还无法回复评论揭穿他们的抬杠行为,反倒助长了杠精们的气焰。这让我认为知乎不可当作主打平台。

直到去年2020年3月份,我入驻了澎湃新闻网后,才感到总算是找到了一片净土。

本文作者小侯的湃客号文章截图

因为澎湃新闻这样的官方媒体平台的内容,有很多读者分不清究竟是湃客的内容,还是澎湃官方的内容,尽管尾部有声明,有些读者也会无视,全当成澎湃官方的内容来看待。

虽然大多数读者还是能分清的,但他们应该也会认为这起码是平台对稿件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如果澎湃不严把质量关,肯定有损自己的形象。

所以这样的平台自然不是什么样的自媒体作者都能入驻的,不是谁都可以去发表文章的。

能入驻这样的平台,一方面是得到了编辑们的认可,还是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总算能在一片未被污染,以后也不会被污染的净土上安心地创作了,也是让我感到开心的事;此外就是,这样的平台也能为我带来流量,扩大我的影响力,这也是好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澎湃新闻是谁办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