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流的经销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中国网记者 时畅)2019年12月17日,“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杨茂林出席本次论坛并就相关议题撰写论文,以下是他的论文内容。

我围绕“大变局下的机制改革与智库国际化”这个主题,就地方智库与科学决策与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大数据时代让地方智库具备研究国家重大问题的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理解,这个大变局本质是世界格局之变,包括经济、政治、全球治理、文明交往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而这种变局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整个世界正在迎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行业、任何性质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在这个大变局中变革发展,都不可避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浪潮下谋求进步。这一点,对智库建设更具有根本意义。 

智库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智库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方面。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就要求地方智库既要服务于地方性决策与咨询,也要有国家性甚至世界性的视野,研究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也是地方智库的职责使命。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位置,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革命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印迹,当今时代已经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也在丰富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当前,电子踪迹、社交媒体、数字文本以及空间位置信息等大规模数据已经广泛渗透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使许多以前行不通的研究而现在可以进行,这就让地方智库同样具备了研究国家重大问题的有利条件。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取之不尽的数据是科学新发现的源泉,物联网可以获取海量的实时数据,而这些数据是运用传统工具和手段所不能获取的。数字化的理念以及数字化工具和技术能力应用,可以解决许多基础性问题,如数字化书籍、报纸杂志、图书馆、博物馆,等等。我相信,地方智库只要深入学习和运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方法,充分重视大数据在数据化文本研读、数据化语义提炼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社会舆情研究、学科动态研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性和国家性科学决策。

二、打造一流地方智库要有一流的制度设计

随着我们要应对的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智库在科学决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中央有关部门还是地方党委政府作决策,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就需要建设一流高端智库。对地方智库而言,就是要瞄准建设一流高端智库的目标,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一流的制度设计。我想可以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围绕质量提升建制度。突出以课题为中心的思路,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研究而运转,以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目标,打破研究所的部门概念,抽调人员灵活组成课题组和项目组,使研究任务更加明确具体、研究方式更加务实高效。

二是围绕支撑保障建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来源,一方面积极申报必要的科研经费,增强主管部门在经费投入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费来源。

三是围绕人才优化建制度。面对日趋复杂多样的决策需求,地方智库仅仅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智库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打造地方新型智库必须具备一支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地方智库可以建立更为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和多元化人才体系,完善地方高校、社科院研究人员进入核心智库的“旋转门”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吸引和培育智库人才。探索建立包括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在内的科研成果多元评价体系,推进“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机制,完善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激励广大智库研究者产出更多优秀成果。

四是围绕成果传播建制度。地方智库需要在自己的品牌形象、传播能力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我营销意识。国际上的顶级智库往往都有很强的品牌实力,并依靠其严谨和独立的研究维护品牌形象,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地方智库要做优做强自己的期刊、报刊、网站、数据库以及各类自媒体等传播平台,积极学习借鉴成功的媒体和平台建设经验,不断改进传播手段,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设国际一流智库要扩大地方智库国际交流

经济全球化时代,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地方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智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与世界各国智库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服务于海外需求,也可以和世界顶尖智库深度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在这一点上,地方智库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坚持国家利益为基点,持续加强对全球问题、区域问题和国别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今年,我们邀请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贝莎兰女士就经济议题开展学术交流,主办“一带一路”与山西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和对话,我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在聚焦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国际意义、研究对象是否具备国际属性、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国际价值,这本身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形式。总的看,对地方智库国际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研究角度。要进一步拓展学术科研的视野,发现新的学科领域和战略命题,更好地促进研究、出谋划策。

二是传播角度。要做好“中国化”,结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用外国人能接受的话语体系来解释清楚“我是什么”这个问题。智库国际交流合作不是简单的开会交流,互访学习,而是要利用主题鲜明的会议等形式“入心”,用不间断的交流沟通“入情”,达到说得清楚、赢得尊重的效果。

三是队伍角度。要打造一支可以“走出去”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的相关资源率先走出去,一线研究人员走出去之后,能够更清晰地认知世界,掌握新的话语方式,用更好的方式对外阐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扩大地方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总而言之,地方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对地方党委、政府乃至中央有关部门决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我相信,有中央持续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部署,有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有像今天这样高端学术研讨会的群策群力、智慧凝结,地方智库建设一定能够不断买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效。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光明日报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网、《智库理论与实践》杂志社联合承办。国内知名智库学者、社会贤达及媒体界500多位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中国网智库中国对本次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

发布时间: 文章分类:

导读: 物流园区既是物流全产业链的聚集节点,也是多种物流服务模态转换和物流功能集中体现的核心场所,智慧物流园区的价值在于“物流”+“商流”+“资金流”+“数据信息流”的“四流合一”的综合体。

物流园区既是物流全产业链的聚集节点,也是多种服务模态转换和物流供应链功能集中体现的核心场所,随着竞争的压力加剧和持续吸引投资的依赖增加,如何实现降本增效、良性经营,成为各物流园区考虑的关键。

近日,在武汉举行的深国际&普罗格智慧物流协同沙龙中,著名物流园区专家、浙江省仓储物流协会会长、通创智慧物流供应链咨询研究机构总顾问赵成锋先生作了题为《智慧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路径》的演讲。以下为本次演讲观点的编辑汇总,供分享。

一、物流园区急需 “智慧及聪明起来”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物流园区与中国物流业发展在本世纪初同时起步,总体而言,具有总量过多、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特点。中国物流园区赢利模式普遍较差,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协调,持续效益与发展不理想。

目前中国物流园区的主要问题是物流园区规划运营缺乏科学性:重征地,轻规划;重建设,轻运营;重设施,轻服务;重功能设置,轻功能组合;重招商, 轻互相服务协同;重交易信息撮合,轻交易过程参与及信息互联、业务协同。

物流园区被定义为纯粹的“运输中心” 和“仓储中心” ,物流园区功能配置组合性和协同性差、物流生态系统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没有形成,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物流园区可以达成三个层级的赢利模式:最基本的是“物业式”经营,基本物流园区都能做到,其次是服务式经营,主要是通过服务功能帮助引入企业做大,目前在国内还不到30%;再就是最高层次的集成式经营,园区的所有资源形成一个服务链,共同为周边的产业园区进行服务,目前比例在国内应该是个位数。三个层次的赢利模式,是从租赁关系,到服务关系,再到协同关系。

物流园区是为满足货物转运、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等规模化物流需求,依托区位交通条件,与城市综合功能和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公共性物流基础设施群,是由统一运营主体管理、众多物流业者经营的物流运作集结地,是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企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物流功能集聚区。实际上中国很多物流园区都没有发挥期应有的价值。

要解决物流园区的问题,关键是要还物流园区以本源。物流园区要从“房东”的角色转变为“平台运营商”,“地产概念开发 ”落幕,“园区价值运营 ”登场。目前中国已经到了物流园区大发展的时代,园区运营需要智慧支撑,物流园区急需 “智慧及聪明起来”。

二、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素

当“智慧”成为趋势,某些物流园区又走入了误区,徒有其“名”,徒有其“表”,为智慧而智慧。有了所谓“智慧”,成本增加了,人却更忙了。真正的智慧物流园区不仅仅是信息撮合平台,更不能局限于智能仓库,而是园区的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升级。

我认为,打造数字化智慧物流园区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通过物流园区智慧大脑建设,达到园区的智能感知、全面互联、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与运作协同, 使物流园区的相关管理系统、运营系统及各入园企业的作业系统对接,实现园区内各类业务、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群调度,以实现园区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的便利化和运营的数字化。

第二,助推物流园区业主房东角色的转变,从租赁关系,到服务关系,再到协作关系。

第三,走出物流园区大数据的误区,从获取交易数据,到合理运用人、车、场、物的轨迹数据。

大数据、5G、AI、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智慧物流园区提供了技术支撑,需要用智慧的技术来反映真实的交易订单和物流处理场景,做好物流的大数据工作。建立“ 智慧 ”的 基础设施( 骨架) +“智慧”的建筑形态( 躯干) +“智能 ” 应用设备设施( 四肢 ) +园区智慧管理服务中心(大脑),最终把整个物流园区连成一体。

基于多年的咨询与实践经验,我认为智慧物流园区发展轨迹和趋势是:传统物流园区-现代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产业园-智慧物流生态体系,途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阶段。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路径需要历经:顶层设计(定战略、明目标、配资源)- 组建团队或确定集成服务商-选择供应商(保进度,控质量)- 落地运营(看效果)- 实施评价与持续改善等环节,分步骤实施,集成和协同很重要。

三、基于智慧物流园区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构建

园区运营不理想,很大原因是物流园区没有与城市、产业良性互动。

智慧物流园区要融合两大产业基础(制造业+商贸服务业),把铁路、公路、水道、空港都作为外围组合圈,把城市配送中心、快运集散中心、专线分拨中心、多式联运中心、智能电商物流、智能仓储中心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迎接全渠道物流融合】致力于提供企业级的电商网站建设服务,长期为大中型企业打造数据化、商业化、智能化的网上商城系统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提供B2B电子商务平台、B2B2C多用户商城系统、B2C电子商务系统、跨境进口电商平台、供应链、供应商、新零售电商平台、直播电商系统等一系列系统定制开发服务。

}

医药零售药店转型升级加速,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医药零售药店作为直面消费者的三大药品零售终端之一,在医药零售产业链中举足轻重。随着医药消费升级,零售药店不断转型升级,已经拓展了B2C、O2O、DTP药房、慢病管理药房等多种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助力和新冠疫情催化,零售药店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众多困境。

一、医药零售发展的大环境
01、医药企业实际收入下降

虽然整体医药支出比例在提升,但是医药企业实际收入下降。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2975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5609家,下辖门店220703家;零售单体药店226331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447034家。疫情导致医药制造业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对于医药的投入不断增加。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医药卫生总支出再度上涨。在后疫情时代,病毒不断变化,国内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持续性投入医药研究的时代。医药卫生防疫抗疫已经成为了近几年的主流话题,对于疫情方面的新药的投入、研发、上市都将会获得大环境的加持。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但是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994亿元,医药零售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6%,增速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医药零售利润总额32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0.9%,医药零售增速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7.0%,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平均费用率5.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1.8%,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净利润率1.5%,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医药零售业务收入呈下降趋势,2017年为高峰期28459.6亿元。2020年医药零售业务营收24857.3亿元,同比为4.5%,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2.9个百分点。医药零售利润总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2016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达到3314.1亿元。2020年利润总额3506.7亿元,医药零售同比增长12.8%,相比去年同期增速增长了6.9个百分点。

02、人口老年化比例提高

数据来源:人口普查报告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第三,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比十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老年人的比例不断提高,对于慢性病长期用药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对于线上购药的需求也在飞速上升。

03、国家政策的落实与发展

在过去5年,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及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资源却大量闲置的状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两票制、4+7、医联体、医共体、互联网医院等等,并将数字化手段切入医疗健康行业的各个环节。其中,为促进互联网相关的医疗发展,密集出台了相关的行业发展激励政策,“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就有明确鼓励互联网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二、医药零售电商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药品零售线上渠道渗透率较低,2018年总体约为2.29%,非处方药约为3-49%,处方药不足1%。但预计在2019年后,由于消费者更频繁在线上购买的趋势、线上医疗平台的大力营销推广,以及最重要的,在疫情影响下政策放宽加快等相关因素驱动下,药品线上销售将迎来爆发增长。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2月发布政策,鼓励各省针对新冠疫情,积极开展在线咨询、在线居家医学观察指导以及互联网诊疗。例如,在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平安好医生,新注册用户日均增高达4倍。“紧接在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强调将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医药零售市场的发展。

在此趋势下,到2028年,中国线上零售渗透率将上升至约30.8%,总销售额约1,770亿人民币。

三、医药新零售落地现状
医药数字化营销,主要指使用数字化手段,或基于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对药企旗下的处方药产品进行在线营销。

2020年中国有59.6%医药企业正大和产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只有16.2%的医药企业从未合作过。疫情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医疗环境不断变化,远程多渠道推广会成为医药数字化营销的主流方式。2019年中国医药数字化营销市场规模15.7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同比增长21.71%;预计2020年中国中国医药数字化营销市场规模19.6亿元。

01、缺乏新的增长点爆发点

市场饱和:医药零售市场现已经趋于饱和,几乎每个居住的社区、有来往人流的地方都会有药店,且大部分都已经开业多年。市场的饱和让新的药店安于现状,想要以现在的模式一直经营下去,不愿进行新的改革找寻新的增长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药店完成数智化升级后再去跟上脚步,或该市场会已经被瓜分一空。

只是线上化:近些年来,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褪以及传统医药零售行业进入增长减速时期,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实体医药零售都需要新的增长点,而新零售的出现对二者而言无异于一剂良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药零售这股浪潮涌向各个行业的同时,也开始向医药行业渗透。从过去到现在,医药零售一直在商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停探索,但受限于行业的特殊性,医药零售始终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转变难:大部分药店属社区药店,往往随着小区的交房就存在,药店里会有很多的老员工,老员工推药经验较为丰富,但是接受新模式难度较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培训,这也让药店落实新的爆发点的方式需要去进行考量。

02、传统医药门店3大痛点

传统的医药产业认为,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依靠的是“药品”这个产品本身,药品从药厂生产完毕后,其价值就已经恒定,下游包括药品分销企业和零售药店在内的流通企业是产品空间的转移者,是药品恒定价值的“分食者”。对药品分销的过度关注则导致了对供应链增值服务开展的忽略。

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痛点主要集中于:

1)经营模式过于单一;

3)供应链专项管理的不足。

市场亟需能够全面协同融合创新,助力整个产业链升级并能够符合医药企业高标准的供给平台角色的不断发力。

五、如何解决当前困境?
01、以患者为中心时代

提高服务水平,药企应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与症状,为患者提供跟踪服务,提高患者的黏性。

在未来医药服务的交付模式不再仅仅是等客户到药店进行购,而是成为客户的专属医师,利用数字化的便利为客户提供用药提示、患病预警、在线医疗等服务。同时还能通过客户的习惯了解客户用药的效果,为客户提供更合适的用药体验。

线上化的医疗知识,可以降低与患者沟通的成本,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多方的咨询服务也可以提高病情判断的权威性与专业性。相对的,在医药方更了解客户的同时,客户也回馈到医药方更多的信息,从而可以提高医药研发的能力,提高药效、安全、诊断能力。

在中国,目前有很多比较大的在线问诊平台,例如好大夫、春雨医生、微医、神鸟健康等等,都有超过50万医生在平台上注册执业,每年服务1亿人次以上病人。除此之外,包括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商业巨头也纷纷开启商业模式,介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这些平台都在整合医疗资源,致力于将患者的问题可以线上化解决,并形成线上病例,为下一次的服务提供可以在线检索的便利。

02、互联网+慢病管理还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互联网+慢病管理如今已是患者在院外进行治疗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这一市场及需求还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一方面院外药房、院外就诊的趋势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患者的在互联网上问诊、购药的习惯也正在被各种互联网巨头以及专业第三方互联网医患平台大力培育。

头部药企也把患者管理作为数字化营销的重要手段之—。

从药企的角度出发,一些头部的药企例如辉瑞、阿斯利康、恒瑞等也把患者管理作为数字化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预见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在未来几年的时间会加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药企会选择这种方式作为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

此外,政府推动分级诊疗这一政策的目标,是能让90%的病人留在县内诊治,做到大病不出县。在中国,县级医院服务覆盖人口超过9亿,是全国居民总数90%以上,基层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基层医疗机构普遍规模小、分布范围广、距离偏远,是很多药企过去依靠传统的营销手段一直难以有效覆盖这部分市场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政府分级诊疗的深入,以及4+7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出,下沉基层就成为了药企的必然选择和重点方向,如果想有效触达和覆盖基层市场,采用数字化经营的方式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在中国,两票制已经全面推行,一票制也在试点中。目前的两票制已经大幅减少了药企到销售终端中间的流通环节,而未来将迎来的一票制更是要求药企直接向销售终端供货。这也就意味着药企的接触对象将从过去的几个区域经销商,转向数以万计的医院、药店、医药电商等等。药企想要在不影响销售的前提下控制自身成本,用效率更高、合规的方式进行大量医生的学术推广和教育影响,数字化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处方外流这一政策的出现,打了不少药店一个措手不及。处方药是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占了医药市场的80%,但是同时也需要药店有专业的药师才能有资格开出对应的处方药,这大大提高了药店的处方准入门槛,也让不少的药店无法享有处方外流的机会。在此背景之下,要想令患者真正受益,处方的流通还需要零售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等主体承接住,以便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畅通处方流通环境,保证用药安全。

未来药品零售渠道需要通过发展两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来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是处方药服务,渠道和药事服务能力是关键。另一方面,拓展能提升用户治疗效果大健康产品并提供更能体现效果的服务是关键。

六、医药企业的数智化升级道路
未来仍会处于医疗的变动上升期,医疗系统的升级、新出台正常的影响,国内医药数字化营销服务行业仍处于较早期的发展阶段,积累数据和利用数字化工具是药企现阶段需求,针对医生的存量资源营销依然是主流。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表现突出,既提高了广大民众对它的认识,也培养了大家的使用习惯,甚至推动政策加强支持。2020年,在线医疗领域累计用户占比最高,达48.3%,且渗透率高达86%;健康管理领域累计用户占比达 33.9%,渗透率为70.1%。在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 」的医疗模式背景下,个体碎片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将被整合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健康管理服务也必将出现创新性变化。

单纯在线问诊、医药线上购买并不能解决患者的真正需求,患者对于如何进行下一步诊疗、用药等仍有需求,构建畅通的互联网诊疗体系,打通问诊到长期用药到康复的一站式渠道是关键。而医药企业的数智化升级,利用平台化的系统帮助患者完成这一系列的服务,不仅仅能为患者带来便利。扩大医药企业的数字化进入医药领域本就是多方共赢。从药企角度看,只用原来1/3的费用就可触达5倍的医生数;整个销售体系,优化更多流程、沉淀更多数据、呈现更多维度的分析。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要面对在政策推动下的转型压力,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便是可以推动医药产业快速转型的一大助力。在医药产业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疗健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医药外部产业链及供应链,并深入大健康领域中,让医药产业互联网的外延更加广阔。医药产业互联网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持还可协助政府、制药企业等构筑区域一体化信息系统与标准化管理体系,使整个医药产业因此受益而快速发展。

后台回复:【用户运营】,下载《尼尔森:用户生命周期运营白皮书》;

后台回复:【白皮书】,下载《腾讯私域营销白皮书》;

后台回复:【报告】,下载《2021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应商开发渠道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