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出生人口会跌到800万吗?

都觉得自己省的高考最难吧~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最权威最专业的报考信息、政策解读、学习讲座等快加入长春升学群

别看每年好像很多新大学生,实际上考上大学的并没有那么多。以2000年左右出生的高考考生为例,当年全国出生人口大约1900万(100%),其中,2018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大约是920万人(48%),

本科录取人数约309万人(16%),也就是说,不管你被什么本科录取了,就算是最普通的三本,也已经是6选1的突出人才。

一本录取人数是114万人(6%),也就是说,不管能考上什么样的一本学校,都已经是16选1的精英了。

211高校录取人数约46万人(2.4%),也就是说,全国同龄人中只有2.4%的人能考上上211高校。这些高校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延边大学这样的,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听说过的学校,能考上这些学校的,也已经是40选1的超级精英了。

985高校录取人数约15万人(0.8%),也就是说,考上985高校,实际上是战胜了99%的同龄人的。 而清北录取人数约6600人(0.03%),这两所中国TOP2的高校。万里挑三,堪称人中龙凤。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肯定有人觉得,现在出生率在逐年下降,以后的人口数量肯定会减少,竞争应该就不会这么激烈了。实际上以出生人口计算,2024年左右是高考适龄人口最少的一年,从2024年,到2034年,高考适龄人口都会持续增长,所谓出生人口出现下滑,是2018年的出生人口,那么基本上来说,需要到2036年,这部分出生的人口,才会参与高考,至少 2035年前,高考竞争都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看看这录取率,你觉得哪里的高考难度最大呢?

只有一半的人能上到高中?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很多人提到上海虽然高考容易,但是在上海只有一半人能上到普通高中,另外一半人连高中都上不了。 所以他们认为上海高考相对简单,是因为之前都被筛掉了。上海确实只有一半人能上到高中,但是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也都是这样的。全国平均高中入学率也只有54.88%,上海高中入学率55.67%,还略高于全国平均。这也说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全国各地的学生在中考这一关的竞争就相当激烈,没有高中上的这一部分人只能另谋出路。

不幸运的,可能直接进入社会去打工赚钱谋生,然而这样的路注定是很难看到希望的,也要吃很多的苦。幸运的,家里支持孩子继续学习,大多选择 职业教育这条路,学一门靠谱的技术,靠知识和技术谋生,相比之下这条路要光明的多。

最权威最专业的报考信息、政策解读、学习讲座

}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24日表示,2019年在日本出生的婴儿人数跌了5.9%,少于90万人,是日本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低。

  分析家指出,出生人口的减少会加剧国家在福利设施经济拨款方面的压力,因为日本也在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的死亡人数比出生人数多出了51.2万人,这也是日本有记录以来,首次突破50万人的纪录。2019年共有86.4万名婴儿出生。

2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个地震火山海啸频发的岛国。

一个土地贫瘠缺少资源的岛国。

以不到中国4%的土地面积,养了接近中国10%的人口。

这合理吗?肯定是不合理的。

日本的正常人口应该在4000到6000万左右。

再给大家一个数据:日本年均粮食产量大概为1200万吨。江苏一个省的粮食产量大概为3600万吨。并且,这个数据的前提是:日本为了保证主粮安全,几乎放弃了非主粮的农作物种植,而江苏在保证主粮生产的同时,还是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生产大省。

回首往昔,刹那芳华。 年秋如故,不负相忘。

日本近20年来对抗低生育率的努力彻底失败,2005年后生育率的短暂回升不过是昙花一现,一去不回。

日本今年育龄女性同比下降2.1%,而出生人数下降5.9%,出生人数降幅大于育龄女性,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育率下降。如果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动态人口推算是真实的话,今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仅仅是1.37,而上一年还在1.43左右。

从2015年开始,日本生育率就开始进入下降区间,而同样是2015年,作为社会环境和日本相似的韩国也一路向下,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单纯的巧合。

201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目前的日本生育率大致为2008年水平,但总体局势比当年更败坏了,近12年来预期寿命提升了2.3岁,高龄人口净增872万,财政负担加重,被迫提高退休年龄。

虽然1.37的生育率在普遍很烂的亚洲发达经济体中算很高了,但连90万都没到也明显是很危险的数字,假设未来每一年出生都是86.4万,长期来看日本人口上限为7257万,而事实上以后出生人数肯定是一年不如一年。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60年维持1亿人口」的目标,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必然无法完成。

另一方面也代表日本政客的竞选口号全都是流于形式,安倍首相在第二次上台(2013年)时号称要把生育率提高至1.8,但是最终连1.4都没能维持住。

今年作为令和改元没能在实质上提高国民的生育意愿。还有5天就到2020年了,明年是东京奥运会举办的年份,如果趁着奥运的东风都没能提高生育率,那基本上就没什么办法能扭转局势了。

未来的场面是会很恐怖的,从2024年开始日本每年将会净减100万人以上,而每年死亡人数突破220万,仅仅6年就能死光整个东京都的人口,15年就能让如今世界最大都市圈的日本首都圈死的干干净净。

不过对日本人来说应该无所谓。

日本人崇尚樱花、飞雪这类刹那之间绽放与消逝,却能转瞬永恒的意象。生命本就脆弱,一生不过匆匆即逝。美好无关生命长度,见证它的时刻便是「一期一会」。

ストレートの人は好きになりませんが真っ直ぐな人が好き

3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地图表格等资料大多取自wiki、ガベージニュース、社会実情データ図録、各新闻网站及政府数据)

说了整体的数字变化,再提几个重要的侧面

1,移民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有多大?

随着人口减少的加速,一向心底最不欢迎移民的日本也不得不扭扭捏捏的放开蓝领劳动力签证(其实只是“转正”部分假留学生和臭名昭著的技能实习生)。近几年在日外国人数量也的确快速增加,连续5年净增超过10万。2018年更接近17万,逼近20万大关。考虑到日本人口每年自然减少50万,外国人口纯增值已有这一数字的三分之一,且今后还会增加,是很大的比例。

但和欧洲相比,这一数字可能还算稳健。德国2018年的移民净流入达40万人,是日本的一倍以上。

人口只有日本一半的英国,近年的净移民数和日本相当。

2,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

实际上日本的已婚家庭的生育率颇为稳定,现在仍维持在接近2人的水准。换言之,基本接近维持家庭人口规模

合计特殊出生率和合计结婚出生率的对比

而拉低生育率的两大原因之一是晚婚化导致女性首次生育年龄越来越晚,自然使得同样时间内的出生人口减少。(另一原因请看下一条)

日本各年龄段女性的平均生育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30-39岁女性已经成为日本产妇主力,且近几年35-39岁女性的生育率还在增加。与之相对的是20-29岁的生育率却越来越低。这一趋势自然和初婚年龄的变化完美吻合。

日本女性初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变化

中国近年井喷的二胎效应对产妇的年龄构成有何影响,值得注意。

3,结婚率下降才是少子化最大原因?

已婚人士的生育率未变,而总和生育率却稳定下降,原因自然就是结婚的人越来越少。

按日本政府定义,到50岁还没结婚就被视为生涯未婚。对日本男性来说,能在30岁前结婚的男性已是珍惜物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能做到。近乎同样比例的男性到50岁也未能结婚。已被政府弃疗。反映在结婚率上,自然也是和生育率同样画出一条下降的曲线。

欧洲在1980年代后的出生率回升,很大程度是靠婚外子的增加(西欧各国的婚外子比例普遍达约半数)。

智利的新生儿中超过七成是婚外子

然而东亚对婚外依旧极端不宽容,日本有四分之一的结婚都是先上车后买票也是例证。这也导致东亚的少子化对策和非婚化对策捆绑,一个问题硬是变成了两个问题。令东亚国家只要不提高结婚率,则少子化无解。

虽然日本的婚外子比例在30年翻了3倍,然而仍然只有2.29%

4,从西低东高到西高东低

更新前已提到日本现在的高生育率县几乎都在西日本。而在战前,这一情况是完全相反的。

1925年时各都道府县生育率

如上图所示,二战之前,东北地方和北海道才是日本的生育主力。现在的万年出生率第一冲绳,当时和大版并列生育率倒数。而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地区则是一贯的低生育率。然而为何在战后这一趋势发生反转,值得研究。北海道的情况较易理解(从经济发展最快,需要人手的国内开拓地到战后的矿业人口外流,加上高城市人口比例拉低生育率)。而东北地方出生率减少的原因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这一情况在中国也有出现。2010年六普时,全国生育率前10省份中,有7个都是南方省区(北方三个省区都是少民地区)。而在1980年时,前10中北方除了少民地区外,还有河南陕西两个省份。高生育地区向南向西转移,是中日共通的现象。

日本出生人口年年减少不是新闻,然而比起往年,这次引起的议论更多,原因有:

1,减少速度加快,提前两年实现“目标”

二战后日本出生人口数变化

由于适龄出产女性减少,因此即使合计特殊出生率(就是那个夫妇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维持人口平衡的指标)不变,日本的出生人口也仍然会稳定减少。日本政府对此也是早有觉悟,预计在2021年,出生人口将跌破90万大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提前两年就破了90万。且日本出生人口跌破110万是在2004年,跌破100万是在2015年,途中经过11年。这次却只用了4年就减少10万。显示适龄出产女性减少和出生率降低的双重打击非同一般。

1959年到2018年日本的出生数和出生率

日本政府当然也知道在适龄育龄人口较多时期提高出生率可以事半功倍。然而日本战后的第二波人口出生高峰(19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口)的育龄期正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最低迷的时期(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初期)。经济的低迷使得出生率在这一时期连创新低。2005年成为日本出生率最低的年份,也是战后首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年份。使得战后第三波人口出生高峰期并未出现。2000年代中期后,虽然出生率有所回升,然而却不足以抵消育龄妇女减少的影响。加上2016年后,出生率也连续减低,使得这几年的出生人口加速减少。

2,死亡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减少数超过50万

和出生人口加速减少相对,死亡人口却是在快速增加。今年日本的死亡人口预计达137.6万,和出生人口相抵后,意味着日本这一年人口自然变化净减少超过50万,超过出生人口数半数。

1947年以来日本人口变化净值

3,地区差异使得减少趋势加速

日本人口在近年加速往东京集中。总人口中东京人口的比例增加,也必然提高出生人口中东京所占比例。在2019年前9个月出生的67.38万人,东京都占了7.6万人,而排名前5的东京、神奈川、爱知、埼玉、千叶合计近21万,占比接近三成。然而这些地区也大多是出生率较低的地区。比如东京都的合计特殊出生率只有1.2,长期稳居倒数第一。高人口比例的大都市地区的低出生率,必然使得人口减少进一步加速。

2014年各都道府县出生率

与之相对的是,出生率较高的县则多集中在西日本的人口小县。这些县虽然出生率较高,但因人口外流严重,适龄产妇人口较少,因此出生人口总量大多偏低,连弥补自己县内人口流出和自然减少都做不到,就更不足以拉高全国数字了。比如岛根县,虽然合计特殊出生率有1.74,但该县在2015年至2019年人口减少-2.94%,位居日本全国第14位。

但像东京和岛根的这种情况还不是最惨的。高龄人口多+低生育率+人口外流的秋田县,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人口减少了-5.58%。以至于全县都因产妇人口减少,而被列入可能在2040年消灭的自治体。

2040年可能消灭的自治体

4,新天皇加速今年人口减少?!

比起其他指标,由于怀胎需要十月,计划性较强,因此人口是最容易预测的经济社会指标。而日本今年迎来新天皇,也被认为可能使得一些夫妇想生令和宝宝,因此故意延后受孕时期,使得2019年出生人口减少。

从2019年实际数字来看,这一假说并未完全不成立,但影响幅度很小。出生人口的减少率在5月改元之后的确有所减少,但十分有限。而今年因改元而受孕的人口,在明年才会生育。改元对出生率到底有多大的影响,2020年的数字也需要关注。

对于即将(或已经)进入人口减少时代的中国来说,人口出生高峰期再生产未能再现,高龄产妇增加,人口往大城市集中等日本出现过的问题,在现今中国已经全部出现。若中国今年的出生人口真的如传闻中的不足1100万,则中国的出生人口对总人口的比例已和日本相差无几。人口减少究竟是加速内卷,还是消灭内卷,拭目以待。

2018年日本出生人口约92.1万

2018年东北出生人口约78.3万

东北人口比日本人口少约5.5%

2018年东北出生人口比日本少约15%

2019年日本出生人口降到了86.4万

2019年东北出生人口未知

像日本这种自然资源匮乏,粮食自给率低,山多平地少,地震频发,高度城市化,高人口密度的地方生育率低再正常不过了

东北的生育率比日本还低

日本2018年出生人口92.1万,2019年出生人口预计86.4万,出生人口暴跌6.2%;

中国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出生人口跌12%

中国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2019年出生人口预计1100万,出生人口微跌27.8%

韩国2018年生育率0.98,世界倒数第一,预计2028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英国有个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幽默而讽刺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5页。

汽車迷/民航爱好/瓜游

3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你们这群知乎大佬和爱追番剧的死宅,是神马懵逼了你们的双眼造成了岛国淫民不爱生娃的假象!!你们看的日剧日漫有几个猪脚是没有兄弟姐妹的!!要是本子只生一个好,哪来的这么多欧尼酱一抹多给这群绅士AWSL!!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来讲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对已发展国家来说),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的。

1。本子(TFR)自从2012年后就再也没有低过1.4,加把劲还能上1.5。1.5的生育率就意味着平均50%的家庭生二胎!一半的家庭生第二个孩子说别人不爱生娃娃??讲这种话的确定不去看下眼科。當然1.5距离2.0更替红线还是差一大截!

2。本子近年来初胎生育率一直在0.7-0.8。如果要想在此基础上达成2.1。那需要多数家庭生育三胎少量家庭生育四胎才能实现。可是要大家结婚了生一两个甚至不婚不育那还好说。纳尼?结婚就要生三四个,这……

3。哪怕在0.75的初生基础上达成1.5。理论上也需要80%家庭至少生2个孩子并额外有20%家庭至少生3个孩子才能实现。。第15回调查基本论证了这点:本子全国生到第二个孩子的家庭达到了75%,生到第三个孩子的家庭也有22%(五等分的花嫁)少子化的岛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爱生娃娃。相反,人家ZF大力宣传鼓励生育,还拿出真金白银补贴家庭,已婚夫妻无论二胎率还是三胎率都远高于社会抚养费的寄生锅!!

家庭必备的妈妈自行车和娃娃安全帽,前后各坐一个。起码两个才是本子的主流。三胎的家庭通常孩子岁数差距会比较大所以也会有!三胎家庭路上最常见就是车里躺着一个手上牵着一个后面跟着一个

2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分析俄罗斯的出生人口波动,最重要的变量是什么?

经济好坏?苏联解体?石油价格?

这些都有一定影响,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二战 。

我们把时间线往前推——1946年俄罗斯(不是苏联)的人口金字塔。

从上图可以看到,1946年时,20多岁的俄罗斯青年数量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缺口。

苏联在二战期间死亡了1/7的人口,是二战人口损失比例最高的大国,且损失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大国。

死亡比例最大的,就是育龄高峰期的青年。

一方面是育龄高峰人口的大量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带来婚育时间的拖延。导致俄罗斯在二战期间的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到1946年时,苏联1-5岁的年均人口数量,只有5-10岁的40%不到。

来感受一下二战中人口损失比率最大的三个大国在二战结束时的人口金字塔。

俄罗斯的1-5岁儿童减少率,远惨于德国和日本,日本由于本土未沦陷,是情况最好的。

时间线回到现在,下图是俄罗斯2017年的人口金字塔。

注意看那个大滑坡——如今75岁左右的俄罗斯人口,只有85岁左右的不到一半。

考虑到俄罗斯的平均寿命只有71岁,能活到85岁的人本应该显著少于75岁,但因为二战,让85岁的俄罗斯人口反而是75岁的两倍多。

二战期间年轻人大量死亡 + 二战导致的婚育推延,造成了一个二战期间的超级出生低谷。

1930年代的出生高峰 + 二战的婚育推延,又造就了一个1950年代的超级出生高峰。

俄罗斯在二战前,每年出生400万人,二战期间只有战前的1/3,战后50年代恢复到每年300万左右。

60年代中期,二战期间出生的这波超级低谷人口进入生育高峰,俄罗斯的出生人口随之迎来又一个低谷,90年代同理——当然了,90年代的经济滑坡、年轻人口对外移民,也造成了不小影响。

90年代末,俄罗斯的年出生人口下滑到120-130万人,是80年代中高峰期的5-6成。——舆论说这是俄罗斯经济滑坡的锅。

年,俄罗斯的年出生人口恢复到190万人左右,他们是80年代中期高峰的后代。——舆论说这是俄罗斯经济回暖的锅。

今年的169万出生人口只是一个新低谷的开始,再过几年,90后成为生育高峰人口时,俄罗斯的年出生人口估计要低于100万每年——和如今的日本类似。

如今的俄罗斯总人口是中国的1/10左右,年出生人口也是中国的1/10左右,5年后的年出生人口估计也是中国的1/10左右——都会大滑坡。

所以说到人口滑坡,中俄谁也别笑话谁。

语言/民族/人口/东亚豪侠文化

林霄:如何看待日本2017年出生人口94.1万?

林霄:如何看待 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23 万人,比 2016 年减少 63 万人? (房价杀婴论)

生育率有一种傻瓜算法,就是用 0岁/(25-34岁)*20,

比「15-49岁算法」要更加符合城市化之后的社会

按这种「25-34岁算法」,最近10年的各个社会生育率如下:

美国其实是用移民作弊,实际上单算「欧裔」,跟俄国的比较如下图(都是15-49岁算法):

「房价杀婴」在东亚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只有房价泡沫崩溃,暴跌到一定价格以下,东亚生育率才会开始回升(比如2005年之后的日本)。在上面链接的文章里详细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美俄我的简要分析是这样:

美国在年达到最低的1.81~1.82之后,靠移民一路打鸡血,打到2007最高点2.56,之后随着移民潮度过高峰,且2008的经济鸡血崩盘,生育率开始年年回落。

而且这里要强调一下,由于「美国生育率」常年高于「欧裔生育率」,欧裔婴儿在2016年已经跌到52.1%。

俄国在苏联解体之后,鸡血大崩盘,生育率来到最低的1.21~1.25,之后逐步释放被苏联解体压抑的婴儿,普京也一路给俄国打鸡血,打到2015年来到最高1.66,结果这2年因为经济自身缺陷,又被制裁,再打鸡血也没用,生育率又要开始撑不住了。

俄罗斯2017年新出生人口数降至十年最低

日趋萎缩的人口是俄罗斯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 29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俄罗斯新出生人口数较前一年下降近 11%,跌至十年来最低水平。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7 年俄罗斯新出生 169 万人,创十年来最低纪录。2008 年,俄罗斯新出生人口数为 171 万。

总统弗拉基米尔 · 普京去年 11 月底说,俄政府将从今年 1 月 1 日起向生育头胎的贫困家庭发放补贴,月平均补贴额度为 1.05 万卢布(约合 1181 元人民币),直到孩子满 1 岁半为止。

从 2008 年开始,俄罗斯新生儿数量逐年增加,2014 年一度达 194 万,随后开始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俄罗斯新出生人口数连续第三年走低,降幅达 10.7%。

俄罗斯媒体报道,1943 年至 1944 年的卫国战争以及 1991 年苏联解体均导致俄罗斯人口急剧下降,两大因素的影响相互叠加,使俄罗斯人口问题再度尖锐。

为提高新出生人口数量,俄罗斯政府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此外,旨在促进生育、为生二胎及更多孩子家庭提供补贴的 " 母亲基金 " 项目也将延长至 2021 年底。

" 母亲基金 " 项目是俄罗斯政府 2007 年推出的。" 母亲基金 " 为生育第二个和更多孩子的俄罗斯家庭提供数十万卢布 ( 当时 1 元人民币约合 5.5 卢布 ) 的补贴,可用于偿还房贷、翻修房屋、支付教育费用、进行养老金储蓄等。

除国家外,全俄 83 个联邦主体中有 79 个已经设立 " 母亲基金 ",而部分地区生三胎或更多子女的家庭在新生儿满 3 周岁前,每月还可获得 0.5 万至 1.1 万卢布的补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持续多年的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人口负增长模式使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人口危机,由此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使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

  30多年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多位专家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全面放开二孩,并不会带来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与此同时,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诸如老龄化等问题,该政策仅能起到缓解作用,预计最快在2026年才能显现。

  出生率会不会大幅增长?

  不会造成出生率猛增;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现

  人口专家、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由于堆积效应,在全面放开生育后的头几年,出生人数会反弹,但幅度有限。

  他认为根据最宽松的估计,反弹最高峰的出生人数也远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

  在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官方曾预计受该政策影响,我国大概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然而,梁建章曾估算称,在全国启动政策平均满一年时,全国申请数量仅有105.4万,新增出生人数会远低于105.4万。而这远低于官方此前的预期。

  如,我国人口大省河南在去年6月初正式施行“单独二孩”政策。截至今年5月31日,河南省共受理单独二孩生育申请4.7万件,生育1.3万人。在浙江,2014年实际出生1.6万余人,远低于预期的8万人。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认为,“单独二孩是一个很好的实验,证明了百姓的生育积极性不高。因此,即使实施全面二孩以后,人口的增长也绝不会失控。”

  人口专家、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也认为,放开“二孩”不会造成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是因为社会转型对生育起较大制约影响。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生育率下降是个必然趋势。

  梁建章表示,从“单独二孩”政策实行一年多的实际效果来看,每年新增了几十万名新生儿。根据估算,目前我国20岁到40岁的育龄女性中,符合政策的可能有五六千万人。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

  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现。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则认为,政策实施带来的新增人口每年不会超过600万,而中国的出生人口总量不会超过2400万。

  对于“全面二孩”放开后受影响的人群数量,亦有专家提出不同的数据。此前,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有近一亿对。

  梁建章则认为,目前我国20岁到40岁的育龄女性中,符合政策的可能有五六千万人。此前,全国约有1000多万育龄女性受益于“单独二孩”政策。

  梁建章表示,中国的生育率早已处于世界最低之列。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性存活率,每对夫妻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的可持续繁衍。而与此同时,从2014至2024年,中国23至28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将从7387万降至4116万。

  能否延缓老龄化的趋势?

  可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改善劳动力供给,但不会改变趋势

  此前多位学者提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挑战就是快速老龄化,与此同时,“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这将严重影响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创新能力。

  近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在其专栏文章中列了一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015年为2.2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16%;2020年为2.56亿,占18.28%;2030年为3.72亿,占26.39%;2040年为4.41亿,占32.11%;2050年为4.92亿,占37.88%。

  张车伟认为,放开二孩生育不会改变基本人口形势,但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改善未来劳动力供给。即便马上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中国人口出现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调整政策如果能带来一定生育水平回升和出生人口增加,则将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姜卫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全面二孩对于人口形势并不会在近期就带来明显的变化。在未来10年到15年的时间,该政策的影响才会逐步明晰。

  陈友华则认为,政策调整会使得更多家庭生育二孩,出生人数会增加。但只能延缓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并不会改变这个趋势。

  政策落地需要多长时间?

  应是参照“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首先要修法

  国家卫计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全面落实该政策还需等待各地人大修改地方的法律之后,方可最终落地。

  姜卫平对记者透露,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落实应该是参照“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他强调,首先有个修法的过程。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当年12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12月末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该《意见》明确了各地落实“单独二孩”的实施方案。首先,各省(区、市)的政府制定实施方案,接着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即国家卫计委)备案。之后,各省人大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性法规。

  姜卫平介绍,我国正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后,多地相应地修改了计划与生育条例。这导致了各地政策落地出现了时间差。如2014年1月,浙江、安徽、江西率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3月至6月多数省份集中实施,9月政策全面落地。

  对于政策落地之前“抢生者”的处理,各地也有不同。

  此前媒体曾统计,江西、浙江、天津、北京等17个省、市、自治区明确规定,在政策落地之前“抢生”单独二孩者属违法,仍需按规定进行罚款。而安徽省的政策相对比较灵活,若单独二孩在政策过渡期内,即在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1月23日安徽修改计生条例之间出生,单独家庭只需按规定补办《生育证》即可。

  对此,国家卫计委曾在答复地方时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后,省级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或地方条例修订公布前,单独夫妇违法再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立足于批评教育,原则上不作实质性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出生人口数量暴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