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1. 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其中建筑功能起主导作用。

3. 楼梯一般由楼梯段、平台、扶手栏杆三部分组成。

4. 楼梯段的踏步数一般不应超过 18 级,且不应少于 3 级。

5. 屋顶的外形有平屋顶、坡屋顶和其他类型。

6. 屋顶的排水方式分为无组织排水和有组织排水。

9. 窗的作用是采光、通风和观望。

10. 建筑工程设计包括使用部分、交通连系部分、房屋构件部分等三方面。

11. 设计程序中的两阶段设计是指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12. 建筑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分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连系部分。

13.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使用部分平面设计及平面的交通连系部分设计。

14. 建筑平面组合形式有走道式、套间式、大厅式、混合式和。

15.建筑物按使用功能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两大类。

16. 一幢民用或工业建筑,一般是由基础、楼梯、墙或柱、楼地层、屋顶、楼电梯、门窗等六部分组成。

17. 标准砖的规格为240*115*55mm ,砌筑砖墙时,必须保证上下皮砖缝搭接,避免形成通缝。

18. 变形逢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9. 楼板层的基本构成部分有楼面、附加层、结构层(楼板)等。

21 屋顶坡度的形成方法有材料找坡和结构找坡。

22. 木门窗的安装方法有先立口和后塞口两种。

24.民用建筑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有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房屋构件部分三部分组成。

25. 为了保证建筑制品、构配件等有关尺寸间的统一协调,在建筑模数协调中尺寸分为基本模板、扩大模数、分模数。

26. 建筑等级一般按耐久性和耐火性进行划分。

27. 建筑按规模和数量可分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

28. 建筑物的耐久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划分为四级。耐久等级为二级的建筑物其耐久年限为 50-100 年。

29.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由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般分为四级。

31. 基础按所用材料及受力特点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32. 基础按其构造特点可分为单独基础、条形基础、井格式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础等几种类型。

33. 由于地下室的墙身、底板埋于地下,长期受地潮和地下水的侵蚀,因此地下室构造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防潮和防水。

34、房间的净高是指某一层楼面到其上部构件或吊顶底面的垂直距离之间的垂直距离。

35、中学普通教室设计中,为满足视听要求,第一排课桌前沿到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__2__m,最后一排课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__8.5__m。

36、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总称。建筑物是

37、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建筑物构件在规定的耐火试验条件下,能经受火灾考验的

}

伴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AR 技术近些年在各行业崭露头角,AR 时代应运而生;AR 的交互方式不仅提升了交互的准确性、精度,更提升了用户接近真实世界的能力。

不了解 的设计师看这篇:

社交场景:用 AR 的实时响应,来拉近社交的临场感

Facebook 的视频通话针对远程社交场景,通过 AR 滤镜的方式实现了“共享背景”及“共享时光”的社交体验,不但可以和朋友一起对着篝火烤棉花糖,还可以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一起庆祝生日;AR 的高度同步和实时响应,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局限于文字或图像视频,而是可以有更多维度的表达方式,拉近了社交的临场感。

娱乐场景:用 AR 的虚实融合,增强游戏的互动沉浸感

Snapchat 推出新的共享“连接镜头”,让不在同一空间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共享 AR 游戏体验,比如初步推出的共同组建乐高模型,任一用户添加的任何部件,效果和动画都将实时显示在移动设备上,增强了游戏的互动沉浸感。

家居空间:用 AR 的真实可感,重塑零售新体验

IKEA Place 应用透过 AR 极大程度弥合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更便利地让人们在购买之前把心仪的家具虚拟“放在”自己的房间,看效果和尺寸,不断地为用户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间。

出行空间:用 AR 构建更精准高效的步导体验

那么在步行导航中,借助智能定位和视觉识别功能,将 AR 标识真正有机地融合在道路环境中,构建了地图与真实世界的映射关系,呈现更加直观的实景指引,帮助方向感不强的用户解决起步找方向难、不知何时转向等步行难题,使用户便捷高效的到达目的地。

在 360 度 UI 空间中,设计用于聚焦,站立时的自然视角是平视视角,而最佳可视范围是 90 度,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信息,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会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在用户进入体验后默认位置的 90 度视角内。

角度:连接现实的引导识别

在设计 AR 转向标时,考虑到 AR 转向标更重要的是在三维空间里指准方向,不同于传统导航呈现的是平面视角;所以从整体的形态定义而言,我们参考了现实环境中的路牌样式,重在解决的是导航过程中“我去哪”的问题。

同时区别于 2D 界面设计的一点还在于三维空间中不仅有角度,还有曲面(环形视角),为了保证引导的可视性,引导标尺寸设置了极小值和极大值,结合辅助动效,使引导标识在极端角度下也能够辨清方向。

尺度:由远及近的空间感知

为了打造真实感,引导标识完全按照物理世界的体感打造;远小近大的空间关系,全局全时的光照投影,给人物理世界的真实感受。

AR 导航实现的关键在于增加了对于周边事物的识别定位,融合了图像定位和 GPS 定位,所以在精准度和实时性上都比传统导航提升很多,结合 AR 第一视角进行 POI 导览、辅助决策、指引导航等服务,提高地图的读图效率,那么为了更好的在用户体验上融合,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下 AR 在步导场景下的体验特性。

因此,为了信息能够在导航的过程中更精准高效的展现,梳理了如下设计策略。

信息内容:精准可靠的方向指引

由于 AR 导航的视距是当前视距,所以优点在于能够精准指出“当前怎么走”,但是对于超视距的导航用户是没有感知的,所以在底部仍然保留了 2D 地图,让用户明确“之后怎么走”。

空间动态:安全可视的透明模式

为了避免诱导标影响用户视野,无法或知自身的定位,在 10 米靠近诱导标放大时,做了安全可视的透明模式,这样在明确方向的同时也能清晰的知道当前的环境定位。

交互策略:及时明确的状态反馈

步导在行进过程中,从安全角度并不建议持续使用,但是为了确保整个体验流程是高效通畅的,需要多维度给予用户交互反馈,避免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发生意外或者中断;比如在关键路口转向时,即时没有手持导航,也会通过语音及震动提示,避免错失路口。

串联场景:高效自然的手势切换

首创的手势自动切换功能,高效的为用户进行地图模式切换,给予不同状态下的信息需求显示。

用户使用步行导航时,竖起手机即可自动进入 AR 导航模式,3D 引导标识随即出现在道路环境中;将手机放平则无缝切换为传统地图导航模式,摄像头随之自动关闭,减少系统耗电;同时为了达到流畅自然的切换效果,在动画探寻的过程中追求平稳中有承接性,所以 3D 模式切换至 2D 模式时,采用的是图面上移的方式作为承接。

科技的发展就是不断以更自然、更直接、更方便的方式去改善、改变社会和生活面貌,而 AR 与地图的结合,正符合了逐渐走向数字化世界的趋势,基于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和精准的导航能力,一直在持续研究 AR 技术如何能在地图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如何利用 AR 特性让地图中的数据清晰易懂、可视可用。

更精准:要走的每一步,导航都会为你引路

更可视:想知道的信息,地图都会为你呈现

更新趣:游玩的地方,换个角度为你碰撞相异时空

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要实现深度的虚实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技术发展依然面临很多的关键难题,而对于体验设计而言,就是在把握技术边界的基础上,用设计给用户带来更高效自然、舒适贴心的使用体验。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AlibabaDesign」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间的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