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走向什么的基石

“现在一个刚入职的青年技工,通过岗位锻炼、职称评定等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至少需要十余年的时间,成长的通道并不是很畅通。”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工所属航天江南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姜涛认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需要新时代“大国工匠”。(5月26日澎湃新闻)

大国工匠,国之基石。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一流的技术工人不可或缺。当前,我国成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的强力。因此,我们需要打造大国工匠,为提供更好的产品,企业稳定发展,国家民族富强贡献人才力量。

就目前而言,我们虽对“工匠”求贤若渴,但我国的“工匠”缺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技能工作者在就业群体中颇受冷落,在我国的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占比不足两成。另一方面,多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聚焦在脑力及理论劳动者,造成人才过剩,且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使得我们先阶段培养的技能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发展。

打造大国工匠,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清楚的认识到技能型人才重要性,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待遇,切实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为人才的发展铺路架桥。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技能型人才发展的瓶颈,为国家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从思想上迈向大国工匠。新时代的工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蛮力和体力都难以在时代发展中站稳脚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要做创新性人才,做诚实、辛勤的劳动者。上海飞机制造场工人坚守岗位几十年,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了一个个精品,为国产飞机安全航行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我们也要转变观念,摘掉对技能型人才的有色眼镜,尊重、接受并优待技能型职业人才。

从制度上服务大国工匠。德国的技能型人才发展之所以在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些列配套的制度夯实了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根基。无论是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还是切实提升技能型人才基本薪资水平,都是增强工人工作尊严、社会地位和竞争力,提升技能型人才对劳动者引力的有效举措。

从培训上提质大国工匠。当前,我们技能型人员所面临的失业状况是结构性摩擦,这主要源自于我们对这类人员的培养上还不够与时俱进。我们对人才培养,需要紧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增加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话语权,让企业普遍、系统地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复合技能需求的人才。再者,我们的职业学校在课程设计上也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交替性,兼顾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从而真正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的时代精神,他们用智慧创造今日辉煌,他们用实力创造明日成就,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的技术实力,证明了国家的进步与努力。他们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必将为中国的腾飞汇聚磅礴力量。(张盈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近日,北京冬奥媒体中心,多名外国记者身背“2008年北京奥运会媒体背包”十分抢镜,记者朋友们纷纷表示质量很好、结实耐用。一个用了14年的国产背包,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质量,更展示了中国的工匠精神。

用“创无止境,心有灵犀”的开拓创新和卓越追求传承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工匠精神重在创新。匠人要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追求卓越的决心,要有将基础技艺和创新驱动完美结合的追求。无论何时,那些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匠人们始终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无论是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还是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亦或是从事病毒研究、药物研制的科研人员,他们始终致力于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中国创新影响世界,让中国匠人改变世界。

用“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专注认真和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古语云“艺痴者技必良”。在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能够一门心思的扎根于自己的工作中,耐心打磨、不厌其烦、努力坚守、久久为功。他们是还原《核舟记》小船的王绪德;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毛腊生;是加工过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次品的胡双钱......他们心无旁骛,专注认真,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品质,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即使是做一个普通的书包,也会精心雕刻、耐心打磨,如同打造艺术品一般,专注认真、精益求精。

用“往事前年,传承不变”的坚定立场和初心坚守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成就都突显了中国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人气质,这种气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涓流不息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使得民族始终能够做到坚定、自信、专注、求精,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当下,我们更要不忘初心,坚定立场,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理念,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深学细研、融会贯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在成就精彩人生的同时,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需要将工匠精神贯穿始终,需要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传承大国工匠精神。(杨柳)

      宿迁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宿迁日报、宿迁晚报、 宿迁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代青年技能人才肩负不可替代的使命。

  李克强说,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双创”澎湃活力,弘扬工匠精神,这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技能人才可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受李克强邀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全体团员来到国务院小礼堂。李克强与选手们握手祝贺,勉励他们“要努力做大国工匠,把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带动各行业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本届大赛今年10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68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选手参赛。我国52名选手平均年龄不到21岁。在运输与物流、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等6大类47项比赛中,获得了15金7银8铜和12个优胜奖,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均居首位。这项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大赛将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

  在与团员们合影留念并参观参赛项目成果展后,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汇报了参赛情况,大赛唯一最高奖项——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宋彪和汽车喷漆、砌筑项目金牌得主蒋应成、梁智滨先后发言。李克强与大家交流,他说,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希望全国技能人才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国青年有匠心,能始终不渝追求卓越,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就有大希望。”李克强说,“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已达1.65亿人,但技能人才的素质、规模、结构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李克强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加快培养能力建设,努力造就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实现从“向人口要红利”到“向人才要红利”的转变。

  他强调,要大力解决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让广大技能人才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获得感。

  马凯参加上述活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