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12十四世纪的欧洲货币地主流行的原因是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是指代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专有名词,英语表达为Middle Ages,法语为Moyen age;德语为 Mittelalter;意大利语为medioevo,都起源于拉丁语medium aevum,意思是“中间的时代”,即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其开端,以15、16世纪诸多划时代历史事件作为其终结,这些事件包括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文艺复兴、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1517年宗教改革的开始等等。“中世纪”这个词并不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人自己创造的,当时的人并没有现代人所熟悉的“中世纪”这一观念。这个词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在古代史已经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结束了,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古典时代之间的一千年时间里,是两个文化高峰时期的低谷,这个时代是野蛮、愚昧、专制和未开化的“黑暗时代(Dark Ages)”。18世纪以来,虽然历史学家不断在驳斥这种偏见,但是中世纪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人们习惯上仍将这漫长的时期视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欧洲近代的文明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在中世纪的母腹中逐渐孕育的,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漫长的中世纪千年并非一成不变,史学界一般把持续了1000多年的中世纪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中间以10、11世纪欧洲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各方面的复兴为分界线。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其中5—14世纪上半叶,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历史上称之为中世纪。14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是西欧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发展时期,史称文艺复兴。西欧封建社会教育史一般以文艺复兴为分水岭,以前为中世纪教育,以后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中世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种特殊性一方面表现在,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中世纪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现实所决定的。因此,理解中世纪教育思想的基本前提就是把握基督教的发生、发展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最初,基督教是犹太教众多教派中的一个,到2世纪中叶,它才成为独立的宗教。到公元4世纪,基督教发展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宗教。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基督教也随之分为东正教与西正教(天主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摧毁,两派教会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两派教会采取现实的方针,承认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同时加紧传教活动,以图重新巩固教会的地位。另一方面,法兰西国王为了巩固统一,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也要求废除多种教的信仰。公元496年,法兰西国王皈依基督教,强令被征服居民信仰基督教。中世纪后,基督教逐渐成为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同时获得了极大的世俗权力。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包括引日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

1.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上帝全在、全知、全能、全善,他是三位一体的。

2.信仰耶酥是救世主基督,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子”。

3.信仰“圣灵”运行在世界和人类之中,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4.相信教会是由基督建立的,具有圣法性和普世性,在世界上负有传播福音的使命。

5.相信人乃上帝所造,由身体和灵魂组成,在万物中居于最高地位,但因背离上帝而陷入罪恶之中,不能自救,人唯有信仰基督才能蒙救,获得永生。此外,相信《圣经》的绝对权威,是区别善恶、真假、是非的标准。

}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练习试卷
一、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 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
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
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3.(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4.(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
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6.(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
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7.(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
①“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②“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③“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④“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下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
①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
②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③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12.(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13.(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
A.日本的武装侵略 B.东北士绅的反对
C.军队将领的叛乱 D.关内军阀的北上
15.(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练习试卷
一、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 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良渚文化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玉礼器的制作使用体现良渚社会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②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① 是春秋时期,④是秦朝,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社会的内容,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 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2.(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
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
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滕文公下》反映商汤灭夏得到东方诸侯支持;《管子·轻重》和《史记·殷本纪》反映商汤灭夏是仁义行为,故都体现了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C项正确;
材料中的两种说法不矛盾,排除A项;
后两则史料也是文献史料,不一定就比前者可信,排除B项;
儒家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和史料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历史研究中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因此研究者应综合分析多种史料来还原历史真相。
3.(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考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可知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影响到了法律建设,出现了法律儒家化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
A项我国古代始终存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存的现象,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主要强调儒家对法律建设的影响,而非法家,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后,出现了儒法结合、外儒内法的现象,D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4.(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维护其自身统治,故②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①的说法错误,民族交融进程尚没有完成的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榷场贸易,推断不出榷场贸易的影响,④错误,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十六国的内容,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5.(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
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考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项 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始终存在以轻制重、位卑权重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材料“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可知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明显下降,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B项符合题意;
C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主要体现在中央各部门之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台谏合一出现在宋代,D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前期的中央集权的发展,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开元年间),出现了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几代开明君主。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承前启后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量。
6.(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
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考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金花银是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明朝的大明宝钞急剧贬值,民间交易陆续用银,白银流通趋于合法化,成为民间和官府的交换媒介和流通手段,A项符合题意;
B项张居正改革开始于1573年,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与票号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后金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的白银流通情况, 明代以前,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的盛产国,白银的产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流通所需的数量。到明代时,随着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原先的铜钱货币运输不便,无法适应大批量的流通,必须有一种更贵重的金属货币进行补充替代。而当时由于中国在与西方的多年贸易往来中一直处于巨大的贸易顺差,西方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支付,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最终使的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货币。
7.(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
①“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②“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③“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④“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民本思想主要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尊重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强调统治者需要关注百姓的生死存亡,①正确;
“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强调统治者治理百姓需要实行宽容、和缓的政策,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
BC项“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强调君权独尊和儒学正统,③错误,B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主要强调道德教化对统治秩序的重要性,④错误,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掌握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重对教材的知识点的考查。
8.(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下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
①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
②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③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从图中可知,清朝前中期人口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故①②④正确;
③不是清朝前中期人口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排除,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社会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变化, 清朝前期康熙皇帝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鼓励人民发展生产,经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9.(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军官认为中国政府畏惧列强的武力,由于中国政府缺乏国际外交的意识使得列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吸引更多列强侵略中国,导致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①正确;
而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官员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变化,②正确;
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列强又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使得列强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③正确;
沿海沦为列强势力范围是在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期,因此④排除;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0.(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近代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可见日本学者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解释西方词语,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东亚地区影响深远,日本借用中国传统观念解释新事物,②③正确;
而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说明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传到中国,④正确;
题干“共和国”“公共卫生”反映出日本学者不仅研究西方的政治,也关注西方的社会生活,①排除,
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着重掌握中国和日本的一些文化交流和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考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解析】【分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①是新疆,②是云南,③是福建,④是山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位于图中③处,因此C正确;
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镇南关大捷在广西,不是位于①处;
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为台湾省,加强了管理,不是位于②处;
D错误,1894年,日本在牙山外丰岛偷袭中国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在④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考点】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解析】【分析】 “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表明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故B符合题意;
AD项“经世之才”、“对口人才”材料未涉及,故AD不符合题意;
C项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 戊戌变法中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标志; 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发展,旧式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13.(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①③④ ,C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发生,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②错误,排除;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4.(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
A.日本的武装侵略 B.东北士绅的反对
C.军队将领的叛乱 D.关内军阀的北上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张作霖时期,奉系军阀是投靠日本侵略者的北洋军阀,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再次面临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武力威胁,A项符合题意;
B项“无以对三省父老”说明“祸乱”指的并非是东北士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东北军将领大多数是具有爱国主义情结的,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北伐时期并未到达东北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内容,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15.(2021高三上·海淀期中)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自动生成 1 / 2

}

世纪英格兰从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自由劳动权利的确立一直以来

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现代权利的真正鼻祖”。在农民自由

劳动权利实现的过程中,货币地租的确立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

世纪的欧洲时曾称:“欧洲正在发生一次

革命式的改革”,他认为对于劳役地租的货币折算恰是这一

时期的重要改革之一。波斯坦

世纪劳役理论量化的执行度和货币

折算转变对欧洲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阿什利

研究视角细化到了国家货币政策对这一转变的作用。在国内

学者中,侯建新教授认为,在

重要时期,农民自由劳动权利的确立与货币地租的发展是分

世纪中叶,英国农业庄园中确确

实实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变化”。刘景华教授在研究中

世纪西欧城市进程时,也注意到地租形式的转变对相关领域

的影响。而英格兰地区这一时期所遗留下的大量资料,更为

我们清楚地分析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动因及其本质提供了

一、劳役地租的发展与局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四世纪的欧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