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需求弹性需求的经济意义和产量的关系?

  农产品适销对路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产品属性及分类入手,探讨分析资源、市场、政策、科技等要素对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及潜力提升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改革方向,构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框架。

  一、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分类

  农产品作为商品,既有一般商品属性,也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二者共同构成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在供需关系中,不同商品农产品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同的,从需求侧的选择对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进行分类,从而框定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在众多农产品中,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具有显著代表性,通过对其进行需求弹性分析,主要是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实现短期和长期评估的相互印证,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为客观分类提供基础支持。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产品供需均衡模型研究的初步成果,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测算结果如图1、图2所示。

  1主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从图1价格弹性可以看出,总体上17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都在1以下,普遍缺乏弹性,都具有必需品的基本特性。按照弹性的相对大小,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可替代性非常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弱。第二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中等,主要包括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替代性相对较强,自然属性具有显著差异,产品的使用潜能丰富,深加工潜力广泛。第三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主要包括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对价格变动高度敏感,是农产品里的“奢侈品”。

  2主要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从图2收入弹性看,17类农产品的收入弹性都在1以下,也都表现为普遍缺乏弹性,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它们也属于必需品范畴。其中,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小的区位,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中等的区位,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大的区位,可见收入弹性所反映的17类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与价格弹性反映的结果大体一致。

  从三个区位的具体农产品看,在弹性相对较小的区位中,马铃薯、玉米属于“劣质品”,其直接摄入消费会随着收入增加有所减少,更多地转向加工、饲料等非口粮消费。小麦、稻米受收入变化影响较小,消费总量不会随着收入增加出现大的波动,作为口粮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在弹性相对较大的区位中,随着收入增加,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农产品的消费总量会显著增加,尤其是奶产品需求增幅最大,禽肉增幅相对较小。

  综合商品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分类结果,充分考虑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我们可以将17类重要农产品在三类产品属性的基础上,将第二类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中等的农产品进一步细分为两类,形成四大类商品农产品,即弹性较小的主粮类农产品、弹性中等的大宗加工原料农产品和生鲜消费农产品、弹性较大的高端畜产品。

  二、基于分类的农产品竞争力分析

  农产品竞争力事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未来农业政策改革的着力点。依据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其分类,评价和分析农产品竞争力,是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重要基础。

  (一)不同类型农产品竞争力评价

  通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17类重要农产品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强弱分化、总体偏弱的状态。除了水产品及部分具有区域性出口优势的生鲜农产品还保持较高的竞争力水平外,大多数农产品已不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是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粮类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较低,尤其是玉米和小麦的竞争力水平极低,时刻面临着国际市场同类农产品的进口冲击。二是食用油、大豆、食糖、棉花等大宗加工原料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普遍极低,尤其是大豆基本丧失了抵御进口的能力,进口额约为国内产值的6倍;棉花、食用油、食糖的进口占国内产值的比重也达到了30%~50%。三是蔬菜、水果、猪肉、禽蛋等生鲜农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四是牛肉、羊肉、禽肉、奶等高端消费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相对低。

  1不同消费属性农产品竞争力水平判断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贸易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

  (二)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借鉴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可以将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要素归结为资源、市场、政策和科技四个方面。资源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和水资源等,市场要素主要指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政策要素主要指产业、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科技要素主要指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上述影响要素,采用专家判断的方法,初步得出各种要素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及提升潜力的影响程度(见表2)。

  2四类要素对农产品竞争力现状及潜力影响

  注释:“*”的多少表示各因素对分类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形成的贡献程度。

  “”表示各因素未来对分类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贡献潜力,红灯表示几乎没有挖掘空间;黄灯表示有一定挖掘潜力,但同时也存在风险;绿灯表示未来潜力挖掘的空间较大。

  “”表示各因素未来对分类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贡献潜力,红灯表示几乎没有挖掘空间;黄灯表示有一定挖掘潜力,但同时也存在风险;绿灯表示未来潜力挖掘的空间较大。

  依据表2判断结果,从现状水平和提升潜力两个角度看,四种要素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及贡献存在较大差异。

  1.主粮类农产品,受政策要素影响最大,受市场要素影响最小。从现状看,政策要素对此类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作用最强、资源要素和科技要素次之、市场要素较弱。其中,以政策要素为例,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和临时收储政策,在确保主粮产品的产量持续增长和增加贸易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资源要素而言,在国家耕地红线和农业用水红线等政策导向下,主粮类农产品耕地和用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也面临约束趋紧的局面,地租成本已成为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中上升较快的重要因素。科技要素对主粮类农产品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单产水平的持续大幅提升,这是分摊农业成本的最主要途径,但受科研周期等制约,突破性、革命性的农业科研成果偏少。由于主粮类农产品的消费比重普遍较低,且消费存在较强的刚性,消费结构比较稳定,市场要素对主粮类农产品的供需变动和竞争力影响较小。从远期看,政策要素和科技要素是未来主粮类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可挖掘的潜力大,重点是优化调整粮食产业政策和加快粮食科技进步,核心是改革主粮农产品收储补贴制度,建立主粮类农产品科研创新国家队。市场要素未来贡献潜力较大,通过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拓宽主粮类农产品功能用途,就有可能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要素的挖掘空间有限,特别是未来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2.大宗加工原料农产品的市场要素和科技要素有挖掘空间。从现状看,四种要素对此类农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的贡献均比较弱。长期以来,重生产轻加工流通,我国在资源投入、科技研发、产业政策、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加工原料农产品的投入都较小,造成这类农产品竞争力极弱,进一步又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从远期看,政策要素有一定挖掘潜力,实施的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降低加工企业成本、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显现了较好效果,未来政策空间还很大,但也面临农业财政支出空间有限等不利形势。市场要素和科技要素是这类产品竞争力提升的重点,比如我国食用大豆有竞争优势,一方面非转基因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进口大豆,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在运输、交易方面具有市场区位优势,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拓展食用大豆的市场空间。同时大宗加工原料类农产品的单产水平普遍低于世界主要产区和国家,挖掘科技要素的潜力仍有较大空间。这类农产品与粮争地,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空间不大。

  3.生鲜类农产品受市场要素影响最大。从现状看,考虑到生鲜类农产品消费替代性强,消费时间短,目前市场化程度就比较高,是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的重点领域,因此生鲜类农产品的市场拉动因素是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其次是资源要素的贡献较大,而政策和科技要素对竞争力的贡献较小。从远期看,市场拉动在提高生鲜类农产品竞争力方面有较大潜力挖掘空间,政策要素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预计粮食类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继续下降,生鲜蔬果及禽蛋消费需求会持续增长,市场要素的拉动潜力仍然巨大。此外,应对市场失灵和市场非理性波动方面,生鲜产品反周期市场调控也有一定的潜力空间。

  4.高端消费畜产品受市场要素和资源要素双重影响。从现状来看,高端消费畜产品供给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影响要素中,市场要素发挥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而资源要素、政策要素和科技要素的贡献相对较小。其中对市场要素而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端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差异化消费需求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高端畜产品中奶业是受到市场升级刺激作用最大,需求扩张、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的牛奶消费迅猛增长,在消费的拉动下牛奶产量从2000年到2014年增长超过350%。政策要素对高端畜产品竞争力的贡献表现出正负双向的效果,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及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的推动,对提升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和竞争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贸易保护政策乏力对此类产品竞争力提升造成了较大冲击。科技因素对提高畜禽产业竞争力方面的贡献在不断加强,但目前无论在品种结构还是单产水平方面的作用仍不突出。资源要素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与优质资源不足并存,对高端消费畜产品供给保障与竞争力提升形成了制约。

  从远期看,国内市场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仍将是未来此类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但资源与环境要素对高端消费畜产品的制约日益显著,如何化制约因素为发展潜力是此类农产品形成良性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资源约束趋紧,限制了生产规模扩张,提高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选择资源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方式,又有利于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提升,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要素。

  三、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以产品分类为基础,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要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分品施策、精准发力。基于产品分类和竞争力分析,提出以下改革发展建议:

  1.主粮类农产品作为基本保障型农产品,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深化政策和科技改革。从政策要素角度发力提升主粮类农产品竞争力,须充分考虑此类农产品作为基本必需品的属性特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不动摇,二是坚持对主粮类农产品的支持保护不动摇。全面推进财政补贴“三补合一”,重点聚焦口粮品种生产和耕地质量保护;加快构建“价补分离”目标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将原来用于临储的政策资金调整为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加快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资金、技术、先进装备、高素质人才向功能区聚集,并实施特殊保护政策,确保功能区农民务农种粮收益有保障,政府重农抓粮有动力。同时,在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加大优质小麦、水稻品种的保护开发,对马铃薯主粮化技术的研发及市场化推广等,持续提高科技贡献水平。

  2.大宗加工原料类农产品作为中间转化型产品,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深化市场和科技改革。通过强化国产品与同类进口品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稳定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未来贸易谈判中坚持粮棉油糖现有关税率不减让、关税配额不扩大、农业“黄箱”支持空间不削减;加强产业损害预警,针对因农产品进口竞争而受到损害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提供补偿性援助;提高精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在质量和效益上寻求突破,树立国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地位;加大国产优质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强化优势产业布局,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形成区域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3.生鲜农产品作为不耐储藏的季节性产品,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加大市场营销创新。突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巩固提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切实在“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方面用力。一方面,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依法严管、全程监管,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行优质农产品标签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鼓励社会监督。

  4.高端消费畜产品作为供给较高收入人群的品质农产品,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打好市场品牌和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组合拳这类农产品尤其是奶业受到市场升级刺激作用最大,需求扩张、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于高端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消费者对国内牛奶品质缺乏信心是阻碍奶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重点在于市场品牌和消费者信心的建立,可借鉴日本等国家做法,启动实施本土品种消费促进战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品牌培育、品质提升,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消费国产农产品,提高国产畜产品市场空间和占有率;同时,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清洁健康生产,以高品质打造好品牌,以好品牌开拓大市场。

  组  长:邓庆海

  副组长:周应华 郭永田

  成  员:聂新鹏 赵一夫 刘洋 潘扬彬 毛文坤

       杨艳涛 高芸 周慧 潘国亮邓亮

}

雷·达里奥(Ray Dalio),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总裁,福布斯全球第88位,是一位相当传奇的投资大师。他在投资领域的理解和眼光相当精准独特,作为2016年“全球最赚钱的对冲基金”。

(文末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经济就像一台简单的机器那样运作。

在达里奥的眼中,经济就如一部缜密的机器,通过信贷或者货币、以及债务周期的变化造就了不同的市场周期——衰退、萧条、繁荣等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80年),第二次(,共44年), 第三次起于1930,终于何时比较模糊, 现在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在每次工业革命之间有10-30年的酝酿期(人类发展催生工业革命),最近这20-30年是爆发期()后的平稳发展期,离下次爆发期应该还有几十年,中间应该会经历一次媲美30年代大萧条的危机,过程是这样的,酝酿-爆发-平稳发展-萧条-再循环,我觉得每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期在缩短,但平稳发展期在延长,总的时间周期在缩短。

根据我的知识量,只补充两点,第一,最近20年因为全球化的兴起,所以债务负担可以转嫁到别的国家,即使债务总额看起来很吓人,但可以通过把不同国家拉进债务黑洞,以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来平衡债务规模,第二,视频中的生产率是直线,但在现代,更有可能是向上的抛物线,而且是加速增长的,最近10年的科技创新远超过去50年,而过去50年远超人类社会200年的进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就要到来,这两方面都大大增加了传统经济学(宏观和微观)模型中债务上限。(wang)

经济的最基本的零件:交易

他说:“我认为我们太急着去思考“经济下一步该往哪走”,但没有考虑其如何运作。”他对这部“机器”的严密理解,使桥水躲过众多危机,最终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

TED创始人Chris Anderson在2013TED大会上问Musk:你那么牛掰,给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牛掰吧,Musk是这么回答的:

深刻的道理往往简单,却又来之不易。关于经济的运行,总结九句话:

  • 第一,经济是由无数个买卖构成的。卖的是货,用钱或者信用来买。

  • 第二,卖方代表供给,供给相对稳定,毕竟要造东西出来不是那么容易。

  • 第三,买方代表需求,需求波动相对大,因为钱和信用这东西,在当今,创造出来比较容易。所以,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变化。

  • 第四,买货用钱结算,如果用的是信用卡,那不是结算,只是承诺会结算,用的是信用。

  • 第五,钱和信用这两者相关但不是一回事,美国社会总信用是钱的15倍左右。钱的扩张取决于央行印钱的节奏。信用的扩张取决于整个社会中卖方接受买方延期结算承诺的意愿。乐观的时候,意愿强,信用扩张;悲观的时候,意愿弱,信用收缩。

  • 第六,短经济周期中,央行通过利率影响信用的扩张与收缩。

  • 第七,长经济周期中,即使央行把利率降到零也无法驱动整个社会的信用扩张时,信用收缩就不可避免,这就是减杠杆。它表面上跟信心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杠杆率过高了。

  • 第八,减杠杆有四种办法:削减债务,就是债权人承受损失;转移支付,就是有钱的补贴缺钱的;财政紧缩,就是少花钱;债务货币化,就是央行大量印钱。只要问题足够严重,总会走到央行大量印钱这一步。

  • 第九,大量印钱有三种可能后果。

第一种是虽然印了许多钱,但全社会信用还是扩张不起来,毕竟钱跟信用不是一回事,这是通缩型萧条,所谓钱不进实体经济。

第二种是央行印了许多钱,人们预期本国货币将贬值,因此换成其他货币,加剧本币贬值,造成通胀型萧条。前两种达里奥称为丑陋的去杠杆。第三种是美丽的去杠杆,就是印了许多钱,货币适度贬值,竞争力增加,信用由收缩转向扩张,经济机器开始下一轮运转。区别在一个度字。

当然,你要真看懂这九句话,真理解这个视频,最好还是读本货币银行学教材,任何一本美国大学主流的货币银行学教材都行。不做起码的努力,是不会有捷径可言的。

接下来,我们来给大家讲讲达里奥眼中的“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

“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

先从一个典型的交易说起,A手头有100块钱,B开了一间小吃店,A付钱吃了100块钱的小吃。在这笔交易中,A支出100元,B收入100元,A的支出=B的收入。交易的内容是商品。但在实际生活场景中,A的支出还可以有两种去向,例如洗车(服务),或者购买某只股票(金融资产),所支出的内容,也还有一种选择(信贷)。假设现在A手头有1万元,借贷1万元,他花100元吃了小吃,花200元洗了车,剩下的1.97万购买了某只股票,那么在这次交易中,支出的内容有货币及信贷,交易的内容有商品、服务、金融资产。

达里奥认为,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的。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数的交易构成了市场,无数的市场便构成了行业。

交易是经济的最基本零件,成千上万的交易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庞大的经济体。

对于一个经济或者市场,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支出总额和产量总和便能解释经济运行的全部信息。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Ray Dalio是通过这种交易的模式去看待经济这部机器如何运行。

经济周期就像“大富翁”游戏

信贷是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济的参与者买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并且支付货币或者信用

在基于市场的系统里,这种交换是自由发生的,在这个自由的市场中,买卖可以基于各自利益和目的。

这个体系良好运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资本提供者(投资者/贷款方)愿意出借货币和信用给大量的资本接受者(借款方、权益的卖方),以换取未来多于投入的回报。资本接受者因为短时间无法全额购买商品而选择了信贷的模式来购买,例如购买房子时发生的房贷。

虽然货币由央行控制,但是信贷能够被凭空创造出来——即任何有意愿的双方都可以约定用信贷来做交易,即使信贷会受央行政策影响。在经济泡沫中,被创造出来的信用超出将来可偿还的能力范围的话,就会造成破产。

收入的增加,使得借款人的信用更好,能获得更多的借贷,从而刺激该借款人产生更多支出。一个人的支出也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如此循环,经济也得到了提振。而这样循环动态的过程,也形成了经济周期。

经济运行驱动力主要来自:

1)生产率的趋势性增长

3)短期债务周期(商业周期)

这三个动力组合在一起得出的模型,便是达里奥分析经济的独特法门。

如果你玩过大富翁游戏(Game of Monopoly),你可以很好地理解信贷与经济周期。游戏的早期,玩家拥有现金很多,旅馆很少。所以谁拥有的旅馆多,谁赚的钱就多。于是玩家纷纷将现金转换成实物资产,随着玩家购买的旅馆越来越多,对现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此时很多玩家现金都很少。当玩家急需现金时,就不得不折价出售手中的旅馆。在这场游戏中,最初实物资产持有者占优势,玩到后来则是现金为王。

所以,这个游戏的高手是那些懂得随着游戏进行,调整实物资产和现金以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

现在设想可以改变“大富翁”的游戏规则,允许游戏中的银行接受存款,也可以发放贷款。这样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钱来购置旅馆,也可以存款挣利息,而不是让手中的现金闲置。再设想玩家之间可以购买和出售资产,并用信用支付。

如果“大富翁”可以这样玩,那就十分接近真实的经济运行方式了。相比没有借贷的情况,更多的钱会投入实物资产旅馆,欠款的总量会是实际货币流通量的很多倍,旅馆价格会升高,而依靠贷款成为旅馆拥有者的人会面临更大的现金短缺,这时周期现象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当出现大量提现需求时,银行和存款者会遇到麻烦,而此时往往出现无法拿出现金的情况。基本上,经济和信贷周期就是这么相互作用的。

短期债务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时长一般为5到10年。

产生该周期的逻辑链为:消费支出或者货币和信贷($)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Q)的增长,从而导致价格(P)上升。价格的上升促使货币政策紧缩,货币和信贷的供应减少,最终经济衰退出现。衰退就是出现在短期债务周期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放松,衰退也会相应结束。

短期债务周期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四个扩张阶段(“早周期阶段”、“中周期阶段”、“晚周期阶段”、“紧缩阶段”)和两个衰退阶段(“衰退前期”、“衰退后期”)。

“早周期阶段”的特点是低通胀、需求增速快、补缺口。“中周期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保持低位,需求增速短暂放缓,缺口逐渐补完。“晚周期阶段”中,经济上升至平稳期,缺口补完,产能扩张,需求旺盛,价格开始上涨。“紧缩阶段”时,流动性下降,利率水平上升,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变平甚至逆转,产能扩张结束。

衰退阶段前期,一些经济指标下行,抗通胀的资产价格下降,通胀率下降,后期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更低的利率水平促使股价上升,周期回到扩张阶段的开始。

总而言之,尽管短期债务周期会造成经济衰退,但是它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去库存的过程。一切尽在央行的控制范围内,经济在短期的低迷后仍然能够复苏。

长期债务周期的时间较长,通常为50到75年。更多的支出带来收入和资产的增长,反过来提高借贷的能力,再次刺激更多的消费支出,最终导致债务和支出比货币和收入的增长更快。

债务增长比收入增长快,就像空气在一个潜水瓶,是有一个数量有限的,看似总可以有空间去获得额外的氧气,但你不能无止境的吸取瓶里面的氧气存活。然而,债务不可能一直增长下去,你现在借的债,将来需要偿还的。联想一下债务和信用,你可以不断地放进去又取出来,但是你应该归还你拿走的东西。

通过借贷来支出,会给人你富有的表象,贷款方错误地认为你的信用很好,愿意提供信贷给你,并低估你还贷的难度。当债务不能再相对于收入增加,偿还的时间到来时,这个过程就反过来了。

这就是长期债务周期的动态循环模式,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过程。只要信贷不消失,长期债务周期会一直存在。

尽管去杠杆过程,特别是萧条阶段,看起来很可怕,也会带来巨大的困难,甚至是战争,但这就是自由市场自我修复的方式。换句话说,它通过纠正经济基本面的不平衡,使资本市场和经济变得更加健康。

经济是有着因果关系的美丽机器。

达里奥发现,用付出的金额(而不是购买的商品数量)衡量需求,考察买家和卖家分别是谁以及他们为什么买卖,是一种实用得多的方式。

把复杂的系统设想为机器,发现其内部的因果关系,把处理这些因果关系的原则写下来,后来都成了标准做法。

如果我知道牛、鸡和猪的饲养数量是多少,它们吃多少谷物,它们的增重率是多少,我就能预测出有多少肉将在何时上市出售,以及有多少谷物和大豆在何时被消费。类似地,我考察谷物和豆类在所有种植业领域的种植面积分别是多少,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降雨量如何影响每个领域的产量,就可以应用天气预报和降雨量数据预测谷物和豆类的产出时间与数量。

对他而言,整个过程是一部有着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的美丽机器。通过这些关系,就能得出用来建立模型的决策规则(或者说原则)。

想出这些复杂机器的能力,让桥水与那些瞎蒙的人相比拥有了竞争优势,并最终改变了这些产业的运行方式。桥水的客户也深深地明白,他们所从事的业务的“机器”是如何运行的,而达里奥正好了解市场的运行方式,这二者的结合,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同时也让市场在整体上变得更有效率。

视频的结尾,作者给大家分享了3个经验:

达里奥也一篇其名为《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的15000字的长文,制作成了一段30分钟长的视频,帮助我们理解达里奥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简单但实用的看法。比尔盖茨对这个视频的评语是:

这些知识对每个人都有帮助,看30分钟本身就是非常划算的投资。

经济就像一部简单的机器那样运行,但很多人不懂得这一点,或是对经济的运行方式持有不同观点,于是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深感有责任与大家分享,我的简单但是实用的经济分析模式。这个模式虽然不符合常规传统经济学,但是已经帮助我预测和躲避了全球金融危机,30多年来对我一直很有用,我们开始吧!

经济虽然可能看起来复杂,但其实是以简单和机械的方式运行。经济由几个简单的零部件和无数次重复的简单交易组成,这些交易首先是由人的天性所驱动的,因而形成三股主要的经济动力。

下面我们谈一下这三股动力,并介绍如何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得出一个良好的模型,便于我们跟踪经济走势,并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先来说一下经济中最简单的部分——交易。

经济不过是无数交易的总和,而交易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交易时刻都在发生,你每次买东西都是进行一笔交易。在每次交易中,买方使用货币或信用向卖方交换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信用在使用时和货币一样,因此把花费的货币和信用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支出总额

支出总额是经济的驱动力,如果用支出金额除以销量就得出价格,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交易。交易是经济机器的最基本零件,所有的经济周期和动力都是交易造成的,所以理解了交易就理解了整个经济。

一个市场由买卖同一种商品的所有买方和卖方组成,例如小麦市场、汽车市场、股票市场和千百万种其他市场,经济就是由所有市场内的全部交易构成。把全部市场的总支出和销量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了解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就这么简单。

个人、企业、银行和政府都在以上述方式从事交易,用货币和信用交换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政府是最大的买方和卖方,而政府有两个组成部分,即收税和花钱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央行控制着经济中的货币和信贷数量,因此不同于其他买方和卖方,央行通过影响利率和发行更多货币来实行这种控制。我们在下面会看到,正因如此,央行在信贷流通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请诸位注意信贷,信贷是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许是人们最不了解的部分,它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它是经济中最大且最为变幻莫测的一部分,贷款人和借款人与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买方和卖方没有两样。通常贷款人希望自己的钱生出更多的钱,而借款人则想购买当前无法负担的某种东西,比如房子、汽车或是进行投资,比如开办企业,借贷可以同时满足贷款人和借款人的需要。

借款人保证偿还借款称为本金,并支付额外的款额称为利息。利率高时借贷就会减少,因为贷款变得昂贵,当利率低时借贷就会增加,因为贷款变得便宜。如果借款人保证偿还债务而且贷款人相信这一承诺,信贷就产生了。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协定凭空创造出信贷,信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信贷还有其它名称,信贷一旦产生,立即成为债务

债务是贷款人的资产,是借款人的负债,等到借款人今后偿还了贷款并支付了利息,这些资产和负债将消失,交易得以完成。那么为什么信贷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借款人一旦获得信贷,便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不要忘记,支出是经济的驱动力,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想想看,你每花一块钱另一个人就挣了一块钱,而你每挣一块钱,必定有别人花了一块钱,所以你花的越多,别人挣的就越多。如果某人收入增加,其信用度就会提高,贷款人就更愿意把钱借给他。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具备两个条件,偿还能力和抵押物。

收入债务比率高,借款人就具备偿还能力,如果无法偿还,借款人还可以用有价值可以出售的资产作为抵押物,这样贷款人可以放心的把钱借给他们。所以收入增加使得借贷也增加,从而能够增加支出。由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将导致借贷进一步增加,并不断循环,这一自我驱动的模式导致经济增长,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产生了经济周期。

在一项交易中,为了获得某样东西,你必须付出另一样东西,长期来看你得到多少取决于你生产多少。我们的知识随时间而逐渐增多,知识的积累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将此称为生产率的提高。一个善于创新和勤奋的人,将比那些自满和懒惰的人,更快的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但在短期内不一定体现出来,生产率在长期内最关键,但信贷在短期内最重要。这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剧烈波动,因此不是经济起伏的一个重要动力,但是债务是这种动力。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借贷让消费超过产出,但是在还贷时不得不让消费低于产出。

债务量的波动有两大周期,其中一个周期持续大约5-8年,另一个持续大约75-100年。大部分人虽然能够感受到波动,但由于离波动太近,每天每周都身临其境,通常比不认为这是周期,我们将在本章考察这三股主要动力,并观察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日常经济中的表现。

如上所述,经济的上下起伏,不是取决于人们多么善于创新或是勤奋工作,而是主要看信贷的总量。
我们先想象一下一个没有信贷的经济运行。在这样的经济运行中,增加支出的唯一办法是增加收入。因此,需要提高生产率和工作量,提高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由于我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我或者另一个人提高生产率的时候,经济就会增长。我们如果观察各种交易加以总结,就会发现一条类似于生产率增长轨迹的渐进线,但是由于我们借贷于是产生了周期。原因并不是任何法规,而是人的天性和信贷的运作方式。

借债不过是提前消费,为了购买现在买不起的东西,你的支出必然超过收入,因此你需要借钱,实质上是向未来的自己借钱。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未来的时间,到那个时候你的支出必须少于收入,以便偿还债务,这样马上就形成了一个周期。通常一旦你借钱就制造了一个周期,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整个经济运行也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理解信贷,因为信贷触发了一系列机械和可以预料的将在未来发生的事件。这就是信贷不同于货币的地方。

完成交易需要使用货币,当在酒吧用货币买一瓶啤酒时,交易立即完成。但是如果你用信用来买一瓶啤酒,比如赊账,你相当于承诺今后为这瓶啤酒付钱,你和酒吧一起创造了一笔资产和一笔负债,你们凭空制造出了信贷。只有在你今后清偿了这笔赊账之后,上述资产和负债才会消失,债务才会还清,交易才会了结。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所谓钱实际上是信贷,美国国内的信贷总额大约50万亿美元,而货币总额只有大约3万亿美元。不要忘记,在没有信贷的经济运行中,增加支出的唯一办法是增加生产,但是在有信贷的经济运行中,还可以通过借债来增加支出。因此,有信贷的经济运行能增加支出,使得收入的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超过生产率的增长,但在长期内并非如此。但是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信贷不一定是坏事,只是会导致周期性变化。

信贷如果造成超过偿还能力的过度消费就是不良信贷,但是信贷如果高效率的分配资源和产生收入,让你能偿还债务就是良性信贷。
例如如果你借钱买一台大彩电,电视机不会带来任何收入让你偿还债务,但是你如果借钱买一台拖拉机,用它来收获更多的庄稼,赚更多的钱,你就能偿还债务,提高生活水平。

在有信贷的经济运行中,我们可以跟踪各种交易,观察信贷如何带来经济增长。
我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每年挣10万美元,没有任何债务,你有不错的信用可以借1万美元,比如用信用卡借。因此你每年可以花11万美元,即时你的收入只有10万美元。由于你的支出是别人的收入,另一个人因此挣了11万美元,这个挣了11万美元的人如果没有任何债务,可以借1.1万美元,他可以消费12.1万美元,即使他的年收入只有11万美元。由于他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而我们通过跟踪个人的交易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不断自我强化。但不要忘记借债形成,周期会上升最终也会下降。

下面我们谈谈短期债务周期,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出现了扩张,这是短期债务周期的第一阶段。支出继续增加,价格开始上涨,原因是导致支出增加的是信贷,而信贷可以即刻凭空产生。如果支出和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所出售商品的生产速度,价格就会上涨,我们把价格的上涨称为通货膨胀

央行不希望通货膨胀过高,因为这会导致许多问题。央行在看到价格上涨时就会提高利率,随着利率上升,有能力借钱的人就会减少,同时现有的债务成本也会上升,就等于你每个月的信用卡还款额会增加。由于人们减少借债,还款额度增长,剩下来用于支出的资金就减少,因此支出速度放慢,而由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环环相扣,人们的收入将下降。由于支出减少价格将下跌,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经济活动减少,经济便进入衰退。如果衰退过于严重,而且通货膨胀不再成为问题,央行将降低利率,使经济活动重新加速。

随着利率降低,偿债成本下降,借债和支出增加,出现另一次经济扩张。可见经济像一部机器一样运行,在短期债务周期中,限制支出的唯一因素是贷款人和借款人的贷款和借款意愿。如果信贷易于获得,经济就会扩张,如果信贷不易获得,经济就会衰退。请注意这个周期主要由央行控制,短期债务周期通常持续5-8年,在几十年里不断重复,但是请注意在每个周期的低谷和高峰后,经济增长和债务都超过前一个周期。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促成的,人具有借更多钱和花更多钱的倾向,而不喜欢偿还债务。这是人的天性,因此在长期内债务增加的速度超过收入,从而形成长期债务周期。

尽管人们的债务增加,但贷款人会提供更宽松的信贷条件,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大家都以为形式一片大好,人们仅注意最近出现的情况,最近的情况是什么呢?收入一直在增加,资产价值不断上升,股票市场欣欣向荣,现在是繁荣时期,用借来的钱购买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很划算,当人们过度借贷消费时,泡沫便产生了。因此尽管债务一直增加,但收入也以相近的速度增加,从而抵消了债务。我们把债务与收入比例称为债务负担,只要收入继续上升,债务负担就可以承受。

与此同时,资产价值迅猛上升,人们大量借钱来购买资产,因为投资促使资产价格日益升高。人们感觉自己很富有,因此尽管积累了大量债务,收入和资产价值的上升帮助借贷人在长期内保持良好的信用度。

但是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永久持续下去,也确实没有持续下去,几十年来债务负担缓慢增加使偿债成本越来越高,到了一定的时候,偿债成本的增加速度超过收入,迫使人们削减支出。由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收入开始下降。人们的信用因此降低,致使借贷减少,偿债成本继续增加,使得支出进一步减少。周期开始逆转,这时到达长期债务的顶峰,债务负担变得过重。

美国、欧洲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区在2008年发生了这一情况,日本在1989年和美国在1929年因同样原因发生这一情况,现在经济进入去杠杆化时期。

在去杠杆化过程中人们削减支出,收入下降,信贷消失,资产价格下跌,银行发生挤兑,股票市场暴跌,社会紧张加剧,整个过程开始下滑并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收入下降和偿债成本增加,借款人倍感拮据,随着信用消失,信贷枯竭,借款人再也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偿还债务。借款人竭力填补这个窟窿,不得不出售资产,在支出下降的同时,出售热潮使市场充斥代售资产,这时股票市场暴跌,不动产市场一蹶不振,银行陷入困境,随着资产价格下跌,借款人能够提供的抵押物的价值下降,这进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人们觉得自己很穷,信贷迅速消失。

支出减少,收入减少,财富减少,信贷减少,借债等等随之减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它看起来与衰退相似,但不同之处是,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来挽回局面。在衰退中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借贷,但是在去杠杆化过程中,由于利率已经很低接近零,从而丧失刺激功能,因此降低利率不起作用。

美国国内的利率在1930年代的去杠杆化期间下降到零,在2008也是如此。衰退与去杠杆化之间的差别在于,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借款人的债务负担变得过重,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来减轻。贷款人意识到,债务过于庞大,根本无法足额偿还,借款人失去了偿债能力,其抵押物失去价值,它们觉得受到债务的极大伤害,不想再借入更多债务,贷款人停止放贷,借款人停止借贷。整个经济体与个人一样都失去了信用度。那么应该怎样应对去杠杆化?问题在于债务负担过重,必须减轻,为此可以采用四种办法。

1、个人、企业和政府削减支出
2、通过债务违约和重组来减少债务
3、财富再分配将财富从富人转给穷人
4、最后央行发行更多货币

这四种办法被用于现在历史上的每一个去杠杆化过程(美国1930年代,英国1950年代,日本1990年代,西班牙和意大利2010年代)。

通常第一个措施是削减支出,我们刚才看到个人企业银行和政府,都勒紧裤带、削减支出从而能够减少债务。我们经常把这称为紧缩,当借款人不再借入新的债务,并开始减少旧债务的时候,你会以为债务负担会减轻,但情况正好相反,支出减少了,而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就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速度超过还债速度,因此债务负担实际上更为沉重,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削减支出的做法引起通货紧缩,令人痛苦,企业不得不削减成本,这意味着工作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这导致下一个步骤,即必须减少债务。

很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而借款人的债务是贷款人的资产,如果借款人不偿还银行贷款,人们会担心银行无法返还其贷款,因此纷纷从银行取出存款。银行收到挤兑,而个人企业和银行出现债务违约,这种严重的经济收缩就是萧条。萧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们发现,他们原来以为属于自己的财富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并不存在。

我们再次以酒吧为例,当你用赊账的办法买一瓶啤酒时,是在承诺今后偿还酒吧的赊账。你的承诺成为酒吧的一项资产,但是如果你不兑现承诺,不偿还酒吧的赊账,实际上是债务违约,那么酒吧的这项资产实际上一钱不值,它实际上是消失了。
很多贷款人不希望自己的资产消失,同意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意味着贷款人得到的还款减少或偿还期延长,或利率低于当初商定的水平,无论如何合约被破坏,结果是债务减少,贷款人希望多少收回一些贷款,这强过血本无归。

债务重组让债务消失,但由于它导致收入和资产价值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债务负担继续日趋沉重。削减债务与减少支出一样令人痛苦和导致通货紧缩。所有这些都对中央政府产生影响,因为收入降低和就业减少意味着政府的税收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失业率上升,中央政府需要增加支出,很多失业者储蓄不足,需要政府的财务支助。此外政府制定刺激计划和增加支出以弥补经济活动的减少。

在去杠杆化过程中,政府的预算赤字飙升,原因是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你在新闻中所听到的预算赤字正是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加税或者举债以填补赤字,但是在收入下降和很多人失业的时候,应该向谁融资呢?——富人。

由于政府需要更多的钱,而且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府自然而然的增加对富人的征税,以帮助经济中的财富再分配,把财富从富人那里转给穷人。正在困苦当中的穷人开始怨恨富人,承受经济疲弱、资产贬值和增税压力的富人,开始怨恨穷人。如果萧条继续下去就会爆发社会动荡,不仅国家内部的紧张加剧,而且国家之间也会这样。债务国和债权国之间尤其如此。这种局势可以导致政治变革,有时是极端的变革。1930年代这种局势导致希特勒掌权,欧洲爆发战争和美国的大萧条,要求采取行动来结束萧条的压力越来越大。

不要忘记,人们心目中的货币实际上大部分是信贷,因此信贷一旦消失,人们的钱会不够花,人们迫切需要钱,而你一定记得谁可以发行货币,中央银行可以。央行已经把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现在不得不发行更多货币,发行货币与削减支出、减少债务和财富再分配不同,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中央银行不可避免的凭空发行更多货币,并使用这些货币来购买金融资产和政府债券。这种情况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期间,并于2008年再次爆发,当时美国的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委员会增加发行了2万多亿美元,世界各地能够这样做的其他央行也增发了很多货币。

央行通过用这些货币购买金融资产,帮助推升了资产价格从而提高了人们的信用,但是这仅仅有助于那些拥有金融资产的人。你看,央行可以发行货币,但是只能购买金融资产,而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可以向人民送钱,但是无法印钞票,因此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和政府必须合作。

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其实是把钱借给政府使其能够运行赤字预算,并通过刺激计划和失业救济金来增加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这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政府的债务,但是这个办法将降低经济中的总债务负担。

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时刻,决策者需要平衡考虑降低债务负担的四种办法,必须平衡兼顾通货紧缩的办法和通货膨胀的办法以便保持稳定,如果取成适当的平衡就可以带来和谐的去杠杆化,所以说去杠杆化可以是痛苦的也可以是和谐的,怎样才能实现和谐的去杠杆化?

尽管去杠杆化是艰难的,但以尽可能好的办法来处理艰难的局势,却是一件好事,这比杠杆化阶段大量举债产生过度失衡现象要好的多。在和谐的去杠杆化过程中,债务收入比率下降,经济实际上是正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问题,这是通过适当的平衡所取得的。为了取得适当的平衡,需要结合削减支出,减少债务,转移财富和发行货币的办法,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

有人问发行货币是否会加剧通货膨胀,如果增发的货币抵消信贷的降幅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不要忘记重要的是支出,每一块钱的支出,无论支付的是货币还是信用,对价格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央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来弥补消失的信贷,央行为了扭转局面不仅需要推动收入的增长而且需要让收入的增长率超过所积累债务的利率,这是什么意思?主要的意思是收入一定要比债务增长得快。

例如我们假设有个国家正在经历去杠杆化,其债务收入比例是100%,这意味着债务量相当于整个国家一年的收入。假设这些债务的利率是2%,如果债务以2%的利率速度增加,而收入的增长率仅有大约1%,那么债务负担永远不会减轻,必须发行更多货币,使收入增长率超过利率。
然而发行货币太容易了而且比其他办法受欢迎,因此这个办法可能易于被滥用,关键是避免像1920年去杠杆化的德国那样,发行过多的货币从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决策层取得适当的平衡,去杠杆化过程就不会那样激烈,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但债务负担会下降,这就是和谐的去杠杆化,当收入上升的时候,借款人的信用度提高,借款人一旦显得更有信用,贷款人就会开始恢复贷款,债务负担终于开始下降,人们可以借到钱就可以增加消费,经济终于开始恢复增长,长期债务周期从而进入通货再膨胀阶段。去杠杆化过程如果处理不当会非常可怕,但如果处理得当,最终将解决问题。为了使债务负担下降和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因此有失去的10年这种说法。

综上所述,经济当然要比这个模式复杂一点,然而把短期债务周期,长期债务周期和生产率增长轨迹结合起来分析,我们会得到一个不错的模式,可以看清我们在过去和当前的处境,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最后我希望大家学到三条经验法则:
1、不要让债务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因为债务负担最终将把你压垮。
2、不要让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因为这最终将使你失去竞争力。
3、尽一切努力提高生产率。因为生产率在长期内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这就是我给大家也是给决策者们的简单的建议,大家也许会吃惊的发现,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决策者都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模式对我很有用,希望它也将对你们有用,谢谢大家。


戴雷科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做对了四件事: 

1、给重要的资产确权,比如产权和人力资本 

2、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从认人变为认钱,认钱更有效率。 

3、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家优势。 

4、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人直接参与了国际化大合作。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不重要、术语不重要、结论不重要;是想象力重要、是视角重要、是推理重要、是权衡更重要。经济学太喜欢假设了,但有些事情我们永远不能假设,因为这些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原则总是容易明白但不容易践行的。

人类面临的四大基本约束:


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均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而衍生出来的。

经常听到一个观点:虽然经济学分析很有道理,逻辑自洽,但对象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因此要解释中国的现象,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行。

雷德福《战俘营里的经济学》告诉我们:经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如果经济学能够解释战俘营的现象,它就一定可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公正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社会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破窗理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巴夏尔说: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后者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结果,而前者能同时权衡看得见的和通过推测得到的结果。

经济学关心是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阿尔钦为经济学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什么情况下人或组织能够存活,而如果条件改变人们的存货情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游戏规则决定胜负概率。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规则,就能知道胜负概率的不同。如果篮球规则要求运动员必须穿高跟鞋打篮球,那我们就能预测林志玲恐怕比乔丹还要厉害。

亚当斯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人的爱心有限,随距离拉远而减弱;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亚当斯密建议: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人本理性和人本自私均不能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学的大厦是建立在“稀缺”的基础上的。

1. 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2. 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升级。

稀缺必然导致歧视。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是一体的:由于东西总是稀缺的,人们不得不对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而每当做选择时必须采取某种标准,一旦标准确定就意味着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逆向歧视: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了新的歧视。

歧视的代价:美国次贷危机根源来自对弱势群体的反歧视运动。教训:歧视是有原因的,在市场经济下往往也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逼迫市场修改歧视标准,可能会酿成恶果。

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负面感受不是成本;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

义务兵的成本为什么比志愿兵高:义务兵的成本是放弃了的其他更好可能性,而志愿兵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以美国征兵为例。

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更便宜。由于存在竞争,中间渠道的成本仍然是目前所有可能性中最低的。

盈利和亏损都是意外。盈利提高了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

只要能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

寻租:专指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同时导致社会总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

政府管制下的资源消耗:企业在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过程中,本身会消耗大量资源,这种内耗甚至会超过优惠政策本身的价值。

科斯定律, 最流行版本:在交易费用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主人是谁,资源都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即:谁用得好归谁。因此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让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更方便、更容易,从而提高各经济资源被重新配置和使用的效率。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是双方在争夺稀缺资源。

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

科斯对价会形成一种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平衡,如养羊和狼的数量。

交易费用: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中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中存在的成本。(张五常)

在一个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中,资源、权利、责任怎么分配都无所谓,因为可以随时重新分配而无损耗。但现实社会中交易费用可能很高,很多资源无法落到使用价值最高的人手中,因此,初始的产权分配、制度法规、风俗习惯乃至道德规范就变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为了减少重复商议的成本而逐渐固定下来的解决纠纷的办法。

现实中无法做到“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政府征用私人土地必须同时符合两个基本条件:

1. 被征土地用于公共用途;

2. 必须给予公正补偿。

周其仁:很多问题,不要讲理,要讲数。

讲理都有道理,讲不清楚,要找合作解,就要讲数。

个人估值: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这是一种主观价值论的观点。

主观价值论vs客观价值论:前者主张物品本身无内在价值,只有个人对它的判断,个人觉得它有价值就有价值;后者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内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客观价值上下波动。

客观价值论能够解释的,主观价值论也都能解释;不能解释的,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边际: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它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在递减。并存在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的平衡点,此时收益最大。

每个人都应成为边际平衡高手,根据边际平衡来分配时间、精力、金钱和其他资源,从而使总效用达到最大。

需求第一定律: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交易剩余:商品的个人估值与为了得到该商品愿意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距。

需求第二定律: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与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的变化比例/价格的变化比例

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小于1的是必需品。

一件商品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完全取决于价格。

需求第三定律: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用,高品质产品相对低品质产品就变便宜了。这笔附加费用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越便宜。

人类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变化的问题。而价格能够对此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计划经济三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人际效用不可比较、数据不可得、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富人如果不能优先享受,则价格会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更无效的机制。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方式。

美国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规定: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但科学家或科研机构拥有其商业开发权和开发收益。从而带来了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发国难财对不对?这也是一种价格调节机制,如果阻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价格机制造成的损失是最小的,而且可让社会财富高速增加。

稀缺vs短缺:前者是人类乃至动物界都面临的普遍约束,后者是指由于价格受到了抑制,人们仅仅用出价的办法买不到这种商品,而只有采取其他竞争方式才能得到的情形。

过剩是价格被人为拔高,不得不采取价格之外的方法把商品卖出去。

张五常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一种价格管制理论》中提出了两个命题:

1. 价格管制必然导致价值耗散;

2. 人是追求损失最小化的动物。

阿尔钦说: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权利是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是别人授予我们的;不是我们认为自己有就有,而是别人认为我们有才有;要别人愿意出来保护我们行使的自由,才叫权利。

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

德肖维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认为: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许多权利之间本来就有冲突,怎么找到相冲突的权利之间的平衡点,才是我们要处理的关键。

产权的三个要素或重要环节: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方式可以调解产权主张的冲突。比如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财产原则:一个人要剥夺别人产权,只有一个办法,向这个人付费,直到他愿意放弃为止。

责任原则:当一个人侵害了他人产权以后,侵害者就要向产权所有者赔偿,但赔偿金额不是由所有者确定,而是由第三方机构确定。侵权案例:1908年的“码头紧急避险案”。

不可转让原则:政府禁止所有权人将其资产卖给别人。如卖淫、卖器官。

庇古税:征收道路拥堵费。

拥堵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

征收拥堵费的目的是为了调节需求。

公用品vs私用品: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物品叫私用品;一个人用了不影响其他使用的叫公用品。这是从竞争性角度说。

排他性:一个商品在使用时,物主能不能很方便地将其他使用者排除在外。

欧文费雪《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源于时间,源于人类的耐心。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

根据时间维度,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

易耗品:能一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

耐用品:它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在一段时间内慢慢发散出来。

人力资源是一种耐用品。

不耐(impatience):在消费问题上,人有时间上的偏好,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什么决定了不耐的强弱:年龄、想象力、传统或文化等等。

不耐产生交易。不耐是利率的基础。有的人喜欢现货,有的人喜欢期货,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利率。利率是期货对现货的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未来越不确定,补偿就越大;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越大。

贷款利率越低,穷人贷款越难

由于穷人还款能力不高,有钱人是不太愿意把钱借给穷人的,如果利率还更低,就更不愿意借了。救急不救穷。

有鉴于此,有的经济学家主张,给穷人的利率比市场稍微高一点。

贴现率:未来价值(期值)转换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等于利率。

贴现率变化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

贴现率决定项目的盈利前景。

欧文费雪《利息理论》: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表面上垄断者可以决定产量和价格,实际上他们的决定,也是受市场力量左右的,他们追求的是在一个长的时间维度上赚最多的钱。

我们要追求的,是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

资产的现值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预期的变化直接决定着资产现值的变化,预期变了,现值就变。

新的知识改变预期,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新的知识是今天不知道的意外的消息。

消化一条消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而后一旦变成尽人皆知的消息,就不是新消息,不会引起资产价格变化。

因为新消息的披露是随机的,所以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预测价格波动。

股市泡沫: 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他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的是:资本市场没有泡沫,资产价格的波动非常有效,已经准确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

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则指出:市场有时候并不那么有效,人是非理性的。

凯恩斯指出资产价格不取决于资产内在的价值,而仅仅取决于人们认为他们是否有价值。

“博傻”理论:你知道这么做很傻,但你还这么做,因为你期待后面有人比你更傻,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接手。

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储蓄的人是风险偏好型人,买保险的人是风险厌恶型人?

保险服务的三个前提条件:

1. 投保的事项一定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

2. 每一个投保人的风险概率是不相关的;

3. 概率事件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细分和加总,细分避免被占便宜,加总确保风险的数学期望足够准确。

失业、养老保险不是真正的保险,因其不具备概率性,而是一种靠新人来维持的社会补贴制度,一种转移支付。

期货全称期货合约,和保险一样,满足了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期货市场的本质:重新分配风险。

期货市场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一个正和游戏——经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人们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最早提出比较优势原理:

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只用于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高低。

比较优势是自己跟自己比较。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亚当斯密认为原因有三:

1. 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

2. 分工促进熟能生巧;

3. 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从长期的整个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个国家,都是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的。

加入WTO的一个重要好处:倒逼国内改革。

完全竞争状态:市场上有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交易的都是同一种商品,任何一位买家或卖家都不能通过控制买卖量来影响价格,因为他个人的买卖量跟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微不足道。与此同时,任何买家或卖家都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市场信息完全自由流通;整个市场交易费用很低;价格完全透明,不存在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现象。

不完全竞争状态:市场上每一位卖家的产品在品质上都不一样,信息不完全流通、不完全对称,交易费用是正的,存在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的现象。

受价者:被动接受市场的价格。完全竞争对应受价者。

觅价者:卖家不断地寻觅摸索合适的价格,以使得销售总收入达到最大。不完全竞争对应觅价者。

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的常态。

价格歧视可以消除无谓损失。

行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个数,而看市场准入。

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主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其入口处有没有行政设置的障碍。

只有一个例外:专利权和版权。

阿克罗夫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自己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品质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会同样离场,市场就崩溃了。

优质:经济学里第一层含义是品质稳定,其次是性价比相当。

现实生活中如何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

3.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

以品质三包代替质检、以延保合约甄别用户、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

沉没成本取信于人,喝酒是一种沉没成本,巨额明星代言广告也是一种沉没成本。

波斯纳在《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对成功男人的限购政策。

汉德公式:B<PXL,其中B为避免意外的成本,P是发生意外的概率,L是发生意外会造成的损失。如果成立,则避免意外方要承担相应责任。

1. 交易费用——科斯

2. 团队效应——阿尔钦、德姆塞茨

交易费用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规模。

边际贡献决定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

HR部门通过各种线索来判断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边际贡献,从而给他们厘定工资。

资本往往是弱者,劳动力往往是强者。

企业管理的本质: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

大量关于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经验,目的只有一个:让劳动力的利益向资本的利益看齐。

  • 1. 看企业里更容易被支配、滥用,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就应该成为老板。

  • 2. 区分企业的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更在乎企业的成败,因此更适合掌管企业。

  • 3. 区分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者,让那些业绩很难衡量的人拿企业剩下的利润,成为老板。

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

同工同酬法让弱者失去竞争武器。

现实中具有不同收入节奏的职业和人群,不能以瞬间收入衡量收入差距,只有终身收入才是更好的衡量指标。

收入不均和不公是两回事,后者是造成前者的一个原因。

工会组织只是一种卡特尔,它们通过限制企业的劳动力供给,来获得高于竞争市场的工资水平。

就业许可制度实际上是提高对手的就业门槛。

穷人怎么办?追求个人进步,增加自身的投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科技创新使得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得益,包括那些最贫困的人。

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其实是协调的问题,而协调的核心手段是货币。

换而言之,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卡尔门格尔《论货币的起源》:货币是一种自发的秩序。

  • 1. 避免交易中的双重偶然因素;

  • 2. 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 3. 增加市场交易量。这是在第1、2作用基础上产生的。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但应补充“劣币就是有效的货币”。

通货膨胀:物价的持续增长。两个关键点:

1. 它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

2. 是持续的增长,而不是暂时的。

恶性通货膨胀:每个月通货膨胀率超过50%

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视角——货币数量论:

MV=PY, 其中M指货币流通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对通胀成因的两派解释:

通胀的坎蒂隆效应: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中摊匀的现象。

哈耶克解释说这种效应更像一种粘液如蜂蜜倒入容器时发生的现象。

周其仁说《货币像水还像蜜》。

通胀最重要的影响是: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价的上涨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

通胀与商家涨价无关——“不要枪毙信使”。

通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在通胀发生过程中,在私人和政府之间发生财富转移,政府多印钞票,购买力增加,而民众购买力就下降,实际上是政府向民众征收了一种无形的税。当然,政府也向持有其债券的人征了税,因为将来偿还债务时,这些还款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了的。

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

通过制造通胀来刺激就业是不对的,以通胀对付失业会出现“滞涨”——弗里德曼和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因为成功预言了滞涨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地利学派: 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共同创立,特指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

1. 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2. 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

3. 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

1. 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和误导;

2. 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费很大功夫,付出代价;

3. 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

经济周期的起源:政府过度发钞。

2. 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凯恩斯主义学派: “动物精神”。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就是就业和产量,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原因。

正是由于价格反应缓慢,市场没法自行调整,政府就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时候,代替人们形成需求,产生消费。人们不花钱政府来花,这样才能度过经济危机。

1. 货币政策,由于滞涨而失灵。

2. 财政政策,政府花钱办大事,既然不能印钱,就只能通过收税或借债,因此造成债台高筑。

1. 通胀就是由于货币超发;

2. 货币长期是中性的。长期而言,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

3. 制造通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如何抑制政府发钞的冲动,弗里德曼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理性预期学派: 政府管得越多,经济波动越大。

政府的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 1. 宏观经济现象涉及变量太多,研究的数量却有限;

  • 2. 宏观变量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3. 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 4. 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应付不确定性。

  • 1. 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

  • 2. 人究竟能不能形成预测;

  • 3. 价格能不能灵活地进行调整;

  • 4. 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做出灵活调整;

  • 5. 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 6. 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是短;

  • 7. 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 8. 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会不会花出去?

  • 1.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 2. 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

  • 3. 从长期看,通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 4. 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胀;

  • 5. 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 6. 人是有对策的。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怎么控制社会,而是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

博弈论角度:政府只不过是众多玩家之一。

中位数投票人原理:  政治家的理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满足中位数投票人的偏好,制定讨好中间选民的纲领。

阿罗不可能定律:  在特定情况下,要选择真正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意愿的那个选项是不可能的,选择的结果其实是循环的,不同的问法就决定了不同的答案,并不存在什么大多数人意愿。

布莱恩卡普兰的“理性胡闹”理论: 大众的经济学认识有系统性偏差:

市场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

  • 任何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要同时考虑候选方案给自己带来的功能上的好处,以及面子上的好处。

  • 做市场决策时,自己必须为自己做的决策承担全部责任,会选择理性;而做民主决策时,由于无需直接负责,会纵容自己面子上的偏好——“理性胡闹”。

  • 是否要为自己的主张负直接责任,是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

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获益的不是穷人,而是中产阶层。

1. 给重要的资产确权;

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4. 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人民直接参与了国际化大合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弹性需求的经济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