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服务器可以为5G网络5g时代的创业机会下转型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数字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随着5G通信网络建设的不断提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活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下载。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公司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卓越的边缘计算平台和安全访问服务边缘架构,为全球客户提供强大、稳定的ICT能力,快速、智能且安全的用户体验,成就客户连接智慧未来。未来,公司会继续把握行业发展节奏,以CDN业务为支点,围绕产业链,加速布局云安全、边缘计算两大业务底座,跟踪行业发展,拓展新业务,并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  2、工作重点  未来,公司将保持组织活力、保持创新精神,捕捉行业发展机遇,集中资源聚焦于公司五大主营业务线及海外市场开拓,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将继续围绕客户业务和应用场景优化的更深层次需求,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同时,开放平台能力,探索更多场景下的边缘计算产品与服务形态,共同推动应用创新。  逐步打造具有传输、计算、存储和安全能力的综合智能化业务平台,推进能力下沉,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做好技术储备。  继续强化运营能力,建设优质服务体系。打造透明的服务体系,提高客户的自主化能力。  在紧跟互联网市场需求,做好产品及服务的基础上,加大政企市场投入,强化专业化政企销售团队,深耕政企市场,挖掘业务机会。  3、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和大客户自建比重扩大等方面带来的风险。①政策法规因素:因我国涉及到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政策法规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随着新的政策法规不断调整,可能对互联网行业带来一些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公司销售业绩。②市场需求变化因素:作为互联网业务服务平台提供商,公司存在随着客户需求变化而产生的风险。③市场竞争因素:竞争者有依靠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来取得市场份额的可能,公司面临产品毛利率下降的风险。④大客户自建比重扩大因素:大客户倾向采用自建及外包的业务模式,随着客户业务量的增长自建比例可能变大。  针对市场风险,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快速的市场政策分析与监测机制,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营,规避可能造成的风险;  第二、外部信息方面,建立有效的机制捕捉市场动态,同时在与客户的互动中及时把握信息;内部强化各部门的互动,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产品方案以减少由此产生的风险;  第三、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毛利率下降风险,一方面,要加强细分市场研究,加大自主研发,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另一方面,进行科学组织管理,控制成本;  第四、面对大客户自建,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力量,及时把握客户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另一方面,引导客户需求,对于不稳定流量业务及周期性业务建议客户采用外包方式,以帮助客户降低资本投入风险。  (2)技术方面风险  由于公司所属行业具有发展迅速、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特点,因此,如果公司对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不能正确判断、公司的科研开发、技术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会对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如果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将导致以专有技术为主的核心技术流失或泄密,将可能会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防止技术更新风险及项目专有技术流失或泄密,公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在业务响应和需求定制化方面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第二、通过提高核心技术人员的待遇,包括对核心人才进行股权激励措施来提高核心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扩充所需人才;  第三、公司通过技术和法律手段以防止核心技术流失或泄密的风险。  (3)管理方面风险  公司自上市以来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对公司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公司的管理将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公司若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适应资产和业务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将可能面临业务与人力资源的动态匹配、业务范围扩大等带来的管理风险。  针对可能出现的管理风险,公司管理层将继续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严格遵照上市企业规范运作指引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公司的机制创新和管理升级;  第二、提高公司管理层特别是核心团队的管理素质和决策能力,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的职业管理人才加盟;  第三、管理层将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行业专家,协助公司完善管理体系。  (4)新业务、新领域开拓风险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应用创新层出不穷,为了有效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拓新业务、新领域。但新业务、新领域市场接受需要一定周期,如果公司产品不能快速被市场接受,将带来新业务、新领域市场拓展的风险。为了顺利进行新业务、新领域市场开拓,公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现有平台规模、运营经验、技术实力、客户积累等优势下,延展开拓新业务、新领域;  第二、灵活的经营机制,有助于公司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开发出最大程度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并采取灵活的商业模式;  第三、公司将提前做好行业分析和市场调研,产品与市场同步并举,保持与客户的密切沟通,加深客户需求认知,以完善的产品功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加速新业务、新领域的开拓进程。  (5)海外业务风险  海外业务经营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的影响。任何涉及公司海外业务市场所在地的政治不稳、经济波动、自然灾害、政策和法律不利变更、国际诉讼和仲裁等状况都可能影响到公司海外业务的正常开展。  针对可能出现的海外业务风险,公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根据业务发展,持续关注并遵守海外业务拓展地区的法律法规、政治体系和商业环境,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投资政策变动;  第二、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第三、依托公司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海外合作,提升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第四、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财务管控,避免出现公司资产流失或其他财务风险。

}

  1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世界5G大会上表示,5G已进入应用推广的关键阶段,目前已经跨过标准制定研发试验阶段,进入到了落地应用阶段,形成了全球统一标准系统。

  招商首席分析师余俊在进门财经路演时认为,2019年通信转折之年,板块触底回升,运营商资本开支开启5年向上周期,2020年迈向5G新纪元。5G商业模式逐步清晰,5G+云+物联网演绎通信主线行情。

  一、5G正式商用,商业模式逐渐清晰

  2019年通信转折之年,板块触底回升,运营商资本开支开启5年向上周期,2020年迈向5G新纪元。2019年运营商资本开支触底反弹,前三季度行业公司整体收入利润增速、估值、机构配比等参数均有提升。

  今年6月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11月起国内5G正式商用,明年国内5G用户数有望过亿。参考经验,AR/VR、云等5G新应用将快速崛起,5G商业模式逐步清晰。

  2019年前三季度板块业绩

  2019年前三季度通信行业整体营收5178.65亿元,同比增长0.7%;净利润为229.94亿元,同比增长84.3%,较去年同期(-35.6%)提升较多。

  按照整体法,前三季度通信行业毛利率小幅增加,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有所提升,销售费用率略有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

  若剔除(,)和(,),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整体营收2403.46亿,同比增长0.4%,实现净利润145.50亿元,同比下降-10.55%,主要由于光纤光缆、广电等板块业绩出现明显下滑。细分板块表现不一,无线射频、通信设备、统一通信&云通信等板块表现良好。

  2019年板块反转之年

  截至2019年11月11日,本年度通信(申万)行业指数上涨11.83%,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16位。一季度通信指数上涨33.26%,位居所有板块第10位。

  二季度,通信板块在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和进入实体名单事件的影响下,下跌7.79%,位居所有版块第13位。三季度,通信板块下跌5.63%,所有板块第21位。

  进入2019年,5G投资正式开启,运营商资本开支触底反弹,行业估值水平在一季度快速拉升,二季度华为事件导致板块经历一波快速下跌,在中美争端趋缓,华为逐步恢复的情况下,三季度板块在光模块等行业带动下有所恢复,板块整体估值从年初35.16()上升至35.85(),估值相对年初提升2%。仍然处在历史低位水平。

  通信板块机构持仓有所回升

  三季度,通信行业的机构持股比例为1.81%,较二季度增加0.44个百分点;主动型偏股基金持股比例1.33%,较二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在申万一级28个子行业中,通信板块机构持股比例排名第16,主动型偏股基金持股比例排名第14。

  从具体个股看,中兴通讯、(,)、(,)、中国联通、(,)机构持股比例居前。

  MSCI扩容或吸引千亿资金入场,通信行业外资配置权重不断提升。过去两次扩容期间,外资提前布局,被动和主动资金陆续增加A股配置。2019年三季度,外资的A股配置中通信行业所占比重从二季度0.74%提升至1.02%,提升幅度0.27pp。

  从各行业QFII持股比例来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通信行业的QFII持股占比高达2.56%,仅次于大市值银行/金融板块。随着A股纳入MSCI比例再次扩容,A股有望迎来外资净流入的趋势,建议重点关注外资青睐的通信标的。

  通信行业持股结构逐渐改变,MSCI扩容或推动外资和北向资金成未来主要持股方,外资和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

  从通信行业持股结构变化来看,2019年三季度基金和持股比例经历了二季度上涨后出现回落,而QFII和陆港通持股比例分别从2.50%和2.04%提升至2.56%和2.34%,QFII持股比例仅低于基金持股比例0.05pp。

  从各持股资金和机构持股偏好来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在28个子板块中,通信行业处于外资持股偏好第3名,陆港通持股偏好第13名,基金持股偏好第14名,保险持股偏好第26名。

  二、5G进入全面建设期,应用加速落地

  5G周期估值溢价相对较低

  2009年1月7日3G牌照正式发放,通信指数(申万)估值从2007年开始不断提升,在2008年初达到顶峰,随后逐步回落,随着2009年1月7日发放3G牌照,通信走出一波持续行情。

  2013年12月4日4GTDD-LTE牌照发放,随后通信指数估值不断提升,2015年2月27日,4GFDD-LTE牌照发放(联通、),通信指数估值一路上扬,到2015年年中达到顶峰,随后逐步回落。

  2019年6月6日,5G牌照发放,接下来一个月通信行业走势先跌后涨,在稍微调整后稳步回升。

  从通信指数涨幅来看,我们分析3G和4G周期发牌后走势,在3G牌照发放后至最高点涨幅近92%,持续时间约1年左右;在4G牌照发放后至最高点涨幅近214%,持续时间约1年半左右,发牌行情较为确定。在5G牌照发放后先跌后涨,三个月左右最高点涨幅8.65%。

  分别取3G发牌前两个月/前半年为基点,计算至2010年6月30日(3G牌照发放后一年半)通信设备(申万)指数投资收益率:通信设备指数相对沪深300指数的相对收益分别达到108.99%和32.82%。其中,(,)在3G及4G周期涨幅均超过100%,3G周期涨幅相对4G周期更高。

  相比沪深300指数,4G投资周期收益率较高。分别取4G发牌前半年/前一年为基点,计算至2015年5月29日(4G牌照发放后一年半)通信设备(申万)指数投资收益率:4G发牌后整体收益超过3G周期,中兴通讯、中国联通4G周期涨幅远高于3G周期。

  回看历史:正式发牌后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对比3G和4G建设周期,从通信各细分领域估值情况来看:

  板块内通信设备、无线射频、光通信和电信服务类相关厂商估值在3G/4G发牌前1-2年开始逐步提升,到正式发牌商用后的一年半左右估值达到峰值水平,随后估值水平逐步回落。

  从运营商估值情况来看,3G建设第一年PB估值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到13年4G正式发牌商用后,估值开始逐步回升。(样本包含中国联通和(,))

  3G建设初期通信设备和光通信厂商业绩有较大幅度提升,随后进入增长下滑期;无线厂商前期增幅明显,随后进入平稳期;电信服务厂商保持持续增长。

  4G建设周期前期通信设备和无线厂商增长明显,2015年受益于FTTH的建设,光通信厂商进入增长加速期,通信服务厂商在建设后周期发力。

  总体来看:通信设备和无线厂商在建设前期业绩均增长明显,光通信厂商增幅略有不及,电信服务厂商在建设后期能够保持持续增长。

  5G建网节奏:年将是我国5G建设期

  5G正式规模建设将从2019年开启,我们预计,年或为我国5G建设高峰期,5G由于无线和有线技术均在同步演进,运营商也在根据现网情况同步规划,或使得传输侧和无线侧建设高峰在前几年出现重合。

  根据三大运营商的统计口径,截至2018年,我国4G基站总数为470万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基站统计口径均含室内分布系统,我们假设三大运营商总计有20%的比例为室内分布系统的数量。

  根据工信部公布数据,到2018年底,三大运营商共有4G基站372万个,结合两方数据,我们估算到2019年底,4G宏基站约在410万个,至4G建设周期结束,4G宏基站总数约为450万。

  5G虽然使用了更高的频谱,但移动仍以2.6G作为连续覆盖为主,同时采用了MassiveMIMO等新技术,因此单基站的覆盖水平基本相当,保守预计:5G建站密度需要达到4G的1.1倍左右,因此测算得出5G的宏基站总数约495万座,我们取整预计为500万座。

  参考4G的建网节奏,我们预计三大运营商对5G的建网进度如上表所示。

  20年度通信投资主线:三条明线+两条暗线

  2020年作为5G商用元年,5G将全面落地,上游建设持续加速,下游应用成熟度逐步提升。当前时点,我们坚定看好5G在未来2-3年的投资价值,建议沿着“三条明线”和“两条暗线”进行布局。

  明线一:5G基础设备建设进入全面落地的高景气周期2020年5G建设将全面落地,运营商资本开支大概率延续向上,有助于拉动行业中上游的相关产业进入向上周期。持续看好通信设备,上游无线射频器件如滤波器、天线、PCB等产业链,光器件及模块等细分领域。

  明线二:5G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下游应用具有长期成长逻辑5G用户数高速增长,5G商业模式将逐步清晰。5G下游具有长期成长逻辑,预计VR/AR、超高清视频、云游戏将率先落地;长期来看,2B/2G应用占比将持续提升,发挥5G网络核心价值。

  明线三:5G将带来全面IT云化时代5G时代IT云化趋势不可阻挡,云计算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云计算渗透率将持续提升,目前尚未看到明显天花板,云计算产业链(IDC、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云通信等)成长空间巨大。

  暗线一:贸易争端引起的市场情绪已被消化,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将成为长期主题中美贸易争端波澜迭起,未来长期竞争将代替贸易争端。目前国内产业链核心技术薄弱,向上游核心领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看好未来长期中国信息产业升级及进口替代。

  暗线二:混改提速预期增强,关注2020年通信行业混改行情混改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电信行业为国企混改重点领域,民营资本引入有望改善企业运营效率。2020年国企混改提速预期增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企混改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布局重点。

  明线一:5G基础设备建设进入全面落地的高景气周期

  2019年运营商资本开支已重回上升通道,预计2020年基础设备建设将进入全面落地的高景气周期。

  历史上运营商资本开支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点。中国的3G建设从2006年左右开始,在2009年资本开支达到了峰值2799亿元,并在2010年进入3G后建设期的谷底2375亿元,降幅达15.15%。

  4G建设从2013年开始,2015年的4G建设达到投资峰值4386亿元后,资本开支进入下降通道,并在2018年进入4G后建设周期谷底。

  2019年进入5G建设周期,运营商资本开支走出投资谷底,整体资本开支达3020亿元,增幅达5.26%,反转确立,2020年的资本开支将延续增长的趋势。

  中国信通院预计,网络设备支出预计在我国5G在商用后的第四年(2023年)达到最大,预计5G建设周期的十年内,运营商用于网络设备的支出将达到2.64万亿,5G建设规模将超过4G。

  从投资结构来看,移动网(含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和承载网投资将是2020年5G投资重点,随着今年下半年承载网的规划和采购进度跟上无线网节奏,2020年的移动网和承载网建设将同步推进。

  2019年运营商CAPEX主要侧重在无线部分和承载部分,两者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之和超过80%,其中无线部分的建设进度领先于承载部分。随着2019年下半年承载网的规划和采购进度加速,承载网投资有望跟上无线网节奏,并在2020年延续无线及有线网络建设的高景气。

  明线二:5G带动信息需求从消费级向工业级转型

  5G的“诞生”是为垂直行业应用所定制的,5G将成为.0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5G技术升级,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的出现均是为了满足应用场景的差异化性能需求。

  从商用情况来看:韩国5G流量套餐推出之时即力推应用,颠覆了4G推出之时的传统流量套餐模式。

  从商业模式来看:5G用户数快速提升,商业模式即将拨开云雾。

  VR/AR、超高清视频、云游戏率先落地,toB应用将是长期发展目标。

  韩国率先实现5G商用,中国、、瑞士、也陆续推出5G服务,全球5G用户数快速提升。

  5G用户数迅速提升有助于探索5G新型应用需求,并逐步摸清5G商业模式。截至2019年10月10日,我国5G套餐预约用户数接近1100万(移动9.20/电信9.29/联通9.30开启5G套餐预约)。

  借鉴韩国经验,我国运营商将积极开发5G新应用,切实发挥5G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网络特性。

  5G之变:5G流量套餐与内容增值服务、视听增强设备(VR头显)绑定,应用成为5G竞争核心。4G流量套餐刚推出之时,仍以“流量”作为卖点,除了传统的语音+流量的套餐以外,主要以流量包的形式销售。

  但在5G开始商用之时,应用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韩国运营商将流量套餐与内容增值服务、5G应用配套设备绑定,进行多方内容布局与合作,高清视频、VR/AR、云游戏率先落地,5G下游应用具有更长逻辑。

  11月1日,我国5G正式商用,三大运营商正式推出5G商用套餐以及相应特色服务。其中,与韩国商用落地情况类似,VR、超高清视频等5G特色应用也是我国运营商重点关注的领域。

  5G时代的客户需求不再单一聚焦在价格的比拼上,三大运营商5G套餐资费基本保持一致,爆款应用的出现有望成为5G的长期核心竞争关键。

  5G与VR的产业节奏高度匹配。韩国某运营商的实践显示,5G和VR的重合度达到45%。根据LGU+,AR/VR流量占据5G流量20%(4G时期5%)。

  VR对移动网络提出更高的需求,而具有大带宽、低时延特性的5G网络使得VR在移动场景下的应用成为可能。电信运营商即将启动5G规模化建设,两者将相互促进。

  VR产业链可分为内容应用、终端配件、网络平台和内容生产四部分。在网络平台层面,建议关注运营商(VR推动数据流量高速增长)、IDC及云服务厂商(VR内容上云、渲染上云)的产业链机遇。

  应用从消费级向产业级平滑演进,长期来看,行业应用将是撬动产值的核心力量。目前韩国以及中国5G商用落地的应用主要以2C端为主。在延续4G消费级繁荣的同时,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在积极布局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2B/2G垂直领域,但商业模式有待明确。

  2C应用将会在1-3年内保持主导地位,预计在2022年开始,2B应用占比将逐步提升,5G垂直行业应用具有长期价值。

  我们认为在5G初期,2C业务增长能够帮助行业上游尽快收回成本,并进行持续研发投入。随着5G技术以及商业模式逐渐成熟,2B应用将会2022年开始逐步成为主导,届时才是5G真正的高潮。

  5G下游领域众多,当前阶段我们首先看好经济价值较大、技术成熟度较高的4大领域:

  云AR/VR:VR/AR内容处理上云,有效降低设备价格,有望成为5G最有潜力的大流量业务,移动运营商在VR/AR的可参与空间十分可观,约占VR/AR总市场规模的30%。(大流量)

  云通信:以阿里云、亚马逊AWS为首的IaaS服务厂商在国内的发展日趋成熟,为PaaS和SaaS层的云通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刚性需求,解决应用痛点)

  车联网:预计年将进行5G-V2X测试、网络验证和早期商用部署;2025年后有望实现5G-V2X大规模部署。(高ARPU)

  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影响着工业、制造业等大约46%的全球经济,物联网的应用即使提升1%的效率也将产生巨大的收益。到2020年,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20亿美元;到2030年,工业物联网可在全球创造高达140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高附加值)

  明线三:云计算是对传统IT架构的颠覆,带来原有产业链重构

  国内外云巨头资本开支拐点进一步确立,有望带动云产业链重回高增长轨道。2019年Q3,国内外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改善显著,其中,亚马逊Q3同比、环比增速分别为40.1%、31.9%,同比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谷歌Q3同比、环比增速分别为27.5%、9.9%,同比增速实现较大提升;阿里Q3资本开支同比虽然继续下滑,但环比改善非常显著,环比增长39.8%,腾讯资本开支同比环比改善显著,Q3同比、环比分别为11.0%、52.0%。

  暗线一:核心元器件进口替代,自主可控成为长期主题

  2000亿事件将成为常态,长期科技竞争将代替贸易争端,自主可控成为中长期发展方向。中美贸易争端波澜再起,继中兴通讯被美国商务部两次制裁之后,华为及(,)、(,)等8家中国科技领域龙头公司相继被列入实体清单。

  未来中美贸易争端可能边际效用降低,长期科技竞争将代替贸易争端。目前我国产业链核心技术薄弱,科技竞争倒逼上游产业升级,看好未来信息产业升级及进口替代。

  全球ICT产业分工深化,中美在十几年的时间中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互补,美国以高端元器件为主,中国则在生产组装环节占优,贸易依存度高,短期内打破全球分工格局并不现实。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和美国分别呈现出“头重脚轻”和“脚重头轻”两种特点,双方均不均衡,对中国而言,上游高端芯片和元器件的国产化将是中长期发展的趋势,科技争端倒逼中国产业链全面升级。

  2000亿事件将成为常态,长期科技竞争将代替贸易争端,自主可控成为中长期发展方向。中美贸易争端波澜再起,继中兴通讯被美国商务部两次制裁之后,华为及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8家中国科技领域龙头公司相继被列入实体清单。

  未来中美贸易争端可能边际效用降低,长期科技竞争将代替贸易争端。目前我国产业链核心技术薄弱,科技竞争倒逼上游产业升级,看好未来信息产业升级及进口替代。

  全球ICT产业分工深化,中美在十几年的时间中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互补,美国以高端元器件为主,中国则在生产组装环节占优,贸易依存度高,短期内打破全球分工格局并不现实。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和美国分别呈现出“头重脚轻”和“脚重头轻”两种特点,双方均不均衡,对中国而言,上游高端芯片和元器件的国产化将是中长期发展的趋势,科技争端倒逼中国产业链全面升级。

  随着中兴、华为两大通信设备龙头,及海康威视、(,)等8家头部科技公司相继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科技战愈演愈烈,国产替代势在必行。纵观通信行业产业链,尽管中国已在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但上游核心电子元器件的缺失问题不容忽视。

  按照主要元器件国产化可替代难度来看,目前我国已在射频元器件、通信基带芯片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但AD/DA、FPGA等高端芯片仍由美国公司牢牢把控。

  短期来看,看好基站滤波器、基站核心芯片及PCB等领域率先实现国产化替代;长期而言,高端模拟芯片、AD/DA芯片、FPGA等替代周期较长。

  暗线二:混改提速预期增强,关注2020年通信行业混改行情

  2019年混改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2020年有望持续加速。回看我国混改历史,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混改有助于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最终带来业绩的提升。

  从资本角度来看,混改一般会带来“预期注入+业绩兑现”两轮行情。通信行业是我国混改的重要领域,建议关注2020年通信板块混改行情。

  2019年,混改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2016年8月推出第一批混改试点名单(9家),中国联通名列其中;2017确定第二批(10家)、第三批(31家)混改试点名单;2019年5月审批通过第四批混改试点名单(160家),混改由“点”及“面”步伐加快。

  第四批混改企业陆续落地,预计今年四季度混改将会加速推进。2019年10月15日,第四批混改试点企业招商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普洛斯,标志着第四批混改企业加速落地。目前,大多企业正抓紧筹备相关方案。

  复牌混改标的历史股价走势,市场通常给予市场卡位良好、受限于体制架构的混改标的一定的估值溢价。

  电信行业为国企混改重点领域,“双百企业”名单涵盖多所国资电信企业。2020年国企混改提速预期增强,建议关注:

  1)具备资源、渠道等,但受制于公司体制导致企业竞争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国企标的。

  2)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混改的国企,包括激励机制改善或引入民营资本的国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企混改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布局重点。

  三、流量增长推动下高景气细分行业

  通信设备:设备商占据核心产业链位置

  随着移动通信进入5G时代,设备商产品集成度更高,AAU等新产品形态的出现,加剧了产品的集中度;设备商竞争格局越发集中,具有一定的规模壁垒和市场壁垒,新进入者难以形成威胁,价格竞争趋于理性平稳。

  运营商成为国家公益类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者,在“提速降费”的政策要求和保持利润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在加速网络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强2B新业务开发布局的力度。

  华为中兴是真正的云管道一体化ICT巨头,端到端业务综合设备提供商。在全球主要设备商里,爱立信产品线覆盖无线网核心网业务,诺基亚具备无线网核心网和有线网业务。

  华为中兴则可提供大规模天线(MassiveMIMO)技术、5G系列化基站、5G承载、回传/前传、5G核心网和终端等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ICT巨头。迈入5G时代,随着集中化小型化虚拟化等新技术需求的提升,具有完备端到端ICT技术理解和整合能力的厂商,将收获最大红利。

  在今年北京通信展中,包括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和华为、中兴、信科等设备商都分别展出了各自在NSA/SA的共建共享解决方案和相关产品,涉及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的端到端改造。

  其中中兴通讯在10月10日已协助杭州联通开通首个5G共建共享基站,采用1.8G共享载波锚点,实现联通与电信的5G终端同时接入且峰值速率均可达到1.3Gbps以上。

  通信业务持续发展,全球设备商合并成龙头。无线主设备从2G时代到5G时代,数量不断减少,龙头公司规模不断增大。

  2G时代全球有十几家设备商,到3G时代只有6-7家,4G时代剩余5家,到现在5G时代传统设备商则主要剩下爱立信、诺基亚、华为和中兴4家,此外三星借5G产在韩国市场实现突破后,在全球也拥有一定的份额。

  我国设备商在竞争风险中实力趋强。近年全球范围内主要设备商的竞争主要围绕技术标准和市场份额两个维度展开。

  2017年以前,爱立信通信设备的市场份额稳居市场第一,但是随着国内公司在4G时代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力的紧跟,5G时代的突破,华为已后起直追反超爱立信,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2018年华为和中兴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居第一和第四,合计市场份额达40%以上。但受国际贸易形势的负面影响,中国通信设备商的市场竞争仍存在风险。

  5G承载网标准已逐渐明确,国际电信联盟(ITU-T)第15研究组(ITU-TSG15)全会已先后完成了M-OTN的核心标准“25G/50GOTN接口”立项,正式确立基于MTN的SPN(SlicingPacketNetwork)5G承载标准体系,此外OIF已完成50GFlexE(灵活以太网)接口技术的立项,进一步完善SPN技术体系的国际标准。

  根据2019年初制定的及中期调整后的资本开支计划,2019下半年运营商的投资将向承载网倾斜,承载网建设将进入实施阶段。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

  华为、中兴、烽火是主要的三家承载网供应商,目前国内承载网市场三家公司份额约为华为(50%-60%)、中兴(25%-35%)和烽火(约15%),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5G天线由于应用了MassiveMIMO和小型化AAU技术,在提升新能的同时,天线的形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5G网络的建设一方面扩大了M-MIMO天线的需求规模,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天线的价格。

  2018年全球天线出货占比集中,前三大公司华为占比为34.4%、凯瑟琳19.6%、康普13.4%,合占全球67.4%的出货量。由于5G天线将以AAU一体化的形态存在,即原有的天线主体将成为AAU内的一个部件,所以天线厂家将与主设备厂家绑定得更为紧密。

  主设备厂商在设备市场份额将直接决定天线厂商的市场份额,可预测华为的天线份额将维持在30%以上,被爱立信收购的凯瑟琳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目前常见的5G64TR设备天线主要由192个天线振子组成,192个天线振子以交叉极化的方式排布,并映射到64个通道上,每3个天线振子组成一个通道。此外还有128个阵子和64个阵子的方案。

  目前国内的天线阵子主要由(,)、(,)和(,)等公司提供。一个基站需要3副天线,假设5G时单面天线上述三种方案的比例为6:2:2,则可以得出5G时期总共需1500万副天线和23亿个天线阵子。

  根据产业链调研,目前5G天线(不含射频部分)的单价约2500元,天线阵子目前单价在5.0元左右,预计每年根据市场情况有不同幅度的下跌。预计5G时基站天线(不含射频部分)的市场空间约291亿元,天线阵子市场空间约70亿元。

  5G天线将向一体化方向演进,实现滤波器将与天线进行集成,这一方面增加了滤波器的数量,另一方面要求滤波器的形态需进一步小型化和模块化。

  随着AFU天线滤波器一体化产品渐渐成为主流方案,介质滤波器将替代金属滤波器成为主流方案,此外同时拥有天线产能和滤波器产能的公司将更具有优势参与竞争。

  5G常用的天线将采用64个通道,即一面天线上需要有64个滤波器,假设一个基站需要3面天线,则每个5G基站将带来192个滤波器的需求,较4G时期单面天线4个滤波器或者8个滤波器的用量有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基站射频功率放大器在5G时代主要以GaN材料为主,可实现更高的输出功率密度、更宽的带宽和更好的转化效率。市场主要以skyworks、Qorvo与Avago等大厂为主,国内的(,)和(,),也已开始探索GaN在射频领域的,短期难实现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弹性尚不清晰。

  5G基站的覆盖半径要比4G小。同等覆盖范围,5G需要比4G建设更多基站。5G基站的架构由4G时期的BBU+RRU+天线演进为CU+DU+AAU,其中AAU上PCB使用面积大幅增加,层数也增多。

  此外由于5G传输数据大幅增加,对DU+CU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U+CU的PCB将采用更高层数,在基材方面也需要使用高速高频材料。这都导致了单个基站对PCB的用量和成本的提升。

  根据产业链调研,预计单个5G基站的PCB用量约为0.8平方米,较4G时期有大幅增加。随着未来射频元器件一体化的推进和集中化基站池的演进,单个5G基站的平均PCB用量将逐渐减少。目前高频PCB供应商主要是(,)和(,)两家企业,两者均为华为的射频PCB供应商。

  根据产业链调研,5G常见的64TR天线的滤波器、功放用量均为64个,单基站PCB用量0.8平方米。

  滤波器逐渐从金属滤波器过渡到陶瓷滤波器,功放的用量预计保持稳定,而PCB的单基站用量预计逐步降低,因此可以测算得出:5G时期国内基站滤波器市场空间为232亿元、功放市场空间为311亿元、而PCB的市场空间为200亿元。

  电信5G前传和数通400G双轮驱动

  2020年光模块产业在电信市场的25G前传快速上量和数通市场400G逐渐起量的双重驱动下进入高景气。

  5G前传光模块基本聚焦在25G300m和25G10km两种型号,随着2020年5G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基站建设量的提升直接带动光模块的需求激增;

  随着北美数据中心巨头资本开支的复苏和100G去库存的告一段落,2020年400G的需求将大概率得到释放,叠加爬坡期价格将稳定在高位,400G光模块将为明年的光模块市场注入新的有力增量。

  LightCounting预测全球光模块市场将重回两位百分数的增长。5G规模建设带来的无线前传模块市场需求。数通市场方面的2x200GbE,4x100GbE以及400GbE等在明年也会上量,预期明年价格下降幅度将低于今年的降幅,收窄至20%以内。

  5G时代的RRU将于天线合适演进为AAU,BBU拆分为DU和CU两部分,5GNR将演进为CU、DU和AAU三级结构,因此5G时代的承载网存在着前传、中传和回传三种传输场景:

  前传(Fronthaul):AAU和DU之间。5G前传光模块主要以25G为主,方案主要受载频容量需求、网络成本和运维管理需求等决定。不同前传方案所需的光模块类型和数量不同,我们预测全球前传光模块整体市场规模超过250亿元。

  中传(Middlehaul):DU和CU之间,主要以10/25/50G接口为主。根据市场调研,运营商在建网初期倾向于DU与CU,即不存在中传。未来运营商为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会推动CU的集中云化,将增加中传规模。

  回传(Backhaul):CU与核心网之间,包括城域网和骨干网等场景,光模块主要以N*100/200/400G的相干模块为主。根据模型计算,我们预测回传光模块市场规模约在300亿元左右。

  在常见的100MHz频宽64T64R网络配置下,若承载前传维持4G时使用的CPRI接口,速率需求将达到100Gbps量级。为降低前传带宽,5G前传将对设备逻辑结构进行调整,引入eCPRI接口。

  主要是将在DU/CU上处理的数据上移一层,即High-PHY以上的数据交由DU/CU处理,Low-PHY及以下的数据交给AAU去处理,有效减少AAU与DU/CU间的数据量。

  如果前传接口变更为eCPRI的话,100MHz频宽64T64R的5G网络前传仅需要25Gbps的光口速率。

  因此,我们预计25G光模块将成为5G前传的主流选择。此外考虑到中国移动的5G频宽为100MHz,同时还需反向承载4G业务;以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的情况,对于热点流量地区的峰值基站,每个AAU需配置两对25G收发接口。

  目前AAU与DU之间的前传连接存在4种主要的前传模式,其中光驱前传还可以再分为单纤双向和双纤双向两种实际情况。

  1)光模块:25G光模块的需求旺盛,竞争者众多

  25G光模块可通过使用25G和10G两种波特率的激光器芯片来实现。目前市场比较多的是采用10G光芯片超频的方案,可充分利用成熟的供应链,可有效降低光模块成本。

  25G波特率光芯片目前市场供应渠道有限,成本较高国内主流的25G光模块厂商包括有(,)、(,)、海信、(,)、(,)等企业,也有其他相对小型的光模块生产企业。

  此外部分传统光纤光缆企业和非传统光通信相关领域的企业也将进入25G光模块行业参与竞争,可预计未来光模块行业的价格竞争将非常激烈。

  目前25G光模块市场上华工科技、中际旭创和海信三家的份额相对较大。根据市场调研和模型测算,我们预计整个5G建设周期,全球25G光模块需求量约为1亿个,并在3-4年内达到每年2000万个需求的水平。

  2)5G承载网前中回传的产品化能力和市场需求

  5G前传:25Gb/s光模块方面,目前波长可调谐光模块已发布,BiDi光模块实现量产,其他类型的光模块也均已成熟。前传100Gb/sBiDi光模块的应用规模较小,200Gb/sBiDi光模块和100Gb/s4WDM光模块已经成熟。

  5G中回传:50Gb/sPAM4BiDi40km光模块、400Gb/s直调和相干光模块均处于在研阶段,其他类型基本成熟。

  根据产业链调研和模型测算,我们预计整个5G建设周期对前传光模块的需求超过250亿元,2020的5G前传光模块需求超过1000万只,金额约为30亿元。随着运营商5G承载网建设的全面启动,2020年对5G中回传光模块需求将集中在50G/100G/200G速率。

  3)云计算资本开支反弹,以太网光模块有望放量

  北美五大云巨头资本开支拐点进一步确立,2019年第一季度北美地区的facebook、亚马逊、谷歌、苹果和微软等五大云巨头资本开支同比下降17.9%,进入到2019年Q2,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有所回暖,同比轻微下滑0.3%,环比增长16.0%,2019年Q3,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改善显著,同比增长13.4%,环比增长9.0%。

  我们预计海外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未来有望持续改善。伴随着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的回暖和数据中心的进一步升级,400G光模块有望在明年打开新的需求空间,提前布局400G产品线的光模块厂商将核心受益。

  以太网光模块将走出周期底部,根据Lightcounting最新报告,受到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下降影响,以太网光模块2019年市场规模约27亿美元,同比下降18%;预计年市场规模将有快速反弹,在2024年有望达到70亿美元市场规模。

  OSFP和QSFP-DD将成为400G光模块的主流封装形式。400G光模块主要有8、COBO、OSFP以及QSFP-DD四种封装形式。8最早推出,内置16颗激光器,成本较高,体积较大,而且能耗较大,发热严重,是为了初期满足400G需求推出。

  而OSFP和QSFP-DD封装体积较小,可以部署的密度较大,而且功耗小,支持热插拔,显著优于8,而且QSFP-DD支持向下兼容。COBO形式的光模块焊接在电路板上,不支持热插拔,出现问题时检修难度较大。因此400G时代的主流光封装的光模块模块将是OSFP以及QSFP-DD。

  市场份额不断向中国市场集中,2013年,Finisar、Lumentum、Broadcom、Sumitomo四大巨头合计占有约70%的市场份额,截至2018年,国外厂商份额下降,四者合计约占有42%的市场份额。鸿腾精密、光迅科技、苏州旭创等国产光模块企业自2016年份额开始显著提升。

  2018年,光迅科技市占率约10%,鸿腾精密市占率约8.4%,中际旭创市占率约12.4%,三者合计占比约30.8%。

  国内厂商已具备400G光模块生产能力,从2019深圳光博会以及公司官网数据来看,中际旭创具有最全的400G产品线,其次是(,),具有规模出货能力,(,)也在今年推出了新品。

  中际旭创拥有最成熟的技术和最高的产品良率,其它国内厂家推出演示样品,但是尚未达到大批量出货的能力。

  云计算:IDC为5G最受益方向

  随着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商用,IDC市场有望迎来保持持续高增长。从全球来看,2018年全球IDC市场规模(包括托管业务、CDN业务及公共云IaaS/PaaS业务)达6253.1亿元,同比增长23.6%,公有云的发展是拉动IDC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北美IDC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基础电信运营商全面退出IDC市场,云服务商需求向主要区域市场集中。

  从国内来看,2018年国内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轻微放缓2.6个百分点,行业的需求是推动我国IDC发展的主要驱动力,5G及下游应用的发展,有望驱动IDC市场稳定快速发展。

  1)云计算:IDC结构性过剩,“双主线”布局IDC企业

  市场上优质的IDC企业主要分为自建型和定制型两种,自建型IDC卡位核心地段,盈利能力强劲,定制型IDC主要帮互联网企业代建IDC,有望分享互联网企业高成长红利。

  除了云计算客户,主要金融客户、政企客户、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及周边,云计算造成客户结构转变,使得我国IDC市场呈结构性过剩状态。

  随着大批企业上云,二、三线城市IDC企业客户流失率提升,云计算企业出于成本(地多且便宜、电便宜、能耗指标丰富等)和安全等的考虑,在二三线城市倾向于自建数据中心(找定制型IDC企业代建),传统IDC企业逐渐倒闭或转型为定制化代建IDC企业。

  一线城市具备客户多、网络好、人才多等优势,但从供给端来看,政策严、供给少,IDC稀缺性价值加剧,企业议价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卡位一线城市及周边的自建型IDC企业盈利能力强劲。

  2)云计算:全球数据流量爆发驱动网络设备持续升级

  全球数据规模爆发对数据的传输、交换、处理、存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驱动网络设备不断升级,叠加我国产业政策层面对“互联网+”的支持等,给我国网络设备行业带来了新发展机遇。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网络设备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全球水平,到2020年,我国企业级交换机市场规模有望达31.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4.5%,高于全球13.9%。

  企业级网络设备行业集中度较高,呈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思科、华为、新华三等少数几家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网络安全内涵逐渐延伸,信息产业自主可控,网络设备需先行,国内高端企事业客户均有不同程度使用国内企业产品的意愿,实现核心软硬件的完全自主可控在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网络设备国产替代加速发展,利好国内网络设备厂商。

  从全球及国内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与服务器出货量增速对比来看,二者呈强关联性,且资本开支增速比服务器出货量增速提前1-2个季度见底。

  从长远来看,云计算仍具备较高成长性,且未看到明显天花板,云计算的高增长拉动对服务器的需求,未来服务器行业增长空间较大。

  服务器厂商核心竞争力:交付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不同于传统通用型标准化服务器采购的即采即用模式,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中面临新挑战:服务器交付速度。

  同时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服务器企业软件开发能力提出新要求,具备快速交付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的企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从全球视角来看,2018年全球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约百亿美元,据Frost&Sullivan和GlobalMarketInsights预测,未来增速都在10%左右,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全球视频会议龙头厂商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而全球云视频会议领导者Zoom保持快速发展。

  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据Frost&Sullivan预测,2017年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为110.4亿元,同比增长58%,预计E年复合增长率为30%,增速高于全球。

  据IDC统计,当前国内以云视频会议为代表的软件会议市场规模仅1.7亿美元,但增速可观,未来5年CAGR为25%,远超硬件视频会议。预计2023年国内软件会议市场规模达到5.4亿美元,是当前的3倍。按此趋势,2025年国内软件会议市场规模将超过硬件视频会议。

  3)物联网:物联网模组是我们最看好的率先爆发方向

  物联网产业链四大环节的发展将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感知和网络率先启动,平台和应用开始建设。

  第一阶段:“网”“端”先行。满足识别和信息读取的需求,通过网络传输(物联网模组、终端)

  第二阶段:应用崛起。满足系统管理和信息数据分析需求,落地到各行业应用

  第三阶段: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向物联网增值服务演进,实现物联网的核心价值。

  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开启,无线模组先行,模组厂商有望率先受益。无线模组是物联网接入网络和定位的关键设备,每增加一个物联网连接数,将增加1-2个无线模组。

  根据ABIResearch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为2.35亿片,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15亿片,CAGR达到45%。

  近两年我国模组企业出货量已超过国外模组厂商,出货营收占比也处于领先位置,随着我国高端通信模块的加速发展,未来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在中国,目前蜂窝通信模块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智能水表、移动支付和智慧安防领域。3G逐渐向LTE转变,预计未来3年NB-IOT及LTE模块仍将保持较高增长,LTECat.9/12有望在2021年后放量。

  北美市场:车载、车队管理、公共安全、移动支付;

  欧洲市场:车载应用、智能电表领域。中国蜂窝物联网模组厂商已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从出货量看,2018年(,)出货量所占市场份额为25%,位列全球第一。

  投资建议:沿着“三条明线”和“两条暗线”,寻找5G云计算真成长标的。

  重点推荐:光环新网、中国联通、(,)、中际旭创、(,)、(,)、亿联网络、中兴通讯、烽火通信、(,)。

  建议关注:(,)、(,)、(,)、(,)、新易盛、华工科技、(,)、(,)。

  文章主要内容为招商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余俊在进门财经路演核心观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进门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g时代的创业机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