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边际替代率等于小于 或大于价格之比的题目,应该怎么看有没有获得最大效用,还有怎么看减少还是增加消?

贝叶《管理经济学:第8版》笔记第4章 个体行为理论4.1 导言人的决策思维过程非常复杂,大脑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正是由于个体行为的复杂性,谁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谁就获得了在商业世界中获胜的有效技能。行为模型必须是对个体的真实决策过程的抽象,所以需要从聚焦与基本属性的简单模型入手,而非一开始就讨论具体行为特征。4.2 消费者行为一般来说,消费者通常指为了消费目的而购买公司产品/服务的个体。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你不仅仅要关注谁消费了公司产品,还要关注谁购买了这些产品。消费者机会指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偏好决定了他会购买并消费其中的哪些产品和服务。在此假定市场上只有两种商品。用X表示一种商品,用Y表示另一种商品。假设消费者能够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按偏好程度从最高到最低排序。我们用“\succ"表示顺序,若消费者读组合A的偏好大于组合B,就记为A\succ B。若消费者对组合A和组合B的满意程度相同,即他认为组合A和组合B是无差别的,用简化符号A\sim B表示。假设偏好顺序满足四个基本特性:完备性、越多越好、边际替代率递减即可传递性。完备性
对于任意两种商品组合,比如A和B,消费者偏好可能是A\succ B,B\succ A,或者A\sim B。只有假设偏好是完备的,才能判定消费者能够对所有的商品组合进行偏好排序。越多越好
在一个商品组合A中,如果一种商品的数量和组合B中的至少一样多,而另一些商品比组合B中的更多,那么消费者将更偏好组合A而不是组合B。越多越好的前提是消费者首先认可商品为”优质品“而非”劣等品“。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揭示了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商品X和商品Y的不同组合;对于无差异曲线上的两种商品的任何组合,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与消费者的偏好有关,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无差异曲线的形状通常是不同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消费者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当从组合A移向组合B时,消费者多获得了1单位的商品X,但放弃了2单位的商品Y,所以从点A移到点B时,商品X和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是2。从点B移动点C,消费者多获得了1单位的商品X,但只愿意放弃1单位商品Y。其原因是无差异曲线有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特性。边际替代率递减
随着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商品X,他愿意为多获得1单位商品X而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呈递减趋势。这个假设将导致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可传递性
假设任意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A\succ B, B\succ C,那么对于A和C来说,应该有A\succ C;如果A\sim B且B\sim C,那么A\sim C。消费者的可传递假设与越多越好假设表明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这暗示消费者不可能陷入”作不出选择“的境况。这三条无差异曲线都凸向原点并且互不相交。无差异曲线距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消费者满足程度越高。4.3 约束4.3.1
预算约束预算约束表现为消费者只能选择自己买得起的商品组合。假如令M表示消费者收入,P_x和P_y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预算集可以表示如下:P_xX+P_yY\leqslant M \\预算集(budget set)描述了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所有组合,即消费者用于购买商品X和商品Y的支出之和不能超出该消费者的收入。如果消费者将其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商品X和商品Y,则上述公式转化为等式(所表示的关系称为预算线):P_xX+P_yY= M \\预算线(budget line)指消费者花完全部收入可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所有组合。在预算线两边同时乘以1/P_y,预算线等式变形得到另一种形式:斜率-截距形式,如下所示:\frac{P_x}{P_y}X+Y=\frac{M}{P_y} \\对Y求解,得Y=\frac{M}{P_y}-\frac{P_x}{P_y}X \\注意,Y是X的线性函数,其中纵轴上的截距为M/P_y,斜率为-P_x/P_y。预算线斜率-P_x/P_y表示商品X与商品Y的市场替代率(market rate of substitution)。4.3.2
收入的变化消费者的集会集取决于商品的市场价格和消费者收入。当两者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可选择的商品组合也将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假设价格保持不变,我们来分析收入变化对机会集的影响。假设消费者初始收入为M^0。若价格不变,当收入从M^0增加到M^1时,收入增加并不影响预算线斜率。但是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预算线在纵轴的截距和在横轴的截距都将增加,这是因为收入增加使消费者能买得起更多商品。4.3.3
价格的变化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固定为M,但商品X的价格下降到P_x^1且$P_x^1 同理,如果商品X的价格上升,将导致预算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4 消费者均衡对于消费者来说,作出购买决策的目的是选择能使效用(满足程度)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如果不存在稀缺性,越多越好意味着消费者希望购买的商品组合无穷多。由于稀缺性,消费者只能选择预算集以内的商品组合,即有能力支付的商品组合。均衡选择指消费者一旦选择此组合就不再转向有能力支付的其他组合。消费者均衡(consumer equilibrium)的重要特性是,当消费者选择均衡消费组合时,此点处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是边际替代率,而预算线斜率为-P_x/P_y,在消费者均衡处两者相等,即MRS=\frac{P_x}{P_y} \\4.5 比较静态分析4.5.1
价格变化与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最初位于均衡点A,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到P_x^1时,他的机会集扩大了。在新机会集下,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消费者均衡向新的均衡点B移动。新均衡点在新预算线上的位置取决于消费者偏好。替代品和互补品的概念在此将起作用。由于商品X和商品Y是替代品,商品X的价格下降将导致消费者均衡从点A移向点B,消费者在点B比在点A消费跟多的商品X和更少的商品Y。由于商品X和商品Y是互补品,商品X的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均衡从点A移向点B,消费者在点B将比在点A消费更多的商品Y。对于管理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变化影响了市场替代率——消费者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替代的比率,进而改变了消费者行为。由于公司改变定价策略,或者竞争对手及其他行业的公司改变价格,导致某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价格变化将改变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购买动机,进而改变其均衡消费组合。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组合的影响,也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收入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均衡商品组合。4.5.2
收入变化与消费者行为收入变化会扩大或缩小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使消费者找到一个新的最优均衡组合。消费者最初的均衡位于点A。如果消费者收入增加到M^1,其预算线向外移动,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于是消费者会发现选择点B的效用会更大,注意通过点B的无差异曲线与新的预算线相切。新均衡点的位置取决于消费者偏好。由于消费者收入增加,商品X和商品Y的需求量都增加了,因此商品X和商品Y都是正常品。收入增加使消费者从点A移向点B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点B消费的商品Y比点A多,所以商品Y是正常品。但是消费者在点B消费的商品X比在点A少,因此商品X被视为劣等品。4.5.3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价格变化会产生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和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两种效应共同决定了价格变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假设消费者最初位于均衡点A,点F和G相连形成预算线。假商品X价格上升,预算线沿着顺时针方向选装,形成了新的预算线——点F与点H相连的直线。关于这个变化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价格上升导致预算集变小,因而减少消费者福利,因为价格上升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减少了,所有商品组合只能满足更低的无差异曲线。第二,商品X的价格上升使得预算线斜率更陡峭,这说明两种商品之间的市场替代率变大。两种因素导致导致消费者从初始的均衡点A移向一个新的均衡点C。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离,有助于理解各种效应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假设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有足够的收入,连线点J和点H的预算线。新预算线和原预算线FH斜率相同,但收入水平比FH高。根据新预算线,消费者将在点B达到均衡,此时商品X的需求量小于初始均衡(点A)时的需求量。从点A到点B的移动为替代效应,它描述了消费对不同市场替代率做出的反应。替代效应为X^0-X^m。注意从点A到点B消费者仍然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以这个移动(商品X需求量的减少)只是反映了更高的市场替代率,而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减少。价格上升时,消费者面对的实际上并不是预算线JI,而是预算线FH。预算线的移动只是反映了收入的减少,预算线JI和FH的斜率相同。因此,从点B到点C的移动称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X^m-X^1,它揭示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的事实。商品X是正常品,因此收入减少将降低商品X的需求量。价格上升带来的总效应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部分。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移动,它反映相对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效应导致预算的平移,它反映实际收入下降对消费的影响,如点B向点C的移动。市场上观察到的价格上升的总效应是从点A到点C的移动,市场上包括商品X相对价格上升(从点A到点B的移动)的结果,以及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从点B到点C的移动)的结果。4.6
无差异曲线的应用4.6.1
消费者的选择买一赠一一个消费者最初面对的是连接点A和点B的预算线,消费者在点C处达到均衡。在买一赠一的促销方式下,消费者预算线从AB变为ADEF。原因在于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大于一个,她将得不到优惠,所以消费者在一个商品左边的那部分预算线保持原形状,即AD。如果她购买了一个商品,就可以再得到一个免费的商品,即只要购买一个商品,预算线就变为DEF。需要注意的是,商品从一个增加到两个时价格为零,所以在图形上,商品预算线在第一个单位和第二个点位之间的部分应该是水平的(因为预算线斜率为-P_x/P_y,而第二个商品的P_x为零)。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超过两个时,她又要按照正常价格支付。组合E也成为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商品组合,而组合E比组合C更受消费者喜欢(点E位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现金礼物、实物礼物即礼券消费者处于消费均衡状态,商品组合A。一个价值10美元的礼物商品X。收到这个礼物后,机会集扩大到点B。根据这个新机会集,无差异曲线移动到通过点B的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如果得到10美元现金,预算线相对于原预算线会向外平移,新的预算线将通过点B。当得到额外的10美元收入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变化,所以其预算线的斜率不变。面对新的预算线,在点C得到最大化满足(满足程度超过点B),这意味着得到现金的福利相对于得到礼物的(点B)的福利更大。由此看来,现金礼物比同等价值的事物礼物更受欢迎,除非这个实物礼物正是消费者自己特别想买的。商店为了减少礼物推货量,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出售礼券。该礼券可以在X商店(该商店销售商品X)使用,但不能在Y商店(该店销售商品Y)使用。直的黑线是消费者得到礼券之前的预算线,弯折的灰线是消费者得到礼券之后的预算线,礼券使消费者多得到价值10美元的商品X而不需要花费自己一分钱。礼券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商品X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首先假设消费者的初始均衡在点A处。如果消费者得到一张只能在X商店消费的价值10美元的礼券。假如商品X和商品Y都是正常品,收入增加后,消费者愿意增加其需求量。当两种商品都为正常品时,消费者均衡将从点A移到点C。所以消费者对礼券的反应和对同等价值现金礼物的反应相同。4.6.2
员工的选择与管理者的选择收入——休闲选择收入和休闲在大部分员工眼里就是两种产品,两者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以递减的比率相互替代。员工和管理者的机会集如图直线所示。员工尝试得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知道在点E处,消费者得到了与机会集相切的无差异曲线。管理者的决策管理者的满足程度可以从公司的潜在销售量和公司利润中获得。高利润和高销售可以扩大公司规模,而大型公司可以提供更多复利。假设管理者的偏好是将公司的利润和销售量视为商品。标有”公司利润“的曲线(表示该公司的利润)描述了公司利润和销售量的关系。该曲线始于原点,依次通过点C、点A和点B,它是销售量的函数,但同时也能反映公司利润。当公司销售量为零,利润也为零。随着公司的销售量提高,利润随之增加。企业利润在Q_m处达到最大,然后开始下降,到Q_0处再次为零。管理者一直在努力实现越来越高的无差异曲线,直到最终在点A达到均衡。此时销量为Q_u大于利润最大值时的销售量Q_m。也就是说,当管理者把利润和销售量视为商品时,均衡销售量大于利润最大化时的销售量。如果管理者的偏好仅取决于销售量,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由此会导致以下情况:管理者不关心利润,所以其无差异曲线是垂直的直线且满足程度随着直线向右移动而不断提升。点B是该管理者的均衡点,此时销售量为Q_0,但利润为零。最后假设管理者只关心公司的利润,此时该管理者的无差异曲线为水平直线。管理者在点C获得满足最大化,这条无差异曲线是在给定机会集下可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与前面两种情形相比,此时利润更高但销售量减少。4.7
无差异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关系无差异曲线,实际上就是需求函数的基础。4.7.1
个体需求消费者起初在点A达到均衡,此时的收入固定为M,价格为P_x^0和P_y。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到P_x^1时,机会集扩大,消费者在点B达到新的均衡。务必注意:是消费者从均衡点A移到点B的原因是商品X价格的变化,而消费者收入和商品Y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商品X的价格与商品X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商品X的个体需求曲线。4.7.2
市场需求管理者感兴趣的通常是所有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总需求。这些信息汇总在市场需求曲线上。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体需求曲线的水平叠加,描述在任一价格下,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可能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总数量。D_A和D_B分别代表消费者A先生和B先生的个体需求曲线。如果把所有价格及对应的需求全部计算出来,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D_M。附录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数学方法假设消费者的偏好如效用函数U(X,Y)所示。设A=(X^A,Y^A)代表一个商品组合——包含X^A单位商品X和Y^A单位商品Y,B=(X^B,Y^B)代表另一个商品组合——包含X^B单位商品X和Y^B单位商品Y。若消费者更偏好组合A而非组合B,即该消费者从组合A获得的效用大于从组合B获得的效用。若U(A)>U(B),消费者就认为组合B优于组合A。如果U(A)=U(B),消费者对这两种组合的满意度一样,这两种足额和对他来说无差异。效用最大化给定价格为P_x和P_y,消费者收入为M,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状况下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个问题通过拉格朗日函数来解决:\mathcal{L}\equiv U(X,Y)+\lambda(M-P_xX-P_yY) \\式中,\lambda是拉格朗日函数的乘子,该问题的一阶条件是:\begin{align} \frac{\partial \mathcal{L}}{\partial X}&=\frac{\partial U}{\partial X}-\lambda P_x=0 \tag{4A-1}\\ \frac{\partial \mathcal{L}}{\partial Y}&=\frac{\partial U}{\partial Y}-\lambda P_y=0 \tag{4A-2}\\ \frac{\partial \mathcal{L}}{\partial \lambda}&=M-P_xX-P_yY=0 \\ \end{align} 式(4A-1)和式(4A-2)表明:\frac{\partial U/\partial X}{\partial U/\partial Y}=\frac{P_x}{P_y} \tag{4A-3} 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就是边际效用比率等于价格比率。边际替代率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动,消费者的效用固定不变:U(X,Y)=常数 \\对该关系式求全微分:\frac{\partial U}{\partial X}\mathbf{d}X+\frac{\partial U}{\partial Y}\mathbf{d}Y=0 \\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求解\mathbf{d}Y/\mathbf{d}X,可得\frac{\mathbf{d}Y}{\mathbf{d}X}\bigg|_{效用固定不变}=-\frac{\partial U/\partial X}{\partial U/ \partial Y} \\因此,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frac{\partial U/\partial X}{\partial U/ \partial Y} \\无差异曲线的绝对值就是边际替代率(MRS),因此MRS=\frac{\partial U/\partial X}{\partial U/ \partial Y} \tag{4A-4} MRS=P_X/P_Y法则将式(4A-4)代入式(4A-3),要使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必须令MRS=\frac{P_x}{P_y} \\}
这正是你需要的【赞同支持,拒绝白嫖】--川内211高校提供名词解释简答题微观论述题一、名词解释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实证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他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需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作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点在于,经济学家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得出对还是错的结论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图中,需求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需求量的总称,是一种关系,指整条需求曲线需求的变动: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则被称为均衡数量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蛛网模型: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生猪等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模型因所描述的价格运动图示形同蛛网而得名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无差异曲线: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价格效用: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为能够获得更多效用而增加其购买量的现象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正常商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等成本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厂商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机会成本:在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在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企业:是为一定目的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独立的经营单位,他可以是同一资本支配的各种经济活动单位的集合组织成本:是指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成本,并不包括企业的原有的生产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一种不收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具体而言行业中的每家厂商都失去了个性,其所占市场份额微不足道,因而其行动不会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的市场结构进入壁垒:指行业内阻碍外部企业进入的某种障碍,一般包括规模经济、专利、对资源的控制,特许权等,这些障碍的存在会导致行业内垄断的形成价格歧视:又叫差别定价,指厂商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且这种价格的不同并非为成本不同而造成的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平均成本定价:指政府要求垄断厂商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处,并要求厂商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其商品的情况想象需求曲线:指某厂商降价时,设想其他厂商都不会采取降价措施,所得到的较为平坦、需求弹性较大的需求曲线,这种需求曲线仅存在于厂商的设想之中,因而叫做想象中的需求曲线寡占市场:指少数几家大规模的厂商占据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出的市场,各厂商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同质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并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双寡头模型:他描述只有两个寡占厂商的市场行为,且这两个厂商在作出决策时都假定另一个厂商的行为是不变的,在此假定下,若Q=a-(a/b)Q,可以得到结论:两家厂商的均衡产量都等于a/3,两家厂商的产量之和等于2a/3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数学的一个分支,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这种竞争的结果不仅依赖于一个人自己的抉择和机会,而且依赖于其他参与者的抉择,由于竞争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行为,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参与者的可能抉择,已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如何合理的进行这些相互依赖的战略策划就是博弈论的主体上策均衡:当对局者选择的都是上策的时候,这种均衡叫做上策均衡纳什均衡:指在对手选择既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对局者的选择都是最佳选择序列博弈:对局者选择策略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行动,这样的博弈被称为序列博弈,它是一种动态博弈形式先行者优势:在序列博弈中,先做出策略选择并采取相应行动的博弈方可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获取较多的利益,我们把它称作先行者优势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他们是构成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引致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而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边际物质产品: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新增加的产量边际收益产品: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和要素的边际产品的乘积边际要素成本:他表示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边际要素收益:增加以单位的生产要素使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增量预期效用:指的是取决于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下可享受的收入或消费的效用道德风险:指的是投保后的人们做出的种种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上升或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增加的行为风险溢价:即按照该资产风险大小而定的风险调整值,他表示为了让人们承担风险而必须予以的补偿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的考察单个产品市场和单个要素市场的均衡而不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每一个产品和每一种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及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的经济理论,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帕累托最优: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即无论做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是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的人不受损的状态吉尼系数:用于衡量经济平等的指标,指绝对平等线和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由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二、简答题1.运用供求理论分析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限制石油产量?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曾连续多次采取限制石油生产的措施。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资源,其需求缺乏弹性,所以,当OPEC组织决定降低产量时,石油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需求量下降的幅度。这从短期来看会增加该组织成员国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若该组织不限制石油的生产,则各成员国将因价格下跌而减少其收益。2.运用供求理论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或“丰收悖论”?答:谷贱伤农的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不太好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来加以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丰收使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减少。3.简述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关系?答:先说一下各自的定义。区别:a.在概念上,具体数量和一种关系的不同。b.在图像上,线上一点与一条需求曲线的不同。c.变动的原因不同,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的不同。d.变动的几何表现不同,点沿着线运动与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的不同。联系:不同价格下需求量的总体即需求。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是什么?答:a.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偏好越大,则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b.商品的可替代程度。程度越大,则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c.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d.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e.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则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f.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时间越短,则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1.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它们有什么经济学含义?答:a.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b.特点及含义: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这表明,要增加商品x的消费就必须减少消费Y;反之亦然。两种商品之间的这种替代,此消彼长。2)在坐标平面上存在一组无差异曲线群,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斜率等于边际替代率。这说明,在同样的效用水平下,要替代一单位的商品Y所需要的商品X不断增加,这是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反应。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答: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就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货币收入约束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条件。这一均衡条件用公式MUX/MUY=PX/PY,即消费者所购买的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这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之比。公式隐含着:消费者实现均衡时,所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相等。公式的左边是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右边则是市场的客观评价,消费者均衡正是消费者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在图形上表示消费者均衡则意味着: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3.什么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两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答:总效用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满足感,记为TU=f(Q);而边际效用是指当商品的消费量增加一点时总效用的增加量,记为MU=TU/Q。如果消费量的增量非常小,趋近零,则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即:MU=dU/dQ。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1)只要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必定上升;2)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3)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曲线开始下滑;4)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一阶导数,反过来,总效用的数值就等于边际效用的积分。1.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间的关系?答:首先,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达到最高点的先后顺序是边际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总产量曲线。其次,由于总产量等于所有边际产量之和,所以边际产量曲线上升阶段,总产量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上升;当边际产量曲线下降时,总产量曲线以越来越慢的速度上升;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在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曲线不断下降。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再次之前,边际拉着平均上升,在此之后,边际拉着平均下降。2.等产量曲线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的经济含义?答:a.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其中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值,并且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这个特征表明,在投入组合可以任意改变的情况下,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在这些等产量曲线中,离远点越远,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越多,从而他们能生产的产量也越大。b.任意两条不相交。这个特征表明,在生产技术特定的条件下,一个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点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只能是一个数值,因而过这一点的等产量曲线也只能有一条。c.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个特征表明,理性的生产者应把两种投入的组合置于合理的投入区域之中。d.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表明边际技术替代率存在递减规律。3.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答:a.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b.因为:如果MR>MC,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赚到,这时企业扩大生产是有利的;如果MR<MC,则边际利润为负值,总利润将要减少,这时企业扩大生产是不利的;只有MR=MC,边际利润等于零,总利润达到最大。4.什么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理解这一规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a.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b.理解这一规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边际生产力递减是以技术不变为前提的,如果生产技术在要素投入变化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律也就发生变化。2)它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的。3)它是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4)它假定所有的可变要素是同质的,即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没有差异。1.试述信息技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影响?答: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1)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大节约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2)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3)网络扩大了企业的交易范围和交易对象,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交易者机会主义牟利倾向。2.试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成本的影响?答:信息技术上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1) 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的不断延伸。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性;(2)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拓展了企业管理的幅度,在企业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减少了企业内部组织的层次,使现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3.什么是交易费用?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交易费用可以包括哪些内容?答:(1)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为了完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2)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分为: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4.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因素”;另一类是“交易因素”。从人的方面看,人类的行为又又来呢哥哥特点:一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二是认得行为常常会导致机会主义。这两个特点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产生。从交易过程来看,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这三种情况都与交易费用的大小有关。5.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主要来自于那些方面?答: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主要来自如下两个方面:(1)内部信息质量。信息的质量是指在企业管理组织中,自上而下反映情况与自上而下传递决策的信息传递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可避免地随着各级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增加而受损。(2)内部信息的传递速度。包括自上而下反映情况与自上而下传递决策的速度。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与管理层次、各级管理机构管辖的对象负相关。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和条件?答:(1)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2)该种市场应具有以下4个条件①市场有无数的买者和买者,而每个买者和卖者所占市场份额都很小,都是价格的接受者;②厂商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厂商无法以自己的产品特点来形成垄断;③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入和退出这个市场;④厂商和消费者都拥有充分的信息,不存在供求以外的因素对价格决定和市场竞争的影响。2.试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答:厂商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将总成本与总收益结合起来可分析怎么样使厂商利润最大。厂商利润π=TR-TC=TR(Q)-TC(Q) 要使π最大,则应使dπ/dQ=0,即dTR/dTC/dQ,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3.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答;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厂商即使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短期内内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的声场要素,只能根据既定的市场价格和成本决定一个使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的产量,而厂商必定选择MC=MR的点进行生产;并且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AR=MR=MC时,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此时又有三种情况(1)p>AC厂商能够获得超额利润(2)P=AC厂商盈亏平衡(3)P<AC厂商亏损,当P=AVC时,厂商不再进行生产,此点位停止营业点。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均衡曲线如何?为什么?答;短期内只要P>AVC,厂商就可以继续生产。厂商为使利润做小或亏损最小,总是根据既定市场价格,使其提供产量的MC恰好等于既定的市场的价格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该厂商的MC曲线位于AVC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段MC曲线。行业的供给曲线加和而成。5。简述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类型。答;类型包括;(1)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征收最高价格的定价法(2)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不同的数量单位的同一产品索要不同的价格;(3)指厂商的产品市场可以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市场时,厂商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6。为什么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会存在两条需求曲线?答:一方面,厂商降价是,它会设想其他厂商不会采取降价措施,因而认为其不仅可以增加对原有客人的销售量,而且会把较多的顾客从其他厂商吸引过来,所以其销售量会大幅度增加,即其面临着弹性较大,斜率相对较小的需求曲线,这是它的“想象中的”需求曲线;但实际上,在它采取降价措施时,其他厂商也会同时降价,这样,厂商无法将其他厂商的顾客吸引过来,只能提高其顾客的购买数量,而此时每一个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是不变的,所以厂商面临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弹性较小,而斜率较大,是它的市场份额需求曲线。7.试评论寡占市场的优点和缺点?答:优点:(1)由于几个厂商提供市场的全部需求量,厂商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2)厂商规模大说明其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从事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3)大型厂商具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4)大型厂商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缺点:(1)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力度不够,厂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大,他们往往通过联盟使消费者不能等到本来可能得到的较低价格,另外,价格的相对固定会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使成本较高的厂商依然生存。1.试说明为什么上策均衡是稳定的均衡?答:博弈论中的均衡指一种稳定的结局,当这种结局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对局者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决策。在上策均衡中,无论另一方作出何种选择,而此人当前所作出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因而此人一旦选择上策就不会再改变自己的选择行为;类似地,另一方也会将己方的策略固定在上策上,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因而硕此时的均衡是一种稳定的均衡。2.试分析“囚犯的困境”博伊德经济学意义?答:“囚犯的困境”博弈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首先,它是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他的效果。而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理的一个驳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因此,可以说囚犯的困境这一推论已经动摇了西方经济学旧的基石。其次,利用囚犯困境的推论方法还可以解释微观领域中各厂商之间的博弈,如古诺双寡头模型等,而在当今经济学领域,博弈论所发挥的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分析工具。3.简述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之间的关系?答:每一个上策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但并非每一个纳什均衡都是上策均衡。这是因为一个博弈方的上策,是对于所有其他博弈方的任何策略组合的最优选择,自然它也一定是对于所有其他博弈方的某一特定策略的最优选择;而一个策略构成纳什均衡的唯一条件是:它是某一博弈方相对于其他博弈方的既定策略而言的最优策略。1.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P与相应要素的边际产量MP对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变动的影响?答: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李瑞最大化原则: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推出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即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格曲线。要素的边际产品简直MRP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乘以产品的价格P,即MRP=MPxP,所以当产品价格P提高时,要素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平移;反之,当产品价格P下降时,要素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平移;同理,要素的边际产量MP提高时,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反之,当要素的边际产量MP降低时,要素的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平移。1.简单叙述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的考察?答:首先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角度看,在要素数量既定的条件下,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商品的市场需求都取决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其次,从厂商的产品供给来源于厂商来看,在要素数量既定条件下,厂商对产品的供给从而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再次,从要素需求方面来看,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取决于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最后,从要素供给方面看,要素的供给取决于消费者,他们根据消费品的价格和要素的价格决定自身供给要素的数量。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在要素市场上每种产品或者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取决于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而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用N个需求和供给的条件决定N个价格。2.简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和意义;答: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使用既定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他有两大特点:1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说明生产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会导致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下降。2凹向原点,说明随着第一种商品生产数量的增多,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增加。3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三、微观论述题1.试述理性的生产厂商应如何组织生产。答:场上组织生产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厂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应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如果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理性的生产者自然不会停留在该阶段;而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如果减少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地增加,所以理想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至于生产者在第二阶段中何处达到收益最大值则取决于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如果要素的投入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其导致的边际成本,则其达到最佳投入数量,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投入量。对于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RTS和各要素的价格,当RTS=w/r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二者相切之处决定最佳比例。其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无数个切点上,这些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理性的生产者应选择生产曲线上的哪一点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收益状况。生产规模的确定需要由收益情况来定。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加使用各种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的原则是MR=MC。2.简述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应怎样降低成本。答:(1)短期成本主要包括短期总成本,又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又分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2)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关系如下:①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A、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变动规律:他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常数。B、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变动规律为:从原点出发,表示没有产量时就没有可变成本,该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最初比较陡峭,然后比较平坦,最有又比较陡峭。C、短期总成本是指厂商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的变动规律同可变成本。D、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短期总成本曲线不是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固定成本出发,表示没有产量也不为零,最小为固定成本。短期总成本一定在短期变动成本的上方,两线斜率处处相等。两线中间差额为固定成本。②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固定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单调下降,最初下降的速度比较快,以后越来越来慢,越来越接近横轴,但永远也不会与横轴相交。B、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一条U型线。C、短期平均成本是指短期内每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一条U型线。D、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均成本这一U型曲线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上方;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平均固定成本;平均成本要比平均可变成本晚达到最低点;由于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导致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在两线的右边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会相交。③短期边际成本是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它的变动规律:也是一条U型线。他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的关系是:边际成本一定通过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停止营业点和均衡点。(3)联系实际谈我国企业如何降低成本问题,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精简机构等方面自由发挥。3、请比较说明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在商品价格既定、人的收入和嗜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商品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以求效用最大的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在要素价格既定、场上的总货币资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要素购买决策进行生产活动以求利润最大(既定成本,求产量最大;既定产量,成本最小)的理论。(2)两个理论的区别:①研究的对象不同,意识消费者行为;一是生产者行为。②理论内容不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③分析工具不尽相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两者的切点为消费者的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工具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二者的切点为生产者均衡。两个理论的联系: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者为理性的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②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部分,二者相对共生,均是供求论的基石。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建立以新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为前提,即认为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市场上明显分为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厂商)——供给两个部分,两者的交换结果就是市场均衡。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理论是互相联系,共为一体的,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试述导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好处。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有:①劳动的专业分工化。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的细化;②几何尺度的原因。大型设备每单位产出的制造和维修费用通常要比小型设备抵;③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④财务方面的原因。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⑤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更加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副产品。(2)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收益下降。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原因:①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有一定的限度;②几何因素也是有条件的;③规模过大也可能是运输成本增加;④规模过大还会带来管理上的多层次、低效率等。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息失真。同时规模过大也滋生内部官僚主义,从而使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行业特点、技术特点、时期的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政府政策等。5、试述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实现的过程和特点。答:(1)在长期,厂商可以改变所有投入要素的规模,但在长期内,厂商仍是价格的既定接受者,厂商面临平行于横轴的需求曲线,厂商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变为:P=LMC。这样,长期内厂商生产的均衡点既不是短期均衡点,(P=SMC的点),也不是长期边际成本LMC与P的交点,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厂商均可通过进入或退出行业(改变生产规模)使市场发生变动,只有在价格降低至厂商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时,厂商不会再改变自己的决策,从而达到均衡,而整个行业也进而达到均衡。(2)完全竞争厂商处于长期均衡的条件是:LMR=AR=LMC=LACA。(3)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有以下特点:①在长期均衡价格下,行业内每个厂商都将产量调整到利润最大化产量。②在长期均衡下,新、老厂商均没有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动机,这是因为长期均衡价格使厂商利润为零。③在长期均衡价格下行业的总产量恰好等于改价格下消费者意愿的购买的数量。6、对比分析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答:垄断竞争行业与完全竞争行业相比,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垄断竞争行业也包含有大量小规模厂商,小厂商能自由进入该行业。但是完全竞争行业的产品是同质的,各厂商产品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垄断竞争行业中每个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存在差别。尽管这些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具有很高的替代性,但这种差别毕竟是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享有一定的排斥其他竞争者的垄断权力。因此,垄断竞争行业每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是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的唯一差别。因此,垄断竞争行业厂商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也是该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切点对应的价格和产量,但这一切点并不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而在LAC曲线最低点的在面,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产量,而价格则高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价格。即,同完全竞争相比,垄断竞争导致较少产量,消费者支付较高价格,但生产者并未因此赚得更多利润,因此生产产量的平均成本也较高。此外,垄断竞争者之间开展的广告战也导致更高的成本和价格。因此,从整个社会看,同完全竞争比较,垄断竞争行业各厂商使用的设备规模小于最有规模,这样的设备规模提供的产量的平均成本高于设备的最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生产资源未能等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因而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也会出现过剩生产能力,这对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造成了浪费。但同时,造成浪费的原因在于产品的差别性,而这种差别性又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要,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对消费者是有利的。7、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并队完全竞争市场的优劣作出评价。答:(1)在长期,厂商可以改变所有投入要素的规模,且在长期内,厂商长期最大化的原则变为:P=LMC。这样,长期内厂商生产的均衡点既不是短期均衡点(P=SMC的点),也不是长期边际成本LMC和P的交点,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厂商均可通过进入或退出行业(改变生产规模)使市场发生变动,只有在价格降低至厂商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时,厂商不会再改变自己的决策,从而达到均衡,而整个行业也进而达到均衡。此时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条件是:LMR=AR=LMC=LAC。(2)从厂商的长期均衡可以看到,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第一,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生产不会有不足或过剩,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第二,在长期均衡时所达到的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这说明通过完全竞争与资源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第三,平均成本最低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也是最低的,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从以上来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理想的。(3)但是,完全竞争市场也有其缺点,这就在于:第一,各厂商的平均成本低并不一定是社会成本最低。第二,产品无差别,这样,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第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这样,他们就没有能力去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而不利于技术发展。第四,在实际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很少的,而且,一般来说,竞争也必然引起垄断。8、联系实际试述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类型和条件。答:(1)所谓价格歧视,又叫做差别定价,指厂商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且这样价格的不同并非因为成本不同而造成的现象。(2)类型和条件:①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征收可能的最高价格的定价方法。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厂商实际上把所有消费者剩余转化成了垄断利润,厂商的利润由此可以达到最大的极限状态。实践中一级价格歧视很少见,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条件是厂商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市场需求曲线,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最高买价。比较近似的是艺术品的拍卖市场,或者医生、律师、建筑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的服务活动中。②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购买不同数量单位的同一产品索要不同的价格。与一级价格歧视不同的是,二级价格歧视厂商不是对每一不同单位制定不同价格,而是对不同数量制定不同价格。典型的例子是电力公司实行的分段定价。③三级价格歧视:指厂商把市场划分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子市场,并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子市场上按不同价格销售的情况。三级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比较常见,但厂商要成功实行价格歧视,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市场充分隔绝。消费者在不同的子市场之间被完全隔绝是成功实行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如果市场不能充分隔绝,厂商按不同价格销售同一产品,只不过是为其他人创造倒买倒卖的条件。比如成年人不能持学生证进电影院看电影。第二,需求弹性不同。不同的消费者或不同的子市场具有不用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保证厂商实行价格歧视获得更高利润的条件。在实践中,价格其实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厂商还可以按时间的不同来对市场进行划分。比如许多新产品在刚刚进入市场时定价相当高,但在进入市场一段时间之后却以较大的幅度降价销售。9、试综述寡占市场。答:(1)寡占市场的含义:指少数几家大规模的厂商占据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出的市场,各厂商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同质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并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2)寡占市场的特征:①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寡头市场上,少数几个厂商生产一个产业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产量,因此,每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市场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②厂商之间的竞争行为是不确定的,一个厂商通过降价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导致对手效仿,寡头之间也可能不是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谋取利益。寡占市场的这一特征寡占的理论分析具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其均衡价格和均衡的产量的决定很难得出完美、确定的结论。(3)几种典型的寡占模型:为了更好地分析寡占厂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现代经济学发展出很多有力的工具,典型寡占模型有以下几种:①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比较好地解释了寡占市场价格比较稳定的现象,但缺点是无法说明最初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②双寡头模型是一个描述只有两个寡占厂商的市场行为模型,两家厂商都根据对方的产量均衡和价格均衡,各自生产市场总容量三分之一。③价格领导模型是指在一个行业中由某一厂家率先制定价格,其他厂商随后以该“领导者”的价格为基准决定各自的价格。此外,如果寡占行业中的主要厂商通过明确的、通常是正式的协议来协调其各自的产量、价格或其他诸如销售地区分配等事项,他们就形成一个所谓的卡特尔。卡特尔能使一个竞争的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属于寡占市场的一个特例。(4)寡占市场的优点:第一,由于几个厂商提供市场的全部需求量,厂商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第二,厂商规模大说明其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从事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第三,大型厂商具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第四,大型厂商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5)寡占市场的缺点:第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力不够,厂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大,他们往往通过联盟使消费者不能等到本来可能得到的较低价格;第二,价格的相对固定会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使成本较高的厂商依然得以生存。10、试用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说明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决定。答: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率是劳动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均衡工资率即是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工资率。当市场工资率高于均衡工资率时,市场上的劳动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市场工资率下降;当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时,市场上的劳动供给量小于劳动需求量,市场工资率将上升。当产品市场上产品价格提高,或者生产过程中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时,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市场均衡工资率将提高;相反,当产品价格降低,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市场均衡工资率将下降。当外来移民增加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长为劳动力,劳动的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市场均衡工资率将下降;反之,当劳动力的供给量越来越少,劳动的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市场均衡工资率将上升。1、影响需求的因素如何对需求量产生影响?答:影响需求的因素有:(1)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2)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偏好越强烈,需求量就越大:反之,需求量就越小,两者呈同方向变动。(3)消费者的收入对商品需求量产生不同影响,这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质商品。若是正常商品,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增加:若是劣质商品,则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反而减少。(4)相关商品的价格。对于互为代替品的两者商品而言,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与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若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5)预期因素也对需求量产生影响。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未来会上升时,他通常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以上就是影响需求的一些主要因素对需求量产生的影响。2、分析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联系实际谈谈企业如何应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的变化。答:(1)当市场需求恰好等于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市场均衡是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最终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2)当需求或供给任意一方发生变动,则意味着原有的市场均衡被打破,导致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3)许多因素如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或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发生变动将可能引起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动。(4)在供给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5)许多因素如技术水平、生产成本、预期等都会导致生产者的供给发生变动,从而使得市场供给发生变动。(6)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需求和供给就是这样的变动来对市场均衡产生影响的。(7)联系实际谈我国企业如何应对。至少应分析引起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因素是什么、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企业的具体规模和实力如何等等因素,根据这些具体情况选择企业应采取的措施。3、试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答:(1)各自定义:1基数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可以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比较或加总。这种以数字为计量单位来衡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的理论就是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分析方法。2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度量的,效用之间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排列顺序或等级,这种以排序形式来衡量商品的效用的理论就是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理论以无差异曲线为工具分析消费者的行为。(2)差异: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的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2使用的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3)相同点:1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2都是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3都一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编辑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4他们推倒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的规律。4我国许多城市,由于水源不足,自来水供应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请回答这种措施:(1)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2)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或不利的效应?(3)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能否有什么补救的办法?答:可以提高自来水的使用价格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自来水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扩大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这样,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可望得到缓解或消除。(1)采取这一措施会使用户消费者剩余减少。(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效应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但这样做,也许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比方说,工厂里本来用水冷却物体,现在要改用电来冷却,增加了对电和有关装置的需求。如果自来水价格提高过度,必然会带来更多其他资源的消耗。这是不利的一面。(3)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自来水价格提高无异于是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收入,补救的办法,也许是给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予以补贴。5试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和效用理论来分析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答:(1)税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税收分为两种:1比例税:政府对某种商品(X)按比例征消费税,消费者每购买一单位X商品。出了支付价格Px,还要付税t,这种税,我们称之为比例税。实际生活中的关税、商品税都属于比例税。2定额税:无论消费者如何选择商品组合,政府一率征收固定的税收T我们称其为定额税。收入税就是一种定额税。(2税收会给消费者的选择和效用带来不同的影响:1比例税的影响。假如政府对每单位X产品征收比例税t,X商品的价格成了P+t,预算约束线将以在纵轴上的交点为圆心,沿横轴向原点运动,形成一条新的预算约束线和新的均衡点。与征税前的均衡比,X商品的消费量肯定是下降了,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比例税使X商品的相对价格升高,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可消费的X商品减少;其次,征税降低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收入效应使消费者的均衡点运动到新的、靠近原点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上,效用水平下降,如果消费者偏好消费X商品,则生活水平会下降更多。2收入税的影响。假如政府征收定额税,两证税收给政府到来的收入相同,但消费者预算线将平行向原点移动,由于是两种商品同时减少,减少的幅度会低于一种商品的减少,即新的预算约束线会高于比例税的预算约束线,效用水平会高于政府征收比例税的水平。(3)总结:1无论何种税,商品消费量都会下降,而比例税下降更多;2无论何种税,消费者实际收入都会下降,但如果两种税给政府带来的收益相等的话,比例税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更大;3从经济学角度看,定额税要优于比例税。因为比例税干扰了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了相对价格扭曲,使生产者或消费者接受错误的价格引导,因而带来低效率;而所得税形式的定额税与消费者的选择无关,即便收入相同,消费者选择余地要大一些,效用水平也会高一些。29、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对价格的控制程度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接近哪种商品市场完全竞争很多完全无差别没有很容易一些农产品垄断竞争很多有差别有一些比较容易一些轻工业品、零售业寡头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比较困难钢、汽车、石油垄断唯一唯一的产品,且无相近的替代品很大程度,且经常受到管制很困难,几乎不可能公用事业,如水、电30、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31、完全竞争厂商(1)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水平的需求曲线意味着,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给定的市场价格,且厂商既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2)收益曲线(三线重合)(3)供给曲线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垄断厂商没有供给曲线)32、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33、垄断市场(简答题)(1)概念: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2)条件:①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家厂商②所生产商品没有替代品③其他任何厂商进入都很困难或不可能。(3)原因:控制相关资源;政府特许;专利权;自然垄断。34、垄断厂商(1)需求曲线(厂商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35、价格歧视(1)概念:指厂商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2)条件:①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②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者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36、寡头市场(1)概念: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由少数的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2)特点:企业数目较少;产品是差异化或同质;有进入壁垒(3)古诺模型:①两个纯粹的寡头(即产品是相同的)②寡头的生产成本为零(此假设并非完全必要)③厂商面临的共同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且两个厂商对该曲线都有准确的了解④每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4)领导-追随(斯塔克伯格)模型:①只有两个厂商(A、B)销售同一种产品②一个领导者、一个追随者③领导者A首先决定产量**37、市场失灵(1)概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2)表现形式: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38、不完全竞争(1)垄断和低效率:假设AC=MC且固定不变,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Pm高于MC,未实现帕累托最优,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2)寻租: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即垄断租金)所进行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39、外部影响(1)概念: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但却并没有为此承担后果。(2)有关政策: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40、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如国防)41、公共资源:无排他性,但有竞用性的物品。**42、国民收入(GDP)(1)概念: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居民利用所拥有的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等在一定期限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2)如何理解GDP(概念+理解+评价)理解: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货币,价格×数量)②GDP表示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GDP,否则就会造成重复计算而使GDP的衡量发生错误。③GDP是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价值。④由于GDP是在计算期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因而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⑤GDP是一国(一个地区)地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是个地域范围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⑥GDP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评价:①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含使得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②GDP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无法衡量闲暇价值、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状况等)43、GDP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通过核算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出。①消费(C):居民的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品,不包括宅支出②投资支出(I):固定投资(如企业购买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投资)、存货投资 、居民购买住房支出③政府支出(G):各级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④净出口支出(X-M):指进口和出口的差额GDP=C+I+G+(X-M)(2)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全部收入来求出。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要素收入,即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NI=劳动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业主收入+企业利润=工资+租金+利润+利息**44、名义GDP与实际GDP(计算题)(1)名义GDP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GDP。(2)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份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GDP。GPD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当期价格/基期价格45、失业(1)概念: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现象。(2)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人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数字)。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率被称作“痛苦指数”。(3)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无货币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相对应。46、通过膨胀(1)概念:一个经济体内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2)公式理论公式:实际计算公式:(3)类型:①按价格水平上涨速度: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急剧通货膨胀;超速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货膨胀②按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③按人们的预期程度:未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47、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数量方面(产量)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是综合性的“质”的概念。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48、经济周期(1)概念: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结的波动。(2)特征:不可避免;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周期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决定(3)四个阶段:①繁荣: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快速膨胀;信用急剧扩张;价格持续上升②衰退:经济增长放缓,但高于正常水平③萧条: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收紧;价格水平下跌④复苏:经济逐渐回升49、宏观经济政策(1)类型:计划指令;市场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2)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50、工具影响机制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公债;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与生产停止;降低税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增加政府支出→公共投资增加;增加投资补贴→私人投资增加货币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道义上的劝告经济繁荣→有效需求过高→供不应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投资需求下降51、投资: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以及新住宅的建筑等。5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1)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概念: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2)类型:交易动机: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为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53、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额。54、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产生的产量。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55、我国城市登记失业率包括哪些?不包括哪些?城市失业人员必须符合: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城市劳动人口必须符合: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替代率等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