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香港开户股票账号,在大陆电脑能操做吗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A股牛市之下,券商们的竞争亦白热化。香港券商为了拉拢大陆的客户,给出了免手续费、更高杠杆、更低利率的同时,居然还报销去香港的机票。
    据媒体报道,已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绕道香港开户,然后通过沪港通机制来买卖A股。因比起大陆券商香港券商提供更低的手续费的同时还提供更优惠的融资条件,投资者可以在香港借到更多的钱来炒股。
    近期大陆券商收紧融资条件,上调保证金比例并加强行业监管,香港证券公司趁机大力开拓大陆市场,瞄准这一全球涨势最猛的股票市场——年涨幅141%。
    香港耀才证券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Nelson Chan表示,该公司目前有15000个大陆投资者的账户,其中一半的资金用来投资沪市A股。该券商承诺给开户者报销至多10000港币的来港旅费,广告上宣称“买卖上海A股3年免佣”。
    上述券商的人民币借款利息年化为7%,此前一度低至5.5%,远低于大陆券商普遍的8.5%。且提供的杠杆至多可以到抵押品的80%,而大陆券商至多只有70%。
    据媒体调查,包括香港六福金融、致富证券等经纪商都提供类似的激励政策。香港449家经纪商中,有约四分之一获准通过沪港通交易A股。
    此外,一些大陆券商的香港分支机构也提供较低的手续费或融资费用,包括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海通国际证券集团、申万宏源香港等。
    自去年11月沪港通开放以来,香港包括大陆在香港开户的投资者向A股沪市投入了1530亿元人民币。随着深港通预期升温,后市或有更多大陆投资者转向香港券商。
    2、税务总局:明确四种企业资产(股权)划转情形享受税收优惠。
    1、央行:截至4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26.77万亿,环比减少459.42亿,为今年来连续第3个月负增长,但下降规模大幅收窄。
    2、央行:截至3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出现连续第三个月减少,主要表现为存款资产的减少,但得益于中国A股牛市,3月境外人士大幅增持中国股票资产超500亿。
    1、5月A股市场新增资金规模达1.46万亿。其中,从银证转账渠道净流入9235亿,通过新发行公、私募基金流入2976亿,通过“两融”渠道流入2397亿。
    2、5月共有124只基金成立,首募总规模3313亿,均创今年以来新高。1-5月,公募基金新成立320只,募集金额超过8200亿。
    3、国泰君安:IPO首发获通过。以目前新股发行后市盈率23倍计算,融资额将达300亿,将成为自2010年7月以来最大的A股IPO。
    1、油价下调:新一轮油价调整窗口将于下周一(6月8日)开启,预计下调幅度在100元/吨,这将是年内第四次下调油价。
    2、国家能源局:下半年将出台微电网电价及补贴方案。微网扶持新政出台后,利好储能电池生产和微网投资运营商。
    3、工信部:截至3月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6.4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2.04亿。
    1、Udemy:获6500万美元D轮融资,公司成立于2010年,平台上共有全球17000老师提供的超过3万种课程,目前已有超过700万用户。
    2、阿里巴巴:将向第一财经投资2亿美元,获得第一财经30%股权,本次投资对第一财经的估值约40亿人民币,双方将于6月4日在上海签署协议。
    4、广田股份:拟参股上海友迪斯涉足人脸识别。 
    5、雏鹰农牧:拟控股杰夫电商,加码互联网业务。
    2、中金:央行推出大额存单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预计年内存款利率上限将被彻底取消;PSL利率下调有助于引导融资成本下行,提振实体经济。年内央行仍有必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每次50个基点。
    1、美国最大共同基金公司先锋集团:正式宣布将中国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基金和ETF。
    1、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通胀率将在今年抬升,预计全年通胀率为0.3%,2016年为1.5%;预计今年GDP增速为1.5%,2016年为1.9%,2017年为2%;欧央行不会参与希腊问题会议;没必要扩大QE规模。
    3、德国国债:周三遭受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单日抛售,10年期德债收益率跳涨20个基点至0.888%,创2014年10月后期以来最高收盘位。

}


上述第一点其实相对简单,美股券商大多都对美国以外的外国人开放申请,且开户流程在网上就能搞定;第二点稍微麻烦,这是由于我国严格的外汇管制,把钱弄出国并不容易。

我选择的券商是Scottrade(史考特证券),开户过程全部通过网上办理(偶尔会接一两个电话),全程中文;汇款是通过招行香港一卡通,去了一次北京的招行网点,其他全在网上搞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流程和经验。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一般不超过五个工作日,Scottrade就会发来一封邮件告诉你账户开设好了。
如果有文件不符合要求,Scottrade会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需要重新提交的文件。
如果长时间(大于五个工作日)没有回应,发邮件到api.com催一下就好(我等了两周没有回应,打了400电话催了一下,立刻就有回复了)。

W-8BEN表格是美国国税局用来确认外国人身份的表格。
收到Scottrade开户成功的邮件后,根据邮件里的说明,登录Scottrade,点“我的账户”,选择“我的资料和喜好”,再点“W-8BEN”,勾选自己的姓名然后点“继续”,一步一步填就可以了。填完提交表格后,开户大功告成,此时就可以进行股票交易了。

1.3 费用与其他事项
时间花销:各种填表、扫描、发Email不超过一个晚上即可搞定,等待不超过五个工作日,总之顺利的话,一般一周内就能开户。
金钱花销:开户不需要费用。另外,Scottrade没有账户维护费、账户不活跃费等费用,但开户一个月之内需要转入至少500美元,否则会被销户。
开户过程中的其他常见问题,可参见官方FAQ:

我国限制私人境外投资,如果直接汇款给Scottrade,一般都会被打回来。网上有很多汇款的方法,比如汇款时不写Scottrade Inc.而写成Scott等等,但总归会是有失败的风险。比较之下,我觉得招行香港一卡通算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费用相对也能接受。

招行香港一卡通是招商银行香港分行发行的借记卡。通过招行香港一卡通汇款Scottrade的原理是,从内地的同名招行账号汇款至招行香港一卡通(由于属于个人名下不同账号之间的汇款,不会受到境外投资管制的限制),再由香港一卡通汇款至Scottrade(这步完全不受我国外汇管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大陆居民可以在内地办理招行香港一卡通,无需人肉跑到香港。

2.2 招行香港一卡通的办理流程

1) 办理的条件和资料
内地居民,年满18岁,且有内地的招行一卡通金卡,或一卡通普卡且总资产达5万人民币。最好还有内地招行的网银和U盾(香港招行可共用内地招行的U盾)。
需要准备的资料是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或护照,以及住址证明。
具体的要求参见官方链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即可。

2) 去招行网点填表申请
不是所有的招行网点都能够受理招行香港一卡通的申请,能够受理的网点参见如下两个链接:,
带上准备的资料去网点办理,一般二十分钟即可搞定,然后等消息即可。

大约4周左右,会收到香港发的短信(95555),这时香港一卡通账户就算开设好了(虽然此时还没收到实体的卡片;实体卡片需要再过几天才能收到)。
此时登录内地招行网银专业版,会弹出提示,输入在网点申请香港一卡通时给的授权码,把香港一卡通关联到网银上,再登录招行香港分行网站,下载香港一卡通网银专业版并安装(链接:)。然后就可以把钱从内地招行转到香港招行了。
需要注意的是,开户成功(即收到开户成功的短信)后两个月内,必须从内地招行同名账户转一笔钱至香港一卡通,否则香港一卡通会被冻结或销户。

2.3 向美股账户汇款

在国内招行网银专业版选择“外汇管理”—“外汇购汇”,换美元现汇。

2) 从国内招行汇款至香港
在国内招行网银专业版选择“转账汇款”—“境外汇款”—“汇香港一卡通”,填写示例如下(图片来自招行官网:。应购美元现汇,而不是图中的港币现钞;选现汇是因为现钞会有汇转钞的损失):


费用为手续费+电报费。手续费为汇款金额的千分之一,最低100元(金卡手续费半折50元,金葵花卡免费);电报费150元。

打开香港招行专业版,选择“转账汇款”—“香港本地转账”(因为Scottrade在香港有账户,因此是转账到香港本地)

转账界面如下,记得在附言中写上你的Scottrade账户号码和姓名。


手续费7美元,大约1-2个工作日到账。
到账后就可以买卖股票了。

2.4 费用与其他事项

招行香港一卡通开户,无费用;
国内招行转账至香港招行一卡通,收取手续费+电报费:每笔手续费为汇款额的千分之一,最低100元(金卡手续费半折50元,金葵花卡免费);电报费150元。
招行香港一卡通转账至Scottrade香港账户,每笔7美元,1-2工作日到账;
招行香港一卡通账户管理费,每月8港币(日均总资产10万港币以上免收);
招行香港一卡通人民币转账至国内同名招行账户,无费用;
香港一卡通的费用表格参见:

整个流程费时最快一个月。除了办理招行香港一卡通需要去一次银行网点,其他全部流程在网上即可搞定。
建议先申请招行香港一卡通,然后两周后申请Scottrade开户。因为Scottrade开户流程比香港一卡通要快,如果Scottrade已经开户完毕但招行香港一卡通还没搞定,没法汇款的话,Scottrade开户超过一个月不注资可能将被注销账户。

}

其实写这篇文章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是最近正好在用这款Mate Xs2,拍完照片后发现照片上的水印怪怪的,思考了些许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水印变短了,没有了徕卡,我这才想起来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到期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有一个媒体朋友非常喜欢华为的产品,之前我俩在一个公司的时候,华为发布了P20,他第一时间就入手了,之后的P或者Mate系列貌似也支持了很多部,刚开始他是冲着徕卡去的。

他当时对相机的评价就是德味十足,之后呢则认定了是华为这个品牌在拍照方面做的确实很不错,最近的这款Mate Xs2的相机他也体验了下,评价是还是那个味儿,另外多说一句,他同样是徕卡相机的用户,妥妥的土豪玩家。

基于这两点,我便开始对华为和徕卡长达5年的合作进行了一些回顾和思考,它们的合作谁是真正的赢家?双方又都赢得了什么?为何会这么成功?今天正好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把握关键机遇,华为 x 徕卡占先机

华为和徕卡与2016年2月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未来会在研发、设计、工程、用户体验、营销、零售等领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同年4月份,两者合作的首款结晶华为P9系列正式诞生,它是全球首款采用徕卡双镜头的智能手机,徕卡参与了镜头的硬件光学水准和成像质量软件调教,当时喊出的口号是“重新定义智能手机摄影”,正式开启了华为徕卡多摄横扫手机摄影的征程。

我们先把时间线稍微往回拉一下,其实早在和徕卡合作前,华为就在影像方面开始发力,P系列主打的就是设计和摄影,在一众国产厂商中率先将影像当做了产品了重点功能,而之所以会这样做,肯定不是偶然。

我相信华为是通过对广大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了洞察和调研,才决定把影像作为重点的。P7通过技术优化实现了更好地暗光拍摄,而P8则首次引入了四色摄像头传感器以及光学防抖。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除了文字外,照片成则是一种更加直观展现,而相对于单反、微单甚至卡片机,手机可以做到即拍即用,显然是最好的记录工具。

广大消费者渐渐意识到,除了硬件性能外,手机影像功能同样非常重要,而如今已经有不少人对影像的关注大于硬件配置,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里分享一点我个人经历,我是2011年上的大学,正是安卓机刚刚崛起的时间,而我用的是塞班系统的诺基亚,不过很快便跟随趋势成为安卓用户的一员,直到我15年毕业,那时候身边人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对手机的需求是屏幕大点、性能够,续航长点更好,至于拍照,有就可以,没人去探讨手机拍的照片怎么怎么样,因为觉得它不是用来拍照的,单反相机才是。

而在我毕业开始工作的2016年、2017年,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对手机拍照愈加关注,成为购买手机时重点关注的一项,手机并非是要成为相机的完全替代品,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它是方便的拍照工具,门槛低,上手简单就够了,手机拍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影像功能成为各大厂商的重点,手机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少摄像师都开始用手机创作,手机的影像功能也愈加强大,甚至在一些方面可以与相机掰一掰手腕。

说回华为,之前的P7和P8已经向消费展现出了自己在影像上的实力,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更进一步呢?既然是主打拍照,那就找一个拍照强的合作,华为找到了拥有百年历史的传奇相机品牌徕卡进行合作,为自己的影像做背书,补齐自身技术上的不足。

当然,华为并非是第一个找和相机或镜头厂商合作的手机厂商,此前诺基亚和卡尔蔡司就曾展开合作,打造出了N90等作品,OPPO、三星、LG则曾与施耐德合作过,不过这些主要以镜头认证为主,即手机厂商使用的镜头符合镜头厂商的标准,这种认证主要起到一个镀金的作用。

深入一些的则有2012年诺基亚带来的“怪兽”诺基亚808?PrueView,蔡司深度参与了研发,这款产品可以说轰动一时,成像质量对比当时其它手机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但“生不逢时”,大家在当时对影像功能需求并不高,业界和消费者都是“叫好不叫座”,而且以当时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拍出一张照片就要好久,体验上并不好,它可以震撼全球,但无法拯救诺基亚。

而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则更为深入,徕卡会参与到镜头的研发、软件算法以及色彩调教等多方面,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相机厂商,徕卡在影像技术上有着更深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经验,正好可以满足华为的需求,并且补齐他们的短板。

华为P9、P10系列开始进阶之路,而到了P20系列则步入巅峰,力压一众旗舰,摘得DxOMark榜单的第一,相关产品在影像方面的出色表现很好地证明了华为和徕卡合作的成果,收获了业界和消费者的高度评价。

之后在DxOMark上常年占据第一,甚至霸榜前几名,还出现过当前第一的华为产品只能靠下代华为产品去超越的现象。而且P和Mate系列旗舰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有着浓浓的“德味”。这次合作不仅让影像功能成为了华为旗舰产品的主要卖点,更是让业界和广大消费者都认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华为旗舰拍照强。

其实两者的合作为何会如此成功的答案基本已经出来了,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两个点,首先就是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并且占得了先机,华为在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时期,洞察到了消费者对手机影像能力的需求,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发力点和时机,并在这时候与徕卡达成深度合作,为自家相机的拍照能力挂了块“金子招牌”,与友商相比领先一档。

虽然想要购买华为旗舰手机中的部分消费者可能并不了解徕卡甚至不知道徕卡,但只要在网上一搜,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徕卡相机拍照很强,很高端之类的,有了这样的答案,影像便成为消费者选择华为手机的重要因素。

我记得在P20时期曾有个梗,一个人在徕卡交流群里与其它人聊天,别人问他用的什么型号,他的回答是—华为P20,虽然只是个笑话,但可见华为和徕卡的合作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华为在影像这块占得了先机,尽管其它厂商后面都在奋力追赶,但想要进步确实需要时间去慢慢打磨,积累技术和经验,不断的去尝试,一步登天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你奋力向前的同时,别人并非站着不动。

其二就是华为和徕卡的合作足够深入,不仅仅是一个认证那么简单,而是涉及镜头设计、软件算法和色彩调教等诸多方面,对于当时的华为来说,能够获得来自像徕卡这样专业厂商的技术和经验是非常宝贵和重要的。

不只是挂了个名,而是确确实实带来了更好地拍摄体验,让冲着华为和徕卡之名的消费者没有失望,从而收获了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一个良性和可持续的循环。虽然华为在影像上的成功不可能完全归功于徕卡,但徕卡确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虽然之后,诸多厂商都与镜头或者相机展开了合作,深度不一,但都无法复制华为和徕卡合作那样的巨大成功,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大家都开始发力后,旗舰产品的影像实力逐渐步入了一个“神仙打架”的状态,基本不会出现领先别家一个档次的现象,合作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打个比较俗的比喻,原来大家都1米2,而你1米4,必然会很突出,让人容易看见,但现在大家都一米8左右了,自然不那么显眼了,不是你不够高,而是大家都很高。

华为赢了“实”,徕卡赢了“名”

现在开始回答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到底合作谁真正的赢家?又赢得了什么?我们先说,双方赢得了什么,我觉得五年合作中,华为与徕卡的合作让产品在影像能力持续领先友商,成功脱颖而出,让华为旗舰拍照强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产品挂上了一块“金字招牌”,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销量。

之前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中,华为是唯一可以和苹果相抗衡的,这和其强大的拍照能力肯定有着关系。而且徕卡也被称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有着超百年的历史,华为与其合作,对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为冲击高端市场增加了一分底气。

对于徕卡来说,虽然在摄影圈圈子里,这个品牌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产品也是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对于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徕卡还是有些陌生和遥远的,而与华为的合作则让这个品牌进入了更多大众消费者的视野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简单了解徕卡这个品牌。

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名气对于徕卡产品的销售并起不了太大的促进作用,前面也提到,它有着“相机中的劳斯莱斯”之称,属于相机中的奢侈品,动辄万元甚至十万元的产品售价对于多数普通消费者是难以承受的。

而且和一些名车或者名表一样,徕卡还会有很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限量款,那价格就更加贵了。所以,即便与华为的合作让徕卡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是大众购买徕卡的最大障碍。

因为徕卡的名号买华为,属于正常操作,而因为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去买部徕卡相机,那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场合作大家都是真正的赢家,只不过赢得的东西不一样,华为更多赢得是“实”,产品影像能力实打实的提升,销量、口碑等等;而徕卡则更多的收获的是“名”,这次合作让徕卡不仅仅是摄像圈的顶流,也走入到更多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当中。

去年的时候,华为和徕卡的合作正式结束,华为P50系列成为了双方合作的绝唱,徕卡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而华为手机业务由于制裁的原因依旧步履维艰。

失去徕卡后它的旗舰产品有着怎样的拍照水平还不太好说,此前的P50 Pocket以及如今的Mate Xs 2,作为折叠屏手机,在影像这块的堆料并没有那么足,虽然表现都很不错,但还不能代表华为当下最强的影像实力,所以只能等待下一代Mate或者P系列旗舰诞生时,我们才能知道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开户可以开几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