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与传统交易的差异是什么?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2日电题:量化投资的市场影响和公平性分析

  作者:《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课题组)资深专家、施罗德交银有限公司和中国A金有限公司独立董事、《金融衍生品的本质》一书作者沙石

  【摘要】本文对与量化投资有关的市场规模、交易特征、市场影响、杠杆水平、公平性问题、以及量化投资对我国保险基金、养老基金规模巨大,这些都是典型的保守投资者。通过推动金融衍生品和量化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将这类资金不断引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化转型,也可以直接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为更多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进而可以更有力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增长。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

  金融科技赋能“龙虎榜”?深挖华鑫证券“量化大本营”歇火

  券业行家,事实说话。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传播正能量。

  因股市异动而心情忐忑的行家,瞥到一则来自财联社的短讯。其中提到,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缺席龙虎榜,这让行家有了新的思考。

  此前行家就曾发现,体量中型的华鑫证券,频繁出现在龙虎榜中。

  尤其是有着“量化大本营”之称的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在2021年度跃居行业榜眼,登榜次数3,702次,同比增长118%;成交总额918.84亿元,同比飙升242%。

  2022年1-2月,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持续”霸榜“,累计上榜840次,总成交额264.68亿元,居于龙虎榜首位。

  然而,就在行家关注“3.15”当天,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却从龙虎榜中消失了。这是什么情况?

  据财联社报道,华鑫证券回应,公司一切正常,公司内部未出现异常状况,客户交易量和市占率没有显著变化。

  据行家所在的群内爆料,监管日前对华鑫证券表示“强烈关注”,并多次问询过“交易异常”。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这家“量化大本营”,近期可能会“歇火”一阵了。

  话又说回来,好端端的,监管为什么会问询华鑫证券呢?这中间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

  并没有内幕消息的行家,根据公开线索猜测,可能与传说中的游资有关。

  在众望所归的A股,从来不缺少游资的传说。潜心证券行业二十余年,行家目睹过群雄逐鹿和兴亡成败。

  随着“挖掘深入”,“炒股养家”这家游资,进入了行家的视线。

  网传消息称,“炒股养家”为实力非凡的一方霸主,传闻与华鑫证券“深度绑定”。

  据知乎描述,“炒股养家”是游资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从股吧里走出来的实战大师,在519行情之际入市,2008全职炒股,从90万亏到最低40万,同时背负股市亏损,每月还需要提取生活费的巨大压力,最终坚持悟道变身顶级游资。10年时资金量达到300万,随后六年时间达到10亿级别,六年300倍收益,在股吧留下了著名的养家心法,成为后人争相传诵的顶级炒股心法之一。

  在“骨灰级”的闵发论坛,行家也发现了涉及”炒股养家“的席位,华鑫证券旗下多家网点在榜,包括上海宛平南路营业部(现为上海分公司),上海茅台路营业部,上海淞滨路营业部,上海松江营业部,宁波沧海路营业部(现为宁波分公司),南昌红谷中大道营业部(现为南昌分公司),西安西大街营业部(现为西安南二环营业部)等……

  出于对传奇人物的仰慕,行家通过证券业协会,查了查这里提到的网点——

  从不炒股的行家,对游资并没有什么切身体验。然而,监管方面一向保持审慎的态度,并加以密切的关注。

  早在数年前,《证券日报》就对游资的危害有过报道,指出诸如拉抬打压,虚假申报,涨跌幅限制价格大额申报,自买自卖、关联账户交易,花样手段层出不穷。这些异常交易行为,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更是监管重点打击的对象。

  “深度绑定”游资势力,在监管边缘“疯狂试探”,姑且不论是否会“擦枪走火”,这样的行为显然有悖于金融监管的精神,是否会危及中小股民的利益呢?

  回想起来,行家此前独家发布的“量化交易“系列报道,就曾点评了这一领域知名的中泰证券XTP系统——不久前,这一系统刚刚入围第八届证券期货科学技术奖名单。

  行家通过业内交流得知,中泰证券主打中性策略和指数增强策略,这也是量化交易的标准范式。

  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华鑫证券的整体排名在行业中游,与其在龙虎榜的活跃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而同样主打量化交易的中泰证券,作为行业排名15位的大型券商,却并没有出现在龙虎榜上。

  两相对比,行家不由得嘀咕,华鑫证券的量化交易,究竟是什么策略?难道是”非标“?

  回溯数年业绩,自2017年5月,来自交易所的王习平先生,“空降”华鑫证券任副总经理以来,将“金融科技赋能”升级到战略高度。

  从华鑫证券母公司华鑫股份(600621.SH)定期报告来看,2016年年报尚未提及。从2017年起,金融科技所占的篇幅逐年扩大。其中,2020年报中有如下表述:

  在证券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践行“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的经营战略,持续巩固和发展“速度+智能”两大能力,打磨升级以星途Starway、“N视界”高仿真交易平台、特色交易系统、引力波大数据分析系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华鑫特色的金融科技产品,驱动各项业务的开展;积极推广“五位一体”机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科技赋能推进差异化的业务和服务体系建设。

  据华鑫股份2021年中报,华鑫证券坚持“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的经营战略,拓展私募业务服务。

  2021年上半年,华鑫证券进一步优化自研投资策略,增强产品收益,构筑服务、对接公募基金能力,形成涵盖“公募+私募”的业务格局,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立体化的财富管理服务。随着金融科技深化、产品线拓展、人才队伍建设,华鑫证券经纪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持续优化转型。截至报告期末,华鑫证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行业排名第44位,同比上升7位;股基交易量排名第34位,同比上升5位,全面超越行业中位数。此外,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华鑫证券共有5家营业部进入“龙虎榜百强营业部”。

  据中证协统计,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华鑫证券的市场份额排名从上一年的39位升至第32位,对中小券商来说,增幅相当惊人。

  今年1月,华鑫股份公告披露了华鑫证券2021年未经审计的母公司财务数据:营业收入20.35亿元,同比增长28.96%;净利润7.21亿元,同比增长28.06%。其中,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7.96亿元,同比增长42%;自营业务收入8.54亿元,同比增长15%。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174%。

  正如此前财联社对华鑫证券的专访,提及其金融科技战略卓有成效,并且获得了专业投资者“拥趸”。从业绩数据来看,可见一斑。

  行家不由得想问,金融科技的赋能,是如何体现的?赋能的是私募,还是游资呢?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一句:

  请看今日之量化,竟是谁家之天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保护股民利益,规范发展量化交易”的提案,提出我国股市中的量化交易属于金融科技创新,要纳入监管范围,不能无序发展,并提出对应的建议。

量化交易自2010年在中国萌芽至今,在B端市场已经发展成长为能够引发监管重视的强大力量。但面向中国近2亿散户投资者,量化交易究竟路在何方?

量化交易平台:C端探索之路坎坷,难以大众化

2014年起,国内兴起了一大批以国外Quantopian为参照的本土化量化交易平台,免费为用户提供编写策略端数据、投研框架、交易系统、活跃的量化社区等服务,以吸引优质的策略开发者。这也是面向散户投资者量化交易赛道的主流玩法。

发展至今,国内已经跑出了一批颇具规模的量化交易平台,一类是居于本土量化交易平台头部的企业,如聚宽(JoinQuant)、米筐(Ricequant)、优矿等;一类是证券行业的金融服务头部企业在量化交易平台领域的尝试,如同花顺旗下的MindGo和万得旗下的万矿等。

但在经过近8年的探索后,量化交易平台却依旧非常小众。主要原因是量化交易平台对用户设定了极高的准入门槛:用户需掌握一定的编程能力,才能尝试开发策略。如聚宽最初的种子用户,就是程序员和金融从业人士等编程爱好者。普通散户如果想要掌握策略编写能力,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Python编程。而在掌握编写策略的能力后,也无法保证一定能够开发出有效的策略。

中国近2亿的散户群体中,没有编程能力的股民占据了大多数。这部分股民中,不乏有对量化交易感兴趣、或有清晰投资逻辑的群体,却因不懂技术,无法进行量化投资。

因此,高门槛、难度大、投入成本高、风险高,使量化交易平台在早期阶段就已经过滤和流失掉了绝大多数散户群体,也注定了其发展多年却依旧很难被大众接受。

聚宽、米筐、优矿等本土头部量化平台,早在年,就开始向B端机构市场寻求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面向个人投资者开发的产品难以维系公司发展。

何种形态的量化交易产品适合中小投资者群体?

马车时代,汽车大王老亨利·福特说,“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这也是乔布斯在谈及从来不做用户调研时,引用的一句话。

“马车”只是展现“更快”需求的一种交通解决方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不是“马车”,而是“更快”。服务商可以在马车这个解决方案上做改良,也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满足更快需求的解决方案——汽车。

好的产品,一定是源自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对使用场景的充分挖掘。回到散户与量化交易的关系上来,散户群体需要量化交易工具吗?答案是肯定的。

传统的投资交易方式,主观判断、人工交易,非常容易被主观情绪干扰,交易时也很难严格执行。这也是国内专家提出“我国股市以散户为主,散户在机构面前没有优势,量化交易大量从散户身上收割利益,这不太公平”的原因。

但目前的量化交易平台,在经过多年发展和市场验证后,已经充分说明其高门槛导致的局限性注定难以成为大众化的主流产品。

未来,用户无需学习编程,便可进行量化策略搭建的低门槛产品,或将成为量化交易领域的主流产品形态。

非编程量化交易平台:DIY炒股机器人

《2020年中国股民行为报告》显示,从证券服务应用的地域分布来看,超一线及一线城市的证券投资者占比接近70%,其中北上广深杭的证券投资者数量最多。

对超一线及一线城市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在竞争激烈、工作忙碌的生活常态下,低门槛、低耗时且有效的产品,无疑是更合理的选择。

面向这部分群体,目前市面上的低门槛量化交易产品,主要以迅动量化研发的DIY炒股机器人为代表。

DIY炒股机器人是非编程量化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模型设计、策略设计、策略回测、交易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用户无需编程基础,便可根据自有投资逻辑搭建适合自己的量化交易策略。

其与主流量化交易平台的差异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户无需自学编程,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二是将股票的投资过程像搭积木一样进行模块化拆解,无论是投资决策、资金管理,还是交易执行,用户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搭建个性化量化系统,高度参与到量化投资中。

据了解,2021年5月该产品上线后,因其低门槛和高灵活度,受到众多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此外,迅动量化还有另外两款核心产品:区间套利和条件下单,均在市面上的同类型产品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大幅优化了体验。

作为拥有全球范围内最大散户群体的中国证券交易市场,量化交易的增量空间想象巨大。而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量化交易平台,也势必会向更易于操作的方向演变发展。

激烈的竞争下,只有更贴近用户、深挖洞察、做出更能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壁垒。那么像迅动量化这类低门槛平台,未来能否成为量化交易新主流,又是否能设计出更能打动用户的产品功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化自动交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