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安徽地区发往全国各地的货物配送量有多少件?

全国大型钢材交易市场分布

北京国储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成立于2008年2月,市场占地面积430亩,目前有8台龙门吊、4

台吊车、两台叉车、两条铁路专线,场地全部硬化,有专门的加工场地,5000平米的商务楼,一切

北京商安普钢材城是目前北京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现代化仓储场所。钢材城集仓储管理,物流运输,电子商务,驻商服务,贷款融资于一体,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全方位、多元化服务,是钢贸产业集物流、商流、金流、信息流多流合一的交流发展平台。

3.北京中润盛世钢材市场

北京中润盛世国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主要是以钢材交易市场为主体,以担保公司作为融资平台,通过吸引钢材贸易商的入驻,并为其提供仓储、物流、金融、财务、物业、宣传等配套服务,将钢铁供应链的上下游服务整合起来,致力打造钢铁供应链的整合服务中心。将公司打造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国内北方地区最大的钢材贸易平台,集信息、融资、物流、商业物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具有总部经济特色的钢铁贸易基地。

北京百子湾钢材市场是一家以钢材贸易流通为主,涉及多领域的大型市场。市场凭借自己在钢材流通领域的坚实基础和雄厚实力,实现了轧钢到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集市场资本雄厚,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大型钢材产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主营产品:二、三级螺纹钢和线材,无缝管10-1620,螺旋管219-2420。焊管、镀锌管工字钢、角钢、槽钢、H型钢、圆钢、方矩管、扁钢、板

材等毗邻北京市最大的物资储运库、商业库、电力库、广电库等大型钢材存放库,交通运输方便,与东四环相距1.5公里,五环3公里,紧挨京沈高速公路。

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是上海交易规模最大的票据式市场,座落在上海市内贸中心的大柏树地区,两环交汇,万商云集。市场常年进驻企业600余家,年钢材销售量逾700万吨,营销面覆盖“长三角”,并沿江沿海辐射华中、华北、华南,可谓是汇聚百川,服务全国。

2.上海国际钢铁服务中心(钢领)

钢领位于上海宝山区钢铁产业基地内,毗邻宝钢集团,由上海舜业钢铁集团投资兴建,2008年

投入运营,以小高层总部办公和独栋企业总部基地的建筑布局和票据经营模式为主,其布局中有“独栋总部楼”、“商务楼”、“交易市场”、“沿街商铺”、“地下停车库”等多种建筑业态。其中,商务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以餐饮为主题的配套商业1.2万平方米,钢材交易中心9000平方米;地下车位近500个。

上海金山钢材城,是一家集贸易、物流、仓储、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市场。金山钢材城坐落于上海东南门户的金山区-金山工业区(上海市级工业区)的中心地段,交通便捷,周边有A30、A5、A4等高速公路。其中金山钢材城距A5金山工业区大道出入口仅有300米,距在建中的上海城市高铁金山工业区站不到2公里;距铁路货运山阳站仅有2公里;距5000吨水运码头约2公里;并在

钢材城内有800吨以下船运的中运河穿货场而过。

上海显凌钢材市场是集钢材现货交易、码头货场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市场。公司土地总面积12.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49万平方米(不包含露

}

1998年以来,中国茶馆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整体处于成长期。截至2003年9月30日,北京茶馆数量已超过46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15%以上。其中,开有连锁店的达17家;最多的是茗仁茶艺馆,有8家分店。同时,自2000年以来,北京倒闭和转让的茶馆,已超过40家。

重要的是:茶馆业经营状况呈现枣核型态。即:获得超额利润的是少数,如北京有20多家,占茶馆总数的5%左右;在倒闭边缘徘徊的有10多家,占茶馆总数的3%左右;多数茶馆的利润在30%至45%左右。这些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明显变化。

1.茶馆是茶文化事业和休闲产业的重要窗口,对茶产品消费有重要拉动作用。比如,很多有闲工夫、闲钱和闲情逸志的消费者,是在茶馆学到了科学的茶叶泡饮方法,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比如,台湾冻顶、梨山、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等高档名优乌龙茶就是从茶馆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通过茶馆的辐射功能,茶业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和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得到了加强,到茶馆消费成为休闲时尚,海内外资金和项目找到了更多的、更安全的结合点。

2.茶馆业与游业关联度较强。现阶段,茶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旅游业则属于支柱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好茶往往长在好山好水之地。如何使茶产业的重要行业茶馆业具有竞争优势?低成本扩张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优势互补。很多茶产品,如茶叶、茶具、茶邮票、茶音乐CD等,完全可以包装成旅游产品,茶馆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将茶园、紫砂制造企业、茶叶博物馆、茶膳饭店等与原有旅游景点相配合,整合成茶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在北京可以销售精美的茶礼盒、金书茶经、景泰蓝茶具,安排周末茶膳茶艺两日游等。

3.平均利润率较高。为什么技术含量不高的茶馆业发展速度这么快?为什么不少中产阶层人士热衷于投资茶馆业?为什么房地产商、金融家、IT业者、上市公司老板开始投资茶馆业?除了时尚的拉动作用、“(招待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将办公室和会客室或会议室延伸到茶馆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茶馆业的平均利润率较高。在经营管理没有大失误的前提下,可以达到30%至65%,超过了银行业11%、汽车工业25%的利润率。

4.项目开发空间较大。现阶段,茶馆单纯打拼硬件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服务也在逐步完善中。相对而言,影响茶馆利润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和项目储备。这方面,给茶馆投资者与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空间。当然,项目和项目储备不足,也会带来较多的遗憾。

5.其他。从技术层面看,茶馆业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比如,人员流动较频繁,基本工资不宜过高而活工资不宜封顶,单间与大堂、男生与女生、店内经营与店外经营、营业额结构等比例要合理等。同样值得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1.茶馆规模。目前,茶馆规模大体可以分为3种。一是200平方米左右的;二是300至600平方米左右的;三是800平方米以上的。其中,现有茶馆和正在筹建的新茶馆中,三四百米的居多,约占50%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想,原因很多。比如,部分茶馆投资者从“试一把”开始向“多投资、多挣钱”迈进了一大步;部分茶馆投资者虽然看好茶馆业的前景,但流动资金不够充分,或者缺乏项目和项目储备,因而还不能或还不敢大投资。今后一个时期,茶馆规模方面有两种发展趋势。

第一,一二百平方米的茶馆将开得更多。这种茶馆,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而且,主要开在中高档社区内或周边,融入社区文化。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这是基于以下消费心态:有些朋友,在办公室见面不方便,而到家里见面,关系的火候还没到。此时,在住所附近或小区内的茶馆等休闲场所见面往往成为首选。同时,社区文化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越来越重视。这使得投资者看好把茶馆开到社区的前景。

这种茶馆的经营策略是:以休闲风格为主,营造温馨的氛围,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切勿因价格中档而降低服务水准,而应努力提供充满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使茶馆成为社区的优秀住户。

第二,七八百平方米以上的茶馆也会有一定的发展。这是因为投资者追求规模效益和连带效益。这类茶馆,会更多地开在城郊地带(如北京四环、五环周边)或公园内,以自然景色和多种特色项目取胜。对规模大的茶馆来说,经营性项目与项目储备更为重要。否则,将难以支撑正常的营业额。

2.茶馆功能。通常,消费者在茶馆可以休闲、会友、洽商、言情、聚会、购物等。近几年,一些茶馆做专业沙龙、茶艺培训、旅游定点等新业务,使茶馆的内涵更加丰富,也使人们对茶馆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实,茶馆是一个大平台。端起茶杯,可以谈茶、茶文化,也可以谈政治、谈股票、谈女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原有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也将被赋予更多的功能。这方面,有几个具体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一是可不可以陪聊?茶馆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休闲企业,搞“三陪”肯定不行。同时,茶馆消费者中,有一些对本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感兴趣的、特别是外地出差来的顾客,愿意与茶馆员工聊这方面的话题。或者,客人在茶馆等人时,也愿意与服务员随便聊聊。这时候,如果让茶馆中相关知识储备较多的员工大大方方地与客人聊聊,或者事先请一些比较专业的离退休学者、干部来,有偿地与这些客人交流一下,行不行?我看,完全可以。这样,既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的正当需求,也可以增加茶馆的人气和营业额,何乐而不为?

二是可不可以打麻将?外地茶馆大多数允许客人打麻将,北京也有部分茶馆这样做。我认为,既然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前几年已经将打麻将列为全民健身运动了,茶馆没有理由拒绝。当然,只能在单间打,而且隔音要好。同时,不要赌钱。这是可以要求消费者做到的。三是可不可以吃饭?有条件,当然可以吃。客人吃饱饭,可以来茶馆喝茶消食;客人在茶馆喝茶喝饿了,能吃饭该多方便。再说,老祖宗留下的那么多美味佳肴中,还有茶菜茶饭呐。

当然,在茶馆吃,不要太甜、太咸、太油;还要注意及时通风,以免影响品茗环境。

3.三结合发展策略。从茶馆功能的角度看,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茶馆的经营项目也应该多一些。而且,要实行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其中,实施三结合发展策略既是一种发展趋势,又是一种明智之举。

第一,吃与喝相结合。茶馆的“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佐茶之食。二是茶膳。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茶馆,茶食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不多,整合在一起的更少。像老舍茶馆、碧露轩茶艺馆比较精美的、含有茶叶成分的和没有茶叶成分的茶食,客人赞不绝口,利润也不薄,多好!干嘛老是花生瓜子开心果呢?至于茶膳,微酸、微甜、微咸,清淡、精巧,有凉菜、热菜,也有正餐、简餐,可以办春茶宴、婚礼茶宴、生辰茶宴、庆功茶宴等,又符合美食时尚。应该创造条件,逐步推广。1993年至1995年,我与北京青年旅行社小天鹅酒家合作,试办茗缘阁茶膳厅,推出茶膳项目。虽然没能坚持下来,但毕竟开了大陆商业性茶膳项目之首。而且,至今初衷未改。

第二,休闲与娱乐相结合。关键在于怎样结合?茶馆讲究静,适合安排下围棋、玩飞镖等传统休闲项目,也可以安排花艺、书艺、影艺、美容、美发、美甲、泡脚、沙弧球等专业休闲娱乐项目。但是,绝对不能搞三陪。

4.茶馆、咖啡厅、酒吧三足鼎立。看看北京的现实:茶馆450多家、咖啡厅200多家、酒吧500多家。继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之后,北海后海又兴起了新的酒吧一条街。这与茶馆业的蓬勃发展遥相呼应,显示了北京休闲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几年前,有位开茶馆的朋友对我说:陆先生,咱们联手多开茶馆,打败酒吧、咖啡厅。我问他:这有必要吗?有可能吗?我接着说:您喜欢茶,这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您的客人可能刚从酒吧出来,到茶馆解解酒;也可能从您的茶馆出去,又到咖啡厅去消遣。而且,茶馆、咖啡厅、酒吧有不少方面正在趋同。比如,微笑服务、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大量使用绿色植物等。如果三者能取长补短,各自办出特色,使休闲产业健康发展,该多好!

茶馆风格与功能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企业与茶馆业的成败。因此,要高度重视。

1.风格。现阶段,中国大陆茶馆的风格,基本上可以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和综合风格3种。如北京传统风格茶馆有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等;现代风格茶馆有五福茶艺馆、茗仁茶艺馆等;综合风格茶馆有圣淘沙茶楼、碧露轩茶艺馆等。

其中,综合风格茶馆的增长幅度大,增加数量多。因为其是集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于一体的茶馆,有互补优势。而且,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茶馆风格出现了趋同现象。一是有的传统风格茶馆增加了现代风格的单间。如老舍茶馆准备拿出二楼500平方米的面积,装修成现代风格茶室。二是有的现代风格茶馆,增加了快餐项目,方便了想用餐的客人,如五福茶艺馆阜成门店、小小茶艺馆等。

时代发展到今天,是否可以把有没有茶膳或正餐作为衡量综合风格茶馆的标准之一呢?或者,是否可以把圣淘沙茶楼等即可以喝茶、喝咖啡和酒,又可以吃饭的场所称为茶馆呢?我看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衡量是否综合风格茶馆的基本标准有4条。第一,是否既有传统风格的经营场所,又有现代风格的经营场所。第二,是否既有中国风格茶室,又有外国风格茶室。第三,是否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吃饭。第四,是否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喝咖啡和酒。我认为,满足其中两条以上标准的茶馆,就可以将其归入综合风格茶馆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综合风格茶馆最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成长空间最大,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最大。

2.功能。茶馆功能大体有以下几项。一是休闲功能,包括会友、下棋、闲聊等。二是商务功能,包括接洽、商谈、签约、应酬等。三是情感功能,主要指异性朋友相约茶馆。四是教育培训功能,如独生子女教育沙龙、茶艺师培训等。五是延伸服务功能,如代客养壶、茶馆筹建咨询等。

随着茶馆业的发展,商务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和延伸服务功能等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1.茶馆企业文化。茶馆企业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时代特征。现在是讲求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时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裕起来的高消费群体,包括大款和公款,是茶馆业的消费主体。二是行业特征。茶馆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休闲企业,是茶文化事业和茶产业的重要窗口,是沟通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的高效平台。三是老板性格特征。老板的个性、人生观、追求等,将直接作用于茶馆企业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茶馆企业文化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经营理念、宣传口号、发展战略等。其中,发展战略是茶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短期发展战略与长期发展战略两种。研究、确定茶馆发展战略,可以目标明确,滚动发展,把重点放在短期方面。在茶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制度建设不容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馆业经营业绩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搞得好不好。目前,笔者为茶馆业起草并被不少茶馆采用的规章制度达15个,并在不断完善中。希望这些规章制度能帮助茶馆业搞好经营管理。这方面,有5点建议。

第一,规章制度宜细不宜粗,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细致和量化便于操作。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第二,制度建设要全面。而且,相互间要协调。应涉及环境卫生、产品与服务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等各方面。为保证其效力,宜适时增补或修改。

第三,要体现“奖惩严明,以奖为主”的精神。茶馆员工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要多鼓励,严要求。奖惩,既要有物质的,也要有精神的。不可以偏废。

第四,规章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有随意性,要确保其严肃性。

第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员工中的亲属和骨干更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亲属和爱将,可以增加制度和老板的威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良性循环”的效果。

五、茶馆经营管理难点与对策

21世纪对茶馆业来说,同时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竞争压力。要搞好茶馆经营管理,首先要坚定信心,正视困难,理清发展思路。然后,要有一定的对策。

1.拓展客源市场。这方面,也有规律可寻。比如,北京茶馆消费者,有明显特征。第一,从行业与职业看,大都属于金融、房地产、电信、IT、外资外贸、旅游,律师、医生、记者、教师(大学中学)、公务员等。第二,从收入情况看,大都在10000元/月以上,而且比较稳定。第三,从年龄方面看,相对集中在25至45岁之间。第四,从茶叶消费习惯看,大都喜欢喝乌龙茶、绿茶。近两年,又增加了冰茶、苦丁茶和普洱茶等。至于茶馆消费者性别方面,男女大体相等。

在开拓客源方面,可以分为两个主渠道。一是集团消费客户,二是散户。也可以将客户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大款和公款。实际上,侠客岛就是为大款和公款服务的。从思想上明确这一点,很有必要。同时,茶馆的营业额70%左右是靠回头客支撑的。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回头客,推行会员制。

2.扬家族式管理之长,避家族式管理之短。目前,中国大陆95%以上的茶馆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被消费者和学者戏称为“夫妻店”。

其实,在茶馆实施家族式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好处。通常,采购、会计、库管等岗位,由老板亲戚打理。因为这些岗位十分重要,需要安排可靠的员工。

当茶馆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会遇到可靠与能力的矛盾:亲戚可靠,也能适应茶馆初期的工作;但能力有限,短期内提高较慢。怎么办?建议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有关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培养亲戚;亲戚能力有限,就要优先培养其他基础好的员工;避免人才断档。

另外,在家族式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股份制。把一部分股份售予或奖给茶馆骨干。这样,在茶馆业务大发展时,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留住业务骨干。

3.特色生财。主要指环境、产品、服务,都要有特色。靠特色挣钱,靠特色竞争,靠特色发展。这方面,要重视将时代特色、行业特色和老板个人(性格)特色融为一体。这也是茶馆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从实践方面看,有特色的茶馆人气旺,利润高,后劲大。

4.在使用中培养员工,尽量保持骨干稳定。茶馆老板们越来越认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茶艺师是茶艺馆的支柱。过去,餐厅老板爱说一句话,叫做“人不够,菜来补;菜不够,人来补。”现在,搞茶馆经营,茶要好,人也要好。不能靠补。实践经验表明:茶馆业与旅游业一样,人员流动性较大。往往达到30%至40%左右。怎样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了茶馆老板们比较头痛的事情。其实,只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第一,招聘时把好专业关。同等学校条件下,优先从有茶艺专业的学校和职高饭店管理、礼仪、公关、文秘等专业录用;同等个人条件下,优先录用文静、白净、身高1.60至1.70米、喜欢茶、会讲普通话、手指细长的应聘者。

第二,努力把现有员工培养好,帮助他们成为优秀茶艺师。

第三,从制度安排上,屏除只管用、不管培养的意识,鼓励员工岗位成才;80%以上的管理人员宜从本店提拔;奖惩严明,以奖为主;使员工在本店呆着踏实、舒心,愿意在茶馆长期工作与发展。

第四,保持与人才市场、茶艺学校或有茶艺专业的学校的密切联系。除了满足现有人员需求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这既可以随时补充人员,又可以对工作一般的员工起到督促或必要的警醒作用。

第五,适当地从别的休闲、服务企业挖人。这方面,宜注意两点。一是尽量不要从1公里半径内的企业挖人;二是特殊人才可以用高薪特殊对待,但对原有员工(特别是经理领班)要做好疏导工作。

5.有比较充足的项目和项目储备。未来茶馆业的竞争,将是人才与人才储备、项目与项目储备的竞争。这里指的项目,包括产品营销项目、服务营销项目和延伸服务项目。

6.搞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茶馆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是5000年官

本位的国家,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指导与支持非常重要。前几年,有的城市政府主管部门曾把茶馆列入娱乐行业,按18%的税率征税;有的则要求茶馆把单间打通;一度影响了茶馆业的发展。后来,茶馆业通过政协、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从正面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化解了不少矛盾;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广州等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也主动关心、指导茶馆业发展。如2003年夏天,北京市有关部门主动减免了茶馆“非典”期间两个月的营业税,受到茶馆业和消费者好评。

茶馆业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关系到茶产业的明天,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明天。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愿意继续为茶馆业服务,与茶馆业一起成长,为弘扬民族茶文化、繁荣中华茶经济多干实事。

IT业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变革,IT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一大支柱性产业。IT业之如此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逐渐成为高薪、高科技的象征。当然,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有

它的规律和法则,IT市场也不例外,以下是IT职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A、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

其就业特点为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试用期工资一般在400—600元,待遇好的单位月薪可达1500以上),工作比较单调、枯燥,因此 人员流动比较大。但是它属于IT行业的基层,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低,入行快,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所以此类工作的就业市场一直处

于不饱和状态。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未来几年内,此类工作者在全国的就业缺口将在40万人左右。《京华时报》02年8月26日报道中提 到:据北京市教委职成处郭中天处长告诉记者,北京中关村仅计算机录入人员的需求量就高达10万人。

B、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动画设计等)

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为其企业及产品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在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及对自身企业形象越来越重视的带动下,各类设计型人才(如广告设计、装饰装潢设计、网页设计等)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试用期月薪一般在600—1500元之间,优秀者的月薪通常在2500元以上)。据《劳动保障报》报 道:仅就北京地区来讲,其就业缺口就在10万人左右。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 型向复合型转变。如平面设计人员除掌握相应的软件知识之外还应在具备一些简单的硬件知识和系统操作知识;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 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复合型人才在求职及就业过程当中优势十分明显。

C、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

此类人才的工作强度低于A型,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学到(也需要)很多管理知识,并能增加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其试用期工 资一般在600元左右,试用期过后待遇可在1200元以上。这类工作对人员的要求主要是:熟练掌握应

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其特点是岗位流动性强,缺口较大,升职潜力大(升职潜力主要取决于综合素质的高低),许多人由此而走上了管理岗位。

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 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其月薪一般保持在2000—3000元以上(如

网站管理、网络管理等)。据北京市社会劳动保障局统计,仅北京市其就业缺口在5万人左右。但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上 有较高的要求。不过,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IT网络的就业大门就会为每一个人敞开。

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新兴的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等,其月薪一直保 持在5000元以上。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在20万人左右(国家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等联合统计)。如果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和努力,步入此行业无论是从个人经济收益上还是从个人发展上都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国基本上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但仍缺少一支庞大的能够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经 过专门训练的技术操作人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的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乏高级IT人才,更缺乏掌握技能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IT业最缺乏的其实是“数字蓝领”和“IT白领”,即:能从事基础性工 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国家有关部门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我国IT企业将有40万的此类人才缺口。解决这些问题,依靠传统的学历教育已远远跟不上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搞好计算机应用教育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课题。在这个领域内,北师大培训基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接将这种培训定位于“IT职业教育”。据统计,发达国家当中,技能证书持有者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学历证书的持有者,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先去培训,拿一个技术证书以 证明自己能干什么。所以说,IT职业培训无疑是青年人就业发展和获取高薪的一条捷径。

快递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快递业是当今发展较快的产业。快递服务作为一种先进的邮递和运输服务方式,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我国,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多元化寄递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快递服务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还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相结合,成为电子商务实现实物配送的主要途径。目前,全球背景下的快递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中国快递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近年来,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大量产生。为了解快递业快递服务业发展状况,促进快递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和安徽省邮政管理局于2007年上半年联合开展了全省快递服务业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较快,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实力增强,业务范围拓展,经营业绩提高,但与沿海和内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缺乏规范等问题,亟待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一、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经济普查显示,全省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只有7家,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库,结合省邮政管理局掌握的情况、经过逐个清查、核实后确认,截至2006年底,全省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有34家,两年时间,快递企业的数量就增长了3.9倍。快递企业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商务往来日益增长的实物传递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2、经营业绩大幅提高。2006年,快递企业全年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营业利润大幅提高,为1323.8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622.1万件,尽管比上年下降8.1%,但是对业务收入增长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国内同城业务量大幅减少,而附加值较高的国内异地、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均有所增加。

3、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从经营快递业务范围看,同时经营国内同城、国内异地、港澳台及国际业务的企业占35.3%;只经营国内同城及异地业务的企业占

5.9%;仅经营国内异地业务的占17.6%;仅经营国际及港澳台业务的企业各占

8.8%,经营国内异地、港澳台及国际业务的企业占14.7%。

4、企业实力逐步增强。快递业快递企业实力逐步增强。2006年,全省快递企业资产总计为6.5亿元,户均资产为1915.6万元;企业拥有营业网点为2299个;企业从业人员增幅较大,年末为2886人,比上年增长47.5%;房屋建筑面积增幅为11.6%,共计4.4万平方米。

5、服务设施快速增加。从企业的运输设备、分拣设备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看,快递业快递服务硬件实力明显改善,2006年被调查企业拥有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2.5%,为1.2万平方米;拥有收件、派送、分拣等用途的汽车数量为509辆,比上年增长36.5%;摩托车220辆,比上年增长39.2%;计算机665台,比上年增长71.0%;手持终端设备166台,比上年增长295.2%。计算机、手持终端设备投入增长迅猛,有效提升了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

6、服务方式更加先进。快递企业在上门揽收、投递到户、限时送达等服务功能上日趋完善,先进的信息跟踪技术使跟踪查询服务更加及时、方便。在被调查企业中,提供查询服务的快递企业有33家,占97%,其中能提供按环节跟踪查询服务的企业有32家,占97%。只有1家企业未提供查询服务。

二、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特征

快递业快递业已经打破了最初的国有邮政快递(EMS)一揽天下的格局,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元化主体相互竞争的格局。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在被调查的快递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9%、有限责任及股份公司占58.8%、私营企业占17.7%、股份合作及联营企业占8.8%、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5.9%、其他企业占2.9%。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快递市场份额在下降,而民营及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见表1),发展速度加快。

1、国有快递企业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趋缓。中国邮政EMS先后于1980年、1984年开办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国际业务方面,依赖万国邮联系统和与TNT集团建立合作代理关系,国内业务方面,依靠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国家赋予邮政的普遍服务政策(邮政车辆城市内通行无阻、EMS“邮件”等同于真“邮件”享受铁路、民航的优先装运权等)施用于并非完全符合“普遍服务”内容的国内EMS业务,运用有利的行政资源,国有邮政快递EMS一直处于快速的增长和近乎垄断的高市场份额状态,1995年EMS国内和国际快递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97%。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国有邮政快递已不能满足市场增长与时限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快递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导致国有企业快递市场份额减少。2006年,快递业国有快递企业快递业务量达1305.2万件,比上年下降17.5%,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80.5%,比重比上年下降9.1个百分点;实现快递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 5.4%,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6%,比重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561人,比上年增长26.8%,占所有从业人员的54.1%,比重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2、民营和外资企业比重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民营快递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由于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营快递如:申通、圆通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外资快递企业自1984年4月,美国FedEx登陆中国后,国际快递巨头纷至沓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简称UPS)、德国敦豪(简称DHL)、荷兰天地(简称TNT)都与中国最大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外运)成立了合资企

件,比上年增加13.9%,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为3.2%,尽管业务量相对较少,但是国际快递业务收入不可小觎,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8.9%,为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表2 分经营区域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情况

(三)中部六省位居中游

快递业快递业经营状况在中部六省(湖北、湖南、山西、江西、河南、安徽)中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服务手段和基础设施也基本处在中等水平,湖北、河南快递业经营状况排在前列。

从经营状况看,安徽快递企业数在中部省份中位于第5位,占中部企业总数的12%;从业人数、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排在第4位、快递营业利润排在第3位。中部地区快递企业数最多,利润最好的是湖北省,快递企业有76家。

从经营条件看,快递业快递企业拥有营业网点较多,位于中部省份第2位;企业所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汽车、摩托车、计算机和手持终端设备都排在中部省份的第3、4位,经营条件较好的是湖北和河南省。

从发展速度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快递业快递业务量增速是下降的,排在第6末位,快递收入增速、营业利润增速分别排在第5、第4位。发展速度较快的是湖北、湖南省,快递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从户均指标看,快递业主要指标每户企业平均值最高,户均业务量、户均业务收入、户均营业利润均排在中部省份的第1位。

三、快递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快递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关联,2006年快递业全年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15位,而快递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在此位次左右,其中快递业务收入居16位,营业利润居14位,业务量居18位,资产居17位。尽管快递业快递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相比江、浙、沪及北京、广东等沿海或内陆经济发达地区,快递业快递服务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偏弱。经济发达的地区快递业也发达,相对而言

快递业快递业尚属起步阶段。一是数量少,快递业快递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1%,只是广东的9%,企业总部在广东有20家,而快递业没有总部企业,只有27家单一公司和7家分支机构。二是实力弱,快递业快递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仅有2家,广东为16家;企业户均资产1915.6万元,是广东的79.4%。三是规模小。快递业企业快递业务量、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5%和1.3%,年户均业务收入为1119.1万,只是广东的57.2%;年户均业务量为47.7万件,是广东的97.1%,但是营业利润较小,只占全国的0.3%,户均营业利润为38.9万元,只是广东的10.3%。

2、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格局差异大。从地域看,快递业快递企业主要分布在17个市中的9个市,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黄山、滁州、宿州、宣城,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合肥,为15家;其次是芜湖,为6家;其他市分别为1-3家。从市场格局看,企业户均业务量5万件以上的在合肥、蚌埠、滁州、芜湖,其中同城户均业务量达1万件的在合肥、芜湖;异地业务量达4万件以上的在合肥、蚌埠、滁州、铜陵;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达2万件以上的在合肥、铜陵、芜湖、蚌埠。

3、政府监管难度大,单位变动较频繁。快递行业的监督和管理目前还处于比较松散和无序的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快递服务业长期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造成整个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二是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又多是小企业,决定了快递单位变动极其频繁。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变成了个体户;有的企业改制成公司的下属单位或换人承包;有的经营场地、经营内容发生了变化,企业开与关、搬迁、变更等时有发生。三是一些快递企业消亡或变更业务没有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提供的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查无此人。这些因素造成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困难。

4、服务标准不一,服务水平不高。快递服务业由于服务收费和风险标准不一,当快递过程中出现物品损坏、丢失赔偿等问题时,往往引发纠纷,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是服务水平不高。第一是管理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流程管理,邮包在哪个环节丢失都难以查到,这也是快递业的普遍问题。第二是从业人员乱,一些中小快递公司招聘的业务员大都没签劳动合同,也没业务培训,其收入不稳定,由效益情况来决定,有些收递员如果发现货物价值不菲,就干脆私吞掉,然后编造丢货理由,还有些素质差的收递员连人带货一起消失。第三是交通工具和服务技术落后,运输设备简陋、服务设施少容易导致邮包运输出现问题。快递业快递企业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营业网点只有广东的一半,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汽车、计算机只占广东的4.2%、8.7%和4.9%。

5、市场竞争无序,安全隐患较大。由于快递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快递行业利润较大,投资较小,见效较快,进入门槛较低,众多不规范快递公司租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个雇员,就能开展快递业务,少数快递公司和个体户唯“钱”是图,急功近利,凭借自身成本低廉的优势,随意压低快递资费,超范围经营,这种短期行为,既造成市场过度竞争,又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投错件、发错件、损坏件、丢件、不能按时投递等现象屡见不鲜,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快递服务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快递业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1、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快递发展。推进监管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快递业务市场准入、审批制度。加快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和开放的快递市场,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

2、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服务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避免无序竞争,建立健全快递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快递服务,开展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面建立完善的、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3、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自身要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全方位、综合性、跨区域的快递服务网络,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自律,树立商业诚信,遵守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4、筹建快递协会,扶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虽然民营快递公司规模小,但数量多,快递业民营快递企业数量占全部快递企业数的88.2%,他们以其自身机制灵活特点,在快递业迅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扶持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筹建快递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引导民营快递企业通过合资、参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实现民营快递价值链的提升,不断发展壮大民营快递企业。

今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发布了《2013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辑要》,其中值得留意的是2012年中国生产的动画片总时长约22万分钟,与上年相比下降15%,对此,更多人同意是科学增长、理性回归的观点。中国漫画也依然存在着创作缺乏创意、行业缺少人才、企业发展缺乏资金,还有市场上到处可见的盗版。

虽然动画时长的减少体现了我国动漫业由数量向质量方面发展,重创意、讲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深入人心,但我国动漫业的发展还不平坦。而今年的动漫节尽管道路有些不便,依然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各大参展的单位也拿出了自己的主打产品,各种宣传广告吸引顾客。其中人气最旺的还是早已深入民心的国产动漫;如喜羊羊、熊出没、阿狸、小炮兵等。

虽然动漫爱好者众多,但冷热反差也非常明显。人气最旺的动漫衍生评即使价格比其他动漫形象贵依旧挤满了人。而更多表现出我国漫画爱好者对其他动漫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情况深刻的让动漫业明白动漫的质量、创意才是制胜的关键。只有更快地提高国产动漫的质量和影响力才能保持不败之地。

原创漫画网认为动漫产业是文化创作型产业,其质量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然而国内部分动漫企业不重视文化的培养和动画的质量,造成资源被浪费。这次国产动画的回归,正是国产动漫业重视质量,理性发展的表现。

在我国,动漫产业链还不完整,更多的动漫形象以授权拍卖的形式进入到小商品之中。如某动漫公司设计了一款动漫形象,有多家企业想要把这个动漫形象用于广告或者代言产品形象,这时怎么办?拍卖会就为他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动漫公司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拍卖获得版权收入,而企业则通过拍卖获得了使用权,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动漫业的合作共赢。

动漫形象使用权的拍卖,让众多的文化制造企业和商家有偿获得动漫形象的使用权,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利润空间,并且在授权范围内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形象授权,增加动漫企业收入,反过来完善动漫形象并扩大其知名度及美誉度,进一步刺激授权商品的销售,从而获得双方的共赢。

中国传统产业如印刷包装业、文教体育用品、儿童服装、玩具等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还处在相对不高的水平。而动漫是这个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培养真正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国内惹人喜爱动漫文化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漫道网认为,我国动漫企业还存在缺乏资本及品牌拓展渠道、产业链不健全、发展模式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但通过动画、漫画等的动漫形象的商业结合,使加入动漫元素的传统产业不仅丰富了形象、更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国内外物流配送业的现状发展与探讨

国外物流业配送发展概况

1)美国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首先是批发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定货指示单。其次是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第三是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货物配送。

(2)日本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系统的行业之一。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迅速成长,现己遍及日本,正影响着日本其他零售商业形式。这种新的零售业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种货物的供应顺畅。因此,日本的物流配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销渠道发达。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位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为了保证有效地供应商品,日本许多物流公司不得不对旧有的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更好地做到与上游或下游公司的分销一体化。第二,频繁、小批量进货。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需求来自便利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第三,物流配送体现出共同化、混载化的趋势。共同化、混载化的货物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配送的聚合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配送车辆的装载率。第四,合作型物流配送。在日本,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之间基本上都存在一种长期的物流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还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国际化延伸到国外。第五,政府规划在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欧洲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欧洲诸国,尤其是德国,物流配送是指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以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德国的物流配送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10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己经摈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走遍德国,可以说德国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交通和高科技信息网络为桥梁,以合理分布的配送中心为枢纽的完备的运行系统。在总结德国零售业发展的经验时可以看出德国是十分重视按照连锁经营的规模和特点来规划配送中心的,往往是在建店的同时就考虑到了配送中心的建设布局。

笔者分析,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以高科技为依托。

发达国家的配送在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货物检验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物流各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都建立在先进的物流技术基础上,配送中心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仓库内从货物入库时的分拣、刷码到进入指定的库房里待装配送车辆,全部是自动化操作。有些配送中心的所有环节包括存货、处理订单和配送商品都由以卫星通信为载体的电脑网络跟踪控制。如美国的沃尔玛连锁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连锁公司,公司配有专业化的人员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配送设备,它代表了美国目前物流管理与技术的最高水平。日本的配送中心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分拣系统。

第二,以规模效益为核心。

配送是一种规模经济运动,配送的生命在于规模。发达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可以享受批量折扣,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价格出售商品,获得合理的商业利润而赢得竞争实力。发达国家配送制之所以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顺利推行,配送中心的实力雄厚是一个.浪重要的原因。以配送业比较发达的日本为例,日本的连锁企业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店铺以上,菱食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加工食品批发商,1997年在日本全国已拥有46个营业所,53个配送中心,其中的7个为区域配送中心,这是1995年共投入40亿日元建成的,拥有大规模的专为流通加工服务的设施。

第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基础。

目前,配送为发达国家大多数行业所采纳,形式日趋完善。如瑞典轴承商的“用户无忧运转方式”,日本钢铁商的“看板”无库存供货方式等。如美国主要有如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货物配送模式:①以零售业为主的物流配送模式;②以仓储运输业为主的物流配送模式;③以批发商为主的共同配送模式。

(4)国内物流配送业发展整体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物流”一词,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刊登了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的“物流浅谈”一文,物流在我国逐渐得到了关注和重视。90年代以来的流通实践证明了配送是一种较好的物流方式,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都设立了配送中心,配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实行上门送货为生产企业配送急需的产品,通过构筑代理、配送、连锁相结合的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了流通的效率,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方便的服务。

随着物流热的逐渐升温,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开始兴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得到改善、整体物流技术水平也开始得到提高。深圳市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目前深圳物流的总体布局为,重点建设六个物流产业园区,而这其中,为国际物流提供服务的有:盐田港区物流园区、西部港区物流园区、机场航空物流园区。服务区域物流的有: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平湖物流园区、深圳邮政分驳转运中心。以城市配送服务为主的有:笋岗一清水河物流园区。同时己经有UPS、TNT、MAIZRSK、佐川急便、台湾东源等跨国公司落户园区中。然而由于我国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配送的发展在现阶段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l)配送的服务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配送的核心作用是服务,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综合作用。由于物流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物流企业经营外围较窄(如深圳盐田港物流中心只提供国内货物出口的中转、存储功能,而几乎不涉及市内配送业务),可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内容较少,满足不了用户的多种服务需求。

(2)配送操作过程现代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配送操作中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较低,仅限于日常事物管理,而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

综上所述,我国现在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结合国情,努力迎头赶上,融入国际经济、贸易、物流大发展的潮流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有望真正提高。

国外盛行的九类配送中心

1.专业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指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

2.柔性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3.供应配送中心: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联营商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

4.销售配送中心: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第二种是流通企业作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

5.城市配送中心: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

6.区域配送中心: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7.储存型配送中心: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场下,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

8.流通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

9.加工配送中心:许多材料都指出配送中心的加工职能,但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实例目前见到不多。我国上海市和其他城市已开展的配煤配送,配送点中进行了配煤加工。

物流配送中心的绩效评估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物流配送中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我国物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对现代物流企业进行 分析与评估,结合物流企业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物配送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现行对配送绩效和配送绩综合国内的有关物流配送中心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有关于物流的过程,物流的功能方面,而对物流配送中心绩效的研究实则不多。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绩效评价的研究正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对物流活动进行绩效评价和分析,才能正确的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优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效率,提高利益。绩效评估工具的选择因素

劳伦斯〃S〃克雷曼在《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在众多绩效评估工具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应该考虑成本、实用性、工作性质这三个重要因素。下面我们着重从工作性质这个因素加以分析。

1.1 工作的结构化程度

结构化程度高的工作是指工作内容、程序、完成方式都是确定的,员工只需按照程序化的要求行动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结构化程度低的工作,其工作方式和内容自主空间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程序化程度高的部门如安装车间、财务部、等;程序化程度高的岗位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客服中心的电话呼叫员、超市收银员等。

1.2 工作目标的可量化程度

由于工作性质各异,各项工作目标的可量化程度是不同的。可量化程度高的部门如业务部、研发部、营销部等;可量化程度高的岗位如销售部主管、研发人员、促销员等。

1.3 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工作环境不稳定指工作环境变动较大,管理者难以直接监控。工作环境变化大的部门如采购部、销售部等;工作环境变化大的岗位如业务代表、推销人员、采购人员等。绩效评估方法选择的原则

企业强调员工对集体的归属和服从,这种观念体现在绩效评估中,表现为对个体评估的不重视以及为长官意志服务的现象。因此,评估方法要强调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的共同参与,尊重双方的意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长期以来,企业在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与人之间特别强调关系取向,所以在绩效评估时受到双方亲疏关系和等级关系的影响,主观偏见影响较大。因此评估方法应该追求尽可能客观性的原则。

为方便企业管理,应尽量选择简便易操作的评估方法。当然,那些希望通过绩效评估提高管理规范性,也具备了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可以采取较为复杂的评估方法。

2.4 多个评估主体原则

企业长官意识严重,评估主体通常为领导,容易出现评估的不公平。因此,要选择有多个评估主体进行评估的评估方法,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5 结果便于区分原则

企业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常常导致评估结果趋中,因此应选择能使评估结果区分度大的评估方法。绩效评估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1 绩效目标不明确

众所周知,配送中心的目标是货物的流通,便是绩效目标的指南针。绩效目标要与配送中心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因此,绩效目标应定性为准确考核员工绩效并督促员工努力提高个人绩效,从而实现公司目标。然而,配送中心绩效管理体系并不能准确反映员工的绩效。配送中心的目标定位不明确,过于随意、笼统和空泛,不能切中要害。则不行会酿成问题。

3.2 考核关系不清晰

首先,绩效考核中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应该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绩效考核的相对准确定和公平性,更利于下一个考核周期内工作的开展。但配送中心中如果“老板”太多,即使能够各谋其政,但在日常的工作中,尤其是在指使下属员工时,仍然避免不了多头指挥,这样在具体的考核实施过程中,考核者的不明确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例如很多家族是的中小型企业。

3.3 考核组织不得当

考核组织工作应有人事部门来完成,人事部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调查、研究、分析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并收集反馈信息,对考核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上。然而如果配送中心人事部门没有做具体的考核工作,而是由业务附属部门进行考核。则会出现问题其次,绩效信息获取渠道不科学,案例公司在绩效考核时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民主评议的方式很不合适,其主观性很大,必然有太多的成见和偏见等不实之见。

3.4 考核内容不合理

考核内容过于统一。对于一个配送中心来说,不同的部门、不同岗位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方式有很大差别,所以要求对各部门的考核应有不同的侧重,针对各部门工作岗位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选择适当的考核指标。然而,案例公司却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考核指标,对公司同一部门的人员进行考核。

3.5 考核标准不准确

对于同一个考核指标,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要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然而,案例公司执行统一的评价标准,描述也是泛泛而谈,结果根本无法做到针对不同部门的特点作准确细致地描述。

3.6 考核周期不科学

合理的考核周期是绩效考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周期太长的考核使考核者很难记住员工的长期表现,导致考核失误,而周期太短的考核容易使配送中心上上下下陷入繁琐的考核事务中,更为重要的是员工的绩效目标可能需要数月才能达成,若在成果尚未具体实现时即对绩效予以考核,就不能产生真正的奖惩效果,反而滋生急功近利的草率行动,不利于绩效达成。解决物流配送中心在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的措施

成功进行绩效考核的前提之一是配送中心上下员工必须对绩效考核有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配送中心中只有少数员工了解绩效考核,而大部分员工对绩效考核一知半解。例如CP铁路公司一般规定在每位雇员的生日前后对其进行这一年工作的评估。大部分评估者受过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的培训,重点是如何依照法规办事以及如何避免不同类型的误差。

首先,确定考核人员。民主评议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建议取消,即使保留,也只能是一种份量很小的参考。针对各部门负责人的考核,由配送中心领导与人事部组成考核小组来考核;而对一般员工的考核,则由其直接上级主管领导来考核。人事部主要负责考核的组织与执行,以及对考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与被考人员的沟通等方面的工作。主要考核人为公司领导代表与本部门负责人。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贝尔公司曾引进一套五步绩效评估体系,之后改为众所周知的工作计划和评议程序。这一项目的要点就是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被称作评议委员会。

增加人事部门人员,保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把原先由业务附属部门所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统一划归到人事部,由人事部统一负责配送中心的绩效考核各项工作,调整人事部门把精力重点放在对配送中心各部门的调查、研究、分析,制定考核方案及考核方案完善上

首先,明确绩效考核的含义。绩效考核,顾名思义,是对绩效的一种检测,所以考核内容是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个人主观能动性。所设立的考核项目不得超过这三个基本框架范围。工作业绩所占比重在一半以上,而其余两项所占比重应基本相等。其次,根据各部门考核目标,根据人事部对各部门的深入认识,在于各部门进行沟通确认的基础上,制定各部门的考核项目。如果部门中岗位之间差别很大,在制定考核项目时,也要做一定的调整。

配送中心中对绩效标准的规定过于统一和绝对,导致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的绩效标准一致而无法区分。我们认为应据绩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绩效标准要具有挑战性又不脱离实际,即大多数人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同时,绩效标准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绩效标准是考核一个人工作绩效的权威性文件,因此,需要相当的稳定性,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例如北京和上海的政府领导人也都是先建立了战略、关键目标和要实现的目标值,然后才向下级布臵实施的任务。

如果配送中心的考核周期为一年,这个考核周期未免太长。调整为根绝员工层级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核周期,高层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的考核周期为一年,中层管理者、一般技术人员的考核周期为一季度,一般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的考核周期为一月。

例如:人寿保险公司通常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绩效评估,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再进行临时性考虑。每位评估者事先都要接受一项关于“绩效评估的职业道德”教育,介绍一些常会遇到的错误与偏见。评估表格通常为半结构性的,要求每位管理者必须审慎从事。雇员有时为了确保自己所承担工作责任的全面性,也要参与进来。对于每一项目,工作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百分比,通常分三类:(1)特别低80%-100%;(2)50%-60%(3)大于100%。

总之,从绩效评估的选择和实施方面来考虑,从其中的主要问题来探讨,这有助于配送中心分析配送绩效,提高配送中心的经营能力,进而增加配送中心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所以中国的企业也必须如此,在实行绩效评估的时候,先明确目标,然后再关注在绩效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的细节,借鉴在绩效评估中取得成绩的成功案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配送中心的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配送是一项综合性、一体化的物流运动,作为实现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方式,显得比任何时候尤为重要。2000年我国全社会流通费用为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能够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资金178.8亿元。如此大的利润空间,的确令人神往,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在关注成本控制、经营效率、改善顾客服务,都在于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

S配送中心是深圳市的S(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S配送中心目前主要面向集团内部的各家商场、超市和集团外的商业批发零售企业或个人提供配送服务。中心于2005年成立,目前共有工作人员170余名,每月销售额超过3000多万元,2005年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过4亿元。S配送中心不仅处理自己企业的家电类和日百类商品,其中家电类商品在业务量和交易金额方面都占据主要地位。还接受其他的企业的外包给他们的种种业务,涉及商品达到数十个品牌,共计2800多种,所有商品分散放臵在其属的15个仓库中,这15个仓库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内。

由于S集团的产品市场比较稳定,品牌知名度比较高,产品质量过硬,所以客户群比较稳定,客户忠诚度比较高,S集团将全国销售区域划分为7个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由若干业务员分别负责,定期到客户走访,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动态。客户一般采取电话和传真等传统通信方式与S配送中心联系并下定单,销售模式大多采用分销模式,所有产品面向国内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产品覆盖除西藏、港澳台外所有省区直辖市,比较稳定的客户有大约1300多家,地域分布比较分散。

二、S配送中心存在的物流问题

1.物流配送设施不匹配,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国外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配有自动分拣机、电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等机械设备,并采用自动化管理,充分表现了其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S配送中心设施设备比较陈旧,70%是普通平房仓库,普通车辆占70%以上,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斗及特种运输车辆很少。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内部数据采集、外部接口系统等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影响了配送质量和速度。

2.统一配送率低,规模效益不明显

S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没有实行完全的统一配送,原因是企业没有严格执行统一配送制度,S集团供货不及时,运输部门不及时送货或配送中心不按要求送货,使分店不愿统一配送,还有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导致统一配送率偏低,由于配送率低,造成人员闲臵,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偏高因而就无法收获规模效益。3.S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

一个配送中心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为:进货和商检功能;保管和库存控制功能;受理订货功能;出库(分拣、配货、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送货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而S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目前的商品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资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4.专业人员缺乏,员工素质低

S配送中心物流专业人员不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在制定物流方案、实施管理、开拓物流市场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十分欠缺专业人才,对物流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的概念上,还没有上升到物流服务的理念。

三、S配送中心物流系统优化的对策 1.加强物流配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在硬件设臵上,要加快配送设施建设,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拆零商品电子化。在软件建设上,引进GPS、EOS与ECR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华联超市与上海捷强集团公司以及宝洁公司建立了自动补货系统(ECR),将“连锁超市补货”转变为“供货商补货”。这一举措开创此模式在连锁超市中运作之先河,削减了整体成本、库存与有形的资产的投资。引进GPS、EOS与ECR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够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准确性,降低票据处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库存控制成本,实现配送过程的无纸化。2.贯彻执行统一配送制度和共同配送制度

S集团与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内部、配送中心与各分店之间的配送制度要高度统一,实现配送时间与配送商品种类的无缝衔接。近年来,配送中心不断涌现和高速发展,对配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化配送已成为必然趋势。共同化配送可以提高物流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中心的运营效率,还能够使分散经营的分店分享到“第三利润源泉”。3.配送中心作业流程重组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出现有流程中增加了物流成本的主要原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的各种原因。可以根据市场对配送中心的发展要求,对定单处理、入库作业、配货作业与出库作业等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排序,使配送中心充分地适应客户们对产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来夺取更大的客户市场。仅用定单处理流程的优化来说明作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性。(1)接受客户订货的方式为传统的人工下单、接单方式。(2)对定单的确认只是对品项数量及日期的确认,只检查品名、数量、送货日期等是否有遗漏、笔误或不符公司要求的情形。而缺乏对客户信用度的确认,不论订单由何种方式传至配送中心,配销系统的第一步骤即要查核客户的财务状况,以确定其是否有能力支付该件订单之账款。

(3)原流程过于简单,缺乏与信息系统接口的流程环节。在结合原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流程数据统计表等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后,得到了新的定单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优化后的“定单处理”流程图中还增加了存货查询、依订单分配存货、排定出货时程三个环节。利用EDI订货系统大大缩减了客户的等待时间,也增加了几个新的环节,使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的流程更为科学,更保证了配送中心的服务质量,总流程时间从原来的“3.5天又35分钟”变成了“102分钟”。

(4)重视物流配送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配送中心能否发挥其各种功能、作用并完成其承担的任务,人才配臵是关键。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得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使物流配送水平更趋合理,提高整体效益。配送中心所需的人才可以采用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的方式进行培养,也可以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物流业发展的必需。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来是商品集散的中心,物流配送市场需求非常巨大。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建立适合本地区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特点,并能满足其供应链物流需求的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本期刊出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本土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

从发达国家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日本现代城市配送中心的发展,不外也是在传统仓储运输的基础上发展的。随着连锁企业经营发展的不断深入,对物流配送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类型也不断地调整和组合。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系统内的“自有自方便”的配送中心逐步缩小,而商品配送社会化、物流设施共同享用、物流配送共同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

第一类:大型连锁超市式配送终端

大型商业企业自设的配送中心既为本企业系统终端配送,也为社会上其他需要配送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这些配送中心一般由资金雄厚的商业销售公司或连锁超市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为本系统的零售店配送,同时也受理社会中小零售店的商品配送业务,这部分为社会配送的业务正在发展扩大。

例如,设立在日本东京都立川市的菱食立川物流中心,就拥有冷冻仓库、恒温仓库、常温仓库约11000平方米,其中冷库约7000平方米,主要配送食品、酒类、冰淇淋等。配送商品品种数为冷冻食品1500种、酒类1000种、冰淇淋200种、食品材料650种。主要配送到关东地区的12个配送中心,然后由12个分中心再配送到各零售店铺。

第二类: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

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组建的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与零售企业联盟合作,共进双赢。这种以批发商为龙头,由零售商加盟的配送中心,实际是商品的社会化配送。这样的配送形式,既可解决小型零售商因规模小、资金少而难以实现低成本经营的问题,也提高了批发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实现了物流设施充分利用的社会效益。

据介绍,在日本全国有300多家小公司,门店3000多个,这些小公司为了能与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竞争,就自愿组合起来,由CGC集中进货和配送,这样,就能和大公司一样集中进货和配送,一方面便于工厂送货,工厂愿意让利给集配中心几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小公司不必自己再设物流配送设备。枥木负责配送周围30公里以内的7个株式会社的37家店铺,其中每天供配的有5个株式会社的19家店铺,这些店铺的25商品由该中心配送。

第三类:专业第三方专为便利店配送

物流企业接受委托,为连锁超市服务的配送中心,构成流通供应链的专业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以西友公司为代表,其物流中心除了为本系统的店铺配送商品外,主要配送对象是便利店(FamilyMart)。

据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4月止,日本全国有FamilyMart4137家,关东地区2384家,座间物流中心负责配送关东地区的239家(最远50公里,平均25~30公里)。座间物流中心向西友总部承包经营,专门从事物流配送业务。西友总部、座间物流中心、FamilyMart三者之间以合同为约束手段,开展稳定的业务合作。类似座间的物流中心在关东地区有11个,计划一年后还要发展10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货运量为什么这么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