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举办新闻发布会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的条件是什么?


12月16日,经开区法院利用腾讯会议直播系统线上召开执行工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现代快报、常州日报、华讯网、化龙巷等多家媒体出席线上发布会。
执行工作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经开区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3332件(新收3182件,旧存150件),同比上升4.74%,执结2704件,同比上升12.16%。执行实施案件实际执行到位金额1.5亿余元。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终本合规率、执行到位率、案拍比等主要执行质效指标均位于全市基层法院前列。
集中执行出发、执行现场(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会上,经开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周琪从执行强制性、信息化科技、执行规范性三个方面通报了执行工作的主要举措,并发布3起执行工作典型案例。
突出执行的强制性,提高执行到位率。一是常态化开展集中执行并丰富集中执行的方式。二是加大搜查、强制腾空、司法惩戒的力度,拓宽司法拍卖的渠道。三是将“拒执罪”案件的打击与教育作用有机结合。
依托信息化科技力量,助力应对“执行难” 。一是充分利用“854”模式迭代升级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执行工作的信息化,以提升执行工作的效率。二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司法拍卖,提高执行财产变现效率。
提高执行工作的规范性,完善执行权运行机制。一是加强执行队伍建设,打造过硬队伍。二是加强团队建设,挖掘执行办案力量。三是完善执行救助体系。四是规范符合条件的失信被执行人有序退出机制。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
截至2022年12月10日,现已退出失信企业213家,退出率85.54%。
1+4推进会、拒执罪集中(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会上,经开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唐峰从府院联动、精准施治、常态长效三个方面通报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主要举措,并就3起典型案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启示。
府院联动,凝聚信用修复工作合力。一是构筑“全协同”工作格局。二是完善会商平台。三是借力部门及基层网格组织。
精准施治,打通信用修复快车道。一是全力“减存量”,全面摸排企业失信被执行人,编制覆盖全部249家企业的信用修复任务清单。二是大力“控增量”,切实转变执行惩戒理念,细化纳失要件。三是着力“防变量”,持续做好对申请执行人的释法工作,主动将执行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采取的措施告知申请执行人,将司法公开落到实处,将人民满意放在心上。
常态长效,延伸信用修复“暖企”触角。一是强化善意文明执行。二是完善“执破融合”机制。三是严厉打击“拒执”行为。
供稿:执行局
原标题:《经开区法院召开执行工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
阅读原文
}

7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邀请到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张波司长,向大家介绍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支持。
新闻发布会现场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2018年度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始后,媒体朋友们进行了积极报道,我们表示感谢!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张波司长,向大家介绍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7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体现了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生态环境部对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专门主持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制订贯彻落实《决议》的方案,提出具体落实举措。会议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决议》相关任务,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积极配合做好人大执法检查等监督工作,依法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决议》,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保障。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2018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向好。
一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6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7.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0%,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8.3%;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下降3.7%。
二是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1-6月,全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70.0%,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总体上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仍不稳固,环境治理能力仍不足。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要尤为注重工作方法和策略,生态环境部党组认真分析研究了当前的环境形势,总结了前一时期的工作,在布置下半年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持续做到、做好“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既打攻坚战,也打持久战。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是坚持综合施策,一方面发挥行政、法制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好经济、市场和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
四是坚持两手发力,一方面在宏观层面抓顶层设计,开展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一方面在微观层面抓实践推动,强化督察执法,传递压力,落实责任,见到实效。
五是坚持突出重点,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
六是坚持求真务实,既肯定成绩、树立信心,又直面问题、较真碰硬。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落实情况将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范畴
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省市和宁夏等15省份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并要求省级政府在6月底前发布。目前,14省份已发布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天津将于近期发布。
山西等其他16省份均已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并完成专家论证,部分省份已通过省级政府审议。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山西等16省份划定方案进行技术审核,按程序报批,尽快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
为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我部正在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原则、人类活动管控、保护修复、生态补偿、监管考核等要求。
二是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全面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动态变化,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三是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范畴。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责任,对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严格追责问责,确保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张波司长
张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民间环保组织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长期以来大家都始终关心支持国家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方面国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大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这次黑臭水体整治督查,新闻界的朋友很给力,民间环保组织的朋友也很给力,正是由于你们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使得这项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得各级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根据新闻发布会的安排,我先通报一下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之后再回答大家关心的有关问题。
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为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今年5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对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0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本次行动坚持以群众是否满意为首要标准,严格督查,实事求是,而且还创新了一个工作模式,我们叫形式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重点对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实质性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督查,截止目前已完成督查的相关工作。这次督查在摸清治理情况、加快治理步伐等方面初步取得了积极进展,督查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不少城市克服困难,深化改革,分工协作,探索出了一批黑臭水体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质,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决打好、打赢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这一点还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还得说另外一句话,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还没有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不够重视,不够认真,甚至还存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比较突出、黑臭水体治理治标不治本、治理成效不稳定等问题。我刚才讲媒体朋友很给力,你们把一些所谓的阴暗面都摆在了桌面上,一下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有力的推进了工作。而且我们民间环保组织,广大市民也很给力,公众监督把黑臭水体亮出来,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的效果依然接受公众监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整治黑臭水体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督查期间公众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人民群众的热情鼓励和积极参与,帮助督查组发现了一大批新增黑臭水体。原来在国家清单上的黑臭水体也不少,一共是2100个,这次又新增了一大批,新增的一大批归功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包括民间环保组织的有效工作。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积极参与黑臭水体整治的新闻界的朋友,民间环保组织的朋友,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一步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采用清单式管理,拉条挂账,一盯到底,督促各地尽早消除黑臭水体,促进城市水环境质量加快改善,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我就先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自5月起,生态环境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了黑臭水体整治专项督查,各方高度关注。请问这次督查的结果怎么样?发现了哪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张波:谢谢你的提问,我首先向大家报告一下这次督查的结果,那边两个牌子用表格的形式比较简明的把督查的结果摆在那儿了,大家待会儿可以看一下。
这次督查从5-7月份,范围是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涉及到全国。对除西藏以外30个省(区、市),70个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开展了现场督查,这里面包括我刚才说的35个重点城市,另外长江经济带由于是工作重点,每一个省还另外抽查了两个地级市,其他省抽查一个地级市,这样35个重点城市再加上抽查的地级城市一共是70个城市。70个城市共上报列入国家清单的黑臭水体1127个。通过审核资料,现场检查,对上报已完成整治的993个黑臭水体均开展了现场核查,也就是说,地方说我已经整治完成了,我们这次就去核查,他说没完成,没完成就继续整治,就不再去核了,因为你没完成,重点核的是993个。这些黑臭水体评估已完成的是919个,占92.5%,这个比例还可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督查结果,我看客观地讲,我们就讲两句话,一句话就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整治黑臭水体方面总体上是非常重视,下了很大的力气。所以列入国家清单里面的黑臭水体,大家上报已经完成的黑臭水体当中的消除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占92.5%。
但是还得有另外一句话,督查还发现新的黑臭水体有274个,被督查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比例要统算起来就是65.7%,这个比例就不高了,要打攻坚战的话,36个重点城市,去年年底就要基本消除黑臭,今年年底要长治久清,这是确定的任务,这36个重点城市也非常紧迫。对全国其他地级城市,2020年底要基本消除,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紧迫,因为现在这个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36个重点城市上报黑臭水体676个,其中上报完成整治的是670个,评估已完成的是629个,占93%,比例还是蛮高的。关键在于新发现的黑臭水体221个,等于新发现了三分之一,占原来比例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整个完成比例降到了70%。现在到年底还有半年的时间,对这36个重点城市来说,任务非常艰巨。在这里我还得特别指出来,新发现的220多个,我觉得不全,尽管这次督查力度很大,也很认真,人民群众也举报。为什么不全呢?有些城市我们去的时候,广州市头天下大雨,我们冒着雨进了广州市,第二天去督查,马上黑臭水体都出来了,正好让我们赶个正好,这样一下新增很多黑臭水体。还有一些城市,我们督查之前都没下雨,有些问题都掩盖住了,真正的问题可能比这还要严重一点,所以我想提醒,我们督查时候没有下雨的那些城市,你们可别自己觉得挺好,问题不大,可别这么想,一场雨之后很可能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总体来说督查发现的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黑臭水体排查不认真,有些城市不到位,现场督查通过查阅资料,核实举报信息,以及扩大范围,现场督查组的巡河,我看他们微信群都比着每个人一天走多少步,我看差不多每天每人走25000步,多的三四万步,20多公里,他们顺着河走,有些城市一开始还想瞒一瞒,一看这个架式就没法瞒了,都顺着河走就瞒不住。实际上这些黑臭水体都是在城市里面大家应该知道的,没有上报,没有排查清楚,应该说反映了工作上不够认真。
第二,控源截污不到位,这方面的问题一共发现了440个,占总问题数量的42.6%,涉及到219个水体,主要是存在非法排污口,城镇污水管网不配套,异地排放,截是截了,城里的黑臭水体没了,排到城外面去了,这也不行。雨污合流管道比例偏高,截流倍数比较低,一下雨污水就随着雨水出来了,另外还发现部分企业违法排污的问题。
第三,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措施不到位,督查发现65个黑臭水体河面上存在大面积的漂浮物,132个黑臭水体河岸存在大量随意堆放的垃圾,部分堆放点管理很差,垃圾无人清理,一下雨垃圾就进入河道。
第四,内源污染没有有效解决,督查发现69个黑臭水体存在内源污染问题,有的重污染底泥没有得到有效清除,有的已经上报说完成整治的河道,依然存在大面积的翻泥现象,不断往上翻泥,有76个黑臭水清理出来的底泥随意堆放,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第五,部分地区治标不治本,黑臭反弹的风险很高,督查发现有些地方存在调水冲污,美其名曰生态调水,应急加药,把河道当成污水处理厂,把污水放进来,在河道里治污。有的干脆给河流加盖,眼不见心不烦,老百姓说黑臭水体加上盖看不见了,上面变成停车场了等等,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措施。
当然我们不是笼统的反对治标的措施,时间紧,任务重,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我们是赞成的,关键在于你不能单治标不治本,那就是形式主义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重在治本我们不反对,调水冲冲我们也不反对,只要你有水调。但是你不能治标不治本,这个我们是反对的。另外还有一些城市采用的是临时性的污水处理设施,用河道截污,把污水放到河道里来,在河道下游建一个临时性的污水处理设施,效果不能保证,而且一下雨的时候根本挡不住。这个很容易造成水体反黑。
我们都一一建立了问题清单,督促有关方面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后面我们继续进行督办。
封面新闻:这次在黑臭水体督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治标不治本等情况,在此后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中,怎么防止一阵风、走过场,实现长治久清?
张波:谢谢你的提问,刚才我说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实际上危害很大。第一,解决不了问题。第二,损伤的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在我们督查过程当中,一些老百姓也反映说这条黑臭水体都整治了好几次了,都变清了好几回了,每一次采取一些治标的措施之后地方就宣传我们治好了,甚至有鱼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返黑返臭了,几次之后老百姓觉得你们是不是走过场,又是一阵风。所以治标不治本的危害是很大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是必须要坚决反对的。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一个就是要建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工作模式,不要仅仅是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这里发力,一定要形成一级跟着一级学、一级带着一级干、我们上下一起努力的格局。这次专项督查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在工作方案当中就明确了,国家督查省里也要搞督查,国家督查之外的城市,省里也要安排参照国家的模式,安排省里的专项督查,不能有空白点。国家已经督查城市的整改情况,省里要进行督查并反馈国家,国家还会抽查,抽样检验一下,我们会把国家抽样检验的情况、地方督查的情况作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参考。我们想努力建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工作模式,不要单靠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二,要实施问题清单滚动管理,不获全胜不收兵。一些搞治标不治本、搞形式主义地方的同志,可以丢掉幻想了,你那个地方的问题一旦列入国家清单,我们会一盯到底,不仅老百姓盯,我们也盯,不获全胜不收兵,不是2018年督,2019年、2020年,甚至2020年之后我们还会继续督,直到这个问题解决。也希望媒体界的朋友跟我们配合,我们就是要把那些治标不治本、搞形式主义的形形色色的做法搬到桌面上,让那些所谓的聪明人,让他们丢丢丑,让那些实实在在整治黑臭水体的人,叫他们戴光荣花。我想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形成这么一个决心,就不怕治标不治本、形式主义的东西大行其道,我们一定能够遏制住这个现象。
华夏时报记者
华夏时报:在督查过程中,有不少问题是督查组根据群众举报的信息发现的,请问督查组怎样处理群众举报信息?如果督查结束后群众又发现了黑臭水体该怎么举报?
张波:谢谢你的提问,公众监督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是大家的,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发动群众,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哪项工作真正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哪项工作一定会取成功,否则的话道是走不宽的。公众监督这件事我刚才说了三句话,也是我们的看法,我们鼓励公众监督,把所谓的阴暗面亮出来;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的效果依然接受公众监督。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一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甚至是喜爱,我们必须要坚持这样做下去。
这次黑臭水体督查,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首先是广而告之,通过当地的电视台,媒体,各种渠道,甚至手机短信,告诉大家我们来了,我们举报电话是什么。第二,我们会安排专人来接听举报电话,有些地方方言很难懂,我们会聘请地方同志和我们的同志一起接听电话。第三,我们会对每一个老百姓举报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有些可能是讲的拆迁款没给我落实,这是经济问题,我们筛选出与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相关的,督查组的同志就去现场核实,其他地方的,因为我们就20来号人,时间有限、精力有效,只好交办给地方,请他们去查。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发现了一大批的新增黑臭水体。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方式,在下去的时候我们先通过卫星遥感,通过卫星来识别,准确度也能够达到70%,督查组去现场核实。有些黑臭水体虽然不在建城区,但是因为群众举报多,我们也会去查,一查发现原来是建城区把污染排出来,污染搬家了,那也不行。我们大致上就是用这种方式和人民群众一起包括民间环保的朋友们一起,发现了一大批的新增黑臭水体。
金融时报记者
金融时报:有机构估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将花费7000亿元,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个数字?具体整治方面,会采取ppp的模式还是采取其他方式?
张波:你提了一个当前特别应该探讨的问题,黑臭水体整治涉及到大量的投资,你刚才说的七千亿,我们的估算比你这个数还要大一点,我们跟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同事也做过一些交流,现在全国的供水管道长度大约100多万公里,污水的管道长度只有60多万公里,正常来说,水来了和水回去的管道长度不应该差太多。60万到-100万还有40万公里的长度,1公里污水管道大概需要多少钱呢?平均大概需要300万,这是我听住建部的同志说的,这么一算的话,还有30、40万公里的长度,我们差不多就有将近一万亿,光污水管网就需要一万亿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指参照供水来说的,另外还有污水处理厂,还有河道的综合整治,总的投资数量是很大的,我想超过一万亿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就是我们怎样看这个问题,很多同志一说到黑臭水体整治,第一想到的就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毫无疑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靠各地财政投入,面对上万亿的治理市场,地方财政是担不起来的,政府再有多大的力量,单靠政府是担不起来的。那怎么办呢?需要通过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来激发和保障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怎么做一个聪明的政府,有担当的政府,把潜在的环保市场变为现实的环保市场。当前各地应该做的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深化改革,理顺污水垃圾的收费价格,价格政策要理顺。原则上不低于处理处置成本,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当然一些收费标准提高以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财政就要统筹兼顾来解决问题,而不能说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去深化改革,就不去调整这些收费标准,你不去调整市场就起不来,市场起不来,政府的财政担不起来,这个问题不就无解了吗?所以我们讲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能首先还是要在价格政策,经济政策上理顺,要勇于担当,善于统筹兼顾,化解问题,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提高管网的管理维护,这次督查我们发现污水管网很多,好不容易花了钱埋下去了,管网清理管理存在很大问题。污水处理厂设施也要达到稳定达标排放,只要政府该做的做到了,就会有效的激发市场的作用,一万多亿的市场,不也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嘛,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的是过剩产能的化解,实际上我们环保方面怎么把城市的生态环境产品的负面资产转化为正面资产,这也是一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要我们经济政策到位,我们的监管到位了,我们就可以有效的释放市场的活力,增加内需。
而且黑臭水体整治完之后,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老百姓高兴了,还会拉动周边的地产、房产、人气。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有综合的意义。在这个事情的认识上,希望大家多宣传一下,我们很多地方只是机械的看这个问题,觉得我这个地方比较困难,财政困难,我没钱,这个事情我就不作为,我就有理由,不是这样的。关于你这个问题我就回答道这里。
人民日报记者
人民日报:近期,《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自2012年以来大气中CFC-11浓度下降速度明显减缓,而现有库存的逐年排放难以解释该现象,增加的排放很可能源自新生产的CFC-11,且主要来自东亚地区。随即有媒体报道明确指向中国存在非法生产使用的情况。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看待此问题?
刘友宾: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并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许可范围外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生产和使用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一直是我们重点监管和执法打击的对象。
媒体和相关机构报道出来之后,生态环境部迅速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分析研判,第一时间组织执法力量开展全面检查,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之中。我部对包括CFC-11在内的ODS非法生产和使用采取零容忍态度,一旦发现任何中国境内企业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CFC-11,都将依法坚决打击,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期,我们还将组织打击ODS非法生产使用专项行动,广泛收集举报信息,梳理违法线索,加强对相关行业的规范与监管。欢迎各方通过“12369”举报电话提供信息和线索,一经查实,将坚决依法严惩。
自1989年加入《关于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加入约定书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累计淘汰ODS约占发展中国家半数,为保护臭氧层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我们愿意继续与国际社会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履约能力建设,特别是在提升监测研究和执法能力、打击非法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人民网记者
人民网:我们都知道,治理黑臭水体需要大量资金,有些地方可能自身财力不足,但也有一些地方有畏难情绪,有些甚至以财政困难为挡箭牌,不作为、慢作为,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波:你谈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在督查过程当中也发现有些地方财政确实比较困难,地方债务也比较大,有些地方每年要还的利息就一二十个亿,地方的收入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他们觉得没钱,黑臭水体花那么多钱我怎么治,这个事情就变得无解。
这次督查,我们后面展板上完成率来说是一个数字比较,比的是数字,但实际上数字背后比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比的地方党委观念、能力、做法。做环保工作现在看来在我们国家实际上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全国各地都有。第一个阶段是怨环保,我们经济这么困难,发展很不容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难度很大,你们环保来捣乱,嘴上不说,心理怨。第二是干环保,中央有要求、群众有呼声、媒体朋友曝光,不干不行,干的很辛苦。第三个境界是爱环保,环保有效的推动了当地的转型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成了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不让干都不行,爱上环保了,这三种境界我看在当今中国都同时存在,它反映的是一种观念、能力、作风。
党的十八大就提出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融的理念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这些地方没有真正的形成,总是把环保工作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形成两张皮。以为做了环保就是影响发展,或者我搞发展了,就不能搞环保。这个认识是非常片面的,而且也不符合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认识上一定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么一个新发展理念,这个理念转不过来,工作就很难到位。
第二,我先说一个事实,在我们国家经济发达的地方一样有环保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一样有环保先进,这是事实吧。发达地方不点名了,你们都知道,欠发达的地方我举一个例子,山东有一个菏泽市,那是山东鲁西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那地方财政也不富裕,去年的时候污水处理能力在16万吨,他们通过理顺水资源,污水处理费的改革体系,采用BOT的方式,理顺的方式,政府和社会加强合作,用一年的时间,又新增了16万方,翻了一番,他的三条出境河流,去年还是五类,今年,到现在为止他们给我的数是两条三类,一条四类,我想稳定在四类是可以的,他能消除五类这是很不容易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的地方也能做好。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发挥好两个作用,首先是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你发挥了没有,政府要有担当,有智慧,该你做的你做了没有,有些地方说我没钱,可是一看污水处理费很低,标准很低,再就是标准低碳收不起来,污水处理费是从自来水费里收,还有一半是从地下水来的,地下水管不住,随便的打井,抽地下水,用完了以后就进污水管网,有一半财政补贴,另一半没人给钱,哪一个企业愿意做亏本的买卖?久而久之做不下去了,你说是怪市场还是怪政府?这不是经济困难的问题,而是政府的作用没有做到位,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市场就起不来。有些发达的地区也是这样,对这个事情不够重视,虽然发达,单靠财政的钱也办不到这个事。所以我说单靠财政的钱,不要指望能办这个事,但是财政确实要加大投入,即使是发达地区也需要完善污水处理政策。最近我看到东莞市,这次督查之后,他们也在征求污水处理费的政策意见,他们也要理顺这个政策,加强监管,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和保障市场的作用,黑臭水体整治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有的地方还把黑臭水体负面的区域,和社会第三方结合起来,第三方来投,整理之后的土地开发也由他来负责,当他由负面资产转为正面资产,有收益的时候,可以用收益来反哺黑臭水体的整治。
市场的办法是可以行的通的,不在于你经济困难还是经济发达,关键在于政府是不是更好的发挥了作用,所以当前整治黑臭水体特别需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新发展理念要落实到位,这是一个关键。
健康报记者
健康报:我们注意到贵部近日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范围从74城扩大到169城,请问是出于何种考虑?下一步还有何计划?
刘友宾:我们此次发布的2018年6月和上半年空气质量状况和城市排名,在原有74个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范围扩大至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范围从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10位扩大至20位,同时发布了改善幅度相对较好20位和较差的20位城市名单。
扩大后的城市排名范围中,包括京津冀及周边55个,长三角地区41个,汾渭平原11个,成渝地区16个,长江中游城市群22个,珠三角区域9个,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15个。
本次排名范围的扩大,严格遵循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延续性、问题导向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不仅是对以往工作的一脉相承,还突出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旨在解决以往存在的排名全面性、完整性不足,一些污染较重的区域和城市未纳入排名等问题,实现了重点区域和城市的全覆盖。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推动地方政府切实采取措施改善空气质量,形成城市间空气质量“比、赶、超”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排名对地方政府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有效传导治污压力,促进协同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每月公开169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其中的前20位和后20位名单,同时每半年进行空气质量改善程度排名,公开改善幅度相对较好的前20位城市和相对较差的后20位城市名单,并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一项长效机制持续下去。
经济观察报记者
经济观察报:据了解,少数地方在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汇报的结果和群众的切身感受完全不一样,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防止这种行为,怎样确保黑臭水体整治效果与群众的切身感受保持一致?
张波: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我们在督查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解决的措施大致上我们用了两招,一个是形式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这是这次督查的一次创新,我们不仅要看感官上是否消除了黑臭,包括公众调查说满意的,包括监测数据说消除了黑臭,所有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形式督查。
同时我们还有实质督查,所谓实质督查就是要对污水垃圾处理体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了,是否有效发挥了作用进行督查。比如说,我们督查人员会跟当地的同志要翘棒、铁锹,他们会在室内查阅资料,看你截污管网怎么铺设的,然后在上中下游选那么几个节点,去撬井盖子,撬开以后里面没有水,说明毛细血管没有建起来,你这套管网体系没有发挥作用,这就是问题。如果有水,打上来一看是清水,说明你可能是雨水,也可能是地下水,不是污水,说明没有发挥作用,我们不认这个帐。管网可以了,我们还会查污水处理厂,看他的进水是不是正常,一个地方生活污水进水浓度是有一定的正常范围的,比如说300毫克/升,可是督查人员发现有些污水处理厂100毫克/升都不到,只有几十毫克/升,所以你说污水处理率达到90%多,实际上水费两成多,我们怎么可能认你的帐呢?垃圾收集处理也是一个道理。所以通过这样的实质督查,就把一些所谓弄虚作假的行为爆出来,即便是当地老百姓暂时认这个帐了,我们也不认。通过形势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我们有效的防止弄虚作假。
第二,公众全过程参与。在这之前我们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接受公众举报,民间环保组织也组织一些群众来监督,在这过程当中,我们会广而告之,接受群众的举报。即便我们走了,也还有微信公众号,包括今天发给大家了微信公众号,也拜托大家广而告之。老百姓依然会很方便的举报他身边的哪一条河又反弹了,或者是黑臭,只要我们核查属实的,都会纳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清单,督促有关地方一一的整改落实,而且整改的结果会向社会公开。
有这么两招,我想就可以有效的破除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能也还会有不断的翻新花样出来,我们会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在工作上改进,谢谢。
新京报记者
新京报:最近,网上有一些环保工作者发的帖子,反映工作压力大,有人甚至吃不消,对此,您怎么看?
刘友宾:感谢您对环保工作者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总书记对环保工作者既提出要求,又倍加呵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环境质量呈现逐步好转的态势。其中,凝聚着广大环保工作者的汗水。大家知道,去年年初,重污染天气肆虐华北大地,大气环境形势非常严峻。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工作者,奔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打响蓝天保卫战,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为圆满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李干杰部长代表部党组向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达敬意和感谢。他说,环保系统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身许国,面对异常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坚持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牺牲精神,履职尽责、迎难而上、不舍昼夜、全力拼搏,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作为环保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艰巨性,务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看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广大生态环保工作者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难得的机遇和舞台。我们要有情怀、肯贡献,展现环保人的风采。当蓝天白云、鱼翔浅底的景象逐渐成为常态的时候,人民不会忘记奉献者的汗水和付出,历史会留下这一代环保人的艰辛与荣光。回首往事,每一名参与了这场史上最大、最硬、最苦的攻坚战的环保人也一定会倍感自豪。
生态环保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山大”。有的战友甚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让我们深感痛惜。做好环保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共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关心爱护基层环保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让环境违法行为少些、更少些,让环境守法行为多些、更多些,最终成为常态,这是对环保人最好的关心和爱护。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也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一定会珍惜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新加坡联合早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近期陕西榆林小壕兔乡水污染环境问题,当地环保部门也对水质进行了调查,请问生态环境部对这件事情的最新进展是否了解?第二个问题,2018年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里面谈到的是2017年的任务目标,想问一下生态环境部会采取什么样的整治督查措施来确保完成任务?谢谢。
张波:你刚才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包括媒体上,包括微信上出现的,我们也注意到了,第一时间也进行了调查,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榆林市环保部门联合榆阳区政府成立了调查组,对小壕兔乡部分村民的饮水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小壕兔乡饮用水进行了采样监测,并对小壕兔乡周边企业也进行了调查,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把有关信息向地方公开了,我们接下来还会继续关注这个事件的处理,督促地方严格依法处理有关问题。
第二个问题,刚才我说了工作形势不容乐观,通过这次督查,一方面各地还是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新增了很多的黑臭水体,按时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次督查的基础上,还有所谓的“五步法”,还要进行核查,还要进行约谈,还要进行督察问责等等。目前来看,36个重点城市和相关地级市正在非常积极的推进有关工作,我们也非常期待着他们能够在年底前,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水污染防治计划考核规定上是这么要求的,36个重点城市2017年要基本消除黑臭要初见成效,今年年底要长治久清,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比例要在90%以上,各地的进展情况后面表上也都有,今年年底之后我们期待着各地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明年春季我们还会再组织这样的督查。
今日俄罗斯作者
今日俄罗斯:第一个问题,关于黑臭水体,国外也有一些国家有类似情况,他们也有一些处理办法,请问中国有没有采用国外的经验?第二个问题,近期黑龙江受大雨影响,水位很高,淹没了农田。俄罗斯有一些地方媒体报道因为洪水的影响,黑龙江的水受到了污染,请问现在的情况如何?
张波:感谢您提的两个问题,第一个,现在中国的黑臭水体治理的市场逐渐由潜在的市场变成了现实的市场,刚才我说的各地政府都在理顺经济政策,加强监管,这样就使得潜在的市场变成了现实的市场,而且中国的黑臭水体整治市场刚才我说了,恐怕要远远超过万亿,一万亿是打不住的,我也希望我们世界各国优秀的环保企业都能够关注这个市场,积极参与这个市场的竞争,为中国的黑臭水体整治做出他们的宝贵贡献。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也说到我们的软肋上,我们多年来在工业污染减排,城市污染减排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面源的污染减排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总体来说还需要再进一步突破。刚才你说到的中俄边界界河的水质情况,据我了解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还是在改善的,有的是二类水,有的是三类水,个别的是四类,总体上是处在比较良好的状态上。今年洪水期间淹没一些农田,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只要是工业不出问题,不至于爆发大规模的污染事故,可能氮磷会稍高一点,但都是营养性物质,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污染事故。
澎湃新闻记者
澎湃新闻:去年大气十条圆满收官,但是本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指出我国目前在大气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贵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友宾: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大气污染防治法作为今年执法检查的重点,栗战书委员长亲自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带队开展现场检查,多位副委员长全过程参与执法检查工作。近日全国人大还专门增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作出有关决议,充分体现了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全国人大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既充分肯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也客观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要求。我们将针对问题和意见,认真梳理,提出整改任务清单,及时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抓紧落实整改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制定考核办法,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为重点,更加注重源头防治,优化调整四个结构,切实减少结构性污染问题。
二是健全法规制度和科技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制度。加快出台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修制订一批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严污染物排放限值。
三是加强督察执法,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继续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充分发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作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传导压力。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依法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深化环境治理体系改革。会同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的保障和经济政策的激励力度,完善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切实加强环境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原标题:贾跃亭事件启示录: 企业如何渡过十大生死劫
多年前,张瑞敏曾经形容做企业的感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企业危机总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贾跃亭资产冻结背后是乐视的生死劫,而乐视又关联着融创和万达的转型,如果说贾跃亭正在焦头烂额,那么现在的孙宏斌和王健林等企业家又能轻松多少?
正如吴晓波所说,企业永远是“人”的企业,乐视永远是贾跃亭的乐视,比资本更重要的是企业灵魂,比暂时失败更要命的是信用丧失,如果乐视真的清盘破产了,那个伟大的乐视汽车可以在中国市场卖出几台?贾跃亭是创业英雄还是欺诈惯犯,目前还言之过早,贾跃亭当务之急的第一个动作,应该就是先回来。
其实,贾跃亭不仅应该“先回来”,还要想办法卷土重来,起死回生——如果他仍然想在企业家阵容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
毫无疑问,在成为巨人之前,企业家基本都上过“起死回生”这一课。危机很可怕,但显现出逃避的姿态更可怕。作为企业家,既要对内对外都不能展现弱点,还要加油鼓劲。你周围的世界会崩塌,而你又必须强大、自信和乐观。
N@B
打脱牙齿和血吞,才能积极应对与战胜危机。“起死回生”这一课每个企业家都得上。
内容提要
1、困境中贾跃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2、受害者让阿里巴巴正视了诚信的可贵
3、“慢热”的丁磊,却让网易迅速重回一线
4、手机“爆炸门”之后的三星,如何渡过生死劫的?
5、无印良品是如何起死回生,开遍全球的?
6、这些国际大公司,又是如何从危机中重生的?
7、你准备好应对一场企业危机了吗?
生死劫之一
资金困局和盲目多元化
困境中贾跃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资金危机只是表象。乐视和贾跃亭的教训,也给中国企业家特别是创业者,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绝不能蒙眼狂奔、烧钱搞扩张,更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原本就深陷舆论漩涡的贾跃亭和乐视,在7月份被曝出了一则更劲爆的消息:贾跃亭夫妇及乐视系12亿资产被司法冻结。
紧接着,又有媒体报道称:贾跃亭已不再担任乐视控股法定代表人。贾跃亭“出走”美国。
乐视帝国,正陷入动荡之中。
乐视危机绝不只是资金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乐视危机只是资金问题,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认清乐视危机的本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贾跃亭的问题在于,他的心太野,步子迈得太大,哪个项目是热点、有发展前景,他就激情澎湃、大干快上。这一次,贾跃亭,真的是被梦想窒息了!
对贾跃亭的论断还为时过早
在这样的形势下,尚有三件事情是不清晰的:
其一,贾跃亭如何兑现公开信中所做出的“还债承诺”,这个承诺有没有与山西老乡孙宏斌达成过共识,有着怎样的时间表,以及,如果无法兑现“还债承诺”,是否有接下来的“惩戒承诺”?
其二,在那份两百多字的公开信中,贾跃亭表达了对造车的热烈情怀和憧憬,可是对既有的乐视业务改组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的规划,而现有的乐视决策层如何改变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
其三,美国汽车业务的成功或失败,其实与乐视的当前危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关系,贾跃亭所谓“给乐视汽车一些时间,我们会把金融机构、供应商以及任何的欠款全部还上。”这句话之中,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资本安排?
贾跃亭不是第一次出走,在2014年的时候,他就曾经避祸国外,但是后来神奇回归。这一回,请他再次神奇一把。
到今天,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恐怕对贾跃亭的评价还是五五分。
有一半的人认为他是创业英雄,即便有错,也是激进主义的失误,不应该对他做“诛心之伐”,秦朔就认为,“贾跃亭的梦想听起来比贝佐斯还要大,他敢于挑战一切的姿态是令人尊敬的,即使失败,也会拓宽后来者的想象力。”
也有一半人认为,贾跃亭从一开始就在玩一出“实体庞氏骗局”,通过不断召开发布会的方式—乐视在2015年起码举办了200场发布会,这应该前无古人,也将后无来者—营造新概念,疯狂圈钱,同时大肆转移资产和虚构业绩,成者为大王,败者为隐客。7月11日,央视财经频道在一则报道中就质疑:“贾跃亭一边推概念一边套现,是创业失败还是涉嫌欺诈?”实则到今日,要下论断似乎还早了一些。
回来吧,贾跃亭
但是,贾跃亭要避免被第二个论点者言中,当务之急的第一个动作,应该就是先回来。
回来不是再开发布会,也不必写公开信,也不用再讲梦想,而是把“蒙眼狂奔”后的眼罩摘下来,认真地协助现有的管理层处理当前危机。对于贾跃亭来说,你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
比如:梳理乐视系的所有业务条线,有价值者存之,业已败坏者弃之,让造血机制尽快恢复—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它们的管理架构、运作机制和产品现状了,拆卸或重组一台机器的最佳人选当然是它的建造者;
比如:与乐视的所有债主和供应商见面——哪怕被他们咬死,也要在保镖的护卫下与他们一起坐下来,探讨尽善事宜,解决所有浮现的危机和可能存在的隐患。
特别是那几位借钱给你的长江商学院同学,你不能让一息尚存的同学情谊和江湖意气也遭遇背叛。
更重要的是,回来安抚和安顿每一位乐视的员工,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生计加入乐视,也有人是被你的那首《野子》所感召而至的,“怎么大风越狠/ 我心越荡/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这样的吟唱真的可以打动每一场青春。如今,梦想真的窒息了,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应该与之殉葬,你要一一把他们送走,鞠躬感恩,起码当面说一句对不起。
你应该学习那个拍马而来的孙宏斌老乡,十多年前,顺驰危机发生时,焦头烂额的他很好地处理了银行、政府和员工的善后关系,后来的卷土重来,是建立在信用尚存的前提之下。
美国的汽车项目当然很重要,我们也祝福它一举成功。但是在眼下,你不必天天待在洛杉矶,然后隔岸看着大本营失火燃尽,化为废墟。企业永远是一个人的企业,乐视永远是贾跃亭的乐视,比资本更重要的是企业灵魂,比暂时失败更要命的是信用丧失,如果乐视真的清盘破产了,你觉得那个伟大的乐视汽车可以在中国市场卖出几台?
贾跃亭和乐视模式“遗产”
无论事态发展的结果如何,贾跃亭和他的乐视模式都将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值得审慎对待的一页,在中立严肃地审视贾和他的乐视模式的“遗产”之前,一些重要的教训很难被真正吸取。
贾跃亭的“遗产”之一,与创业家精神和企业愿景有关。
当贾跃亭带领乐视从众多视频网站中杀出来,成为第一家持续盈利的视频网站,并围绕视频内容和用户展开生态扩张,在手机和电视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也就是成就所谓的“乐视模式”时,他是一个不错的创业家。但问题是,我们不确定他接下来要往何处去,我们也不知道在仅有的使命感和愿景中,有多少超越了他个人。
贾的第二个“遗产”,与生态经营及其边界有关。
贾跃亭和雷军并列为生态经营观念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两个吹鼓手,两人的公司在某个阶段也从中获益匪浅—没有围绕视频内容的生态扩张,就没有“乐视模式”,没有围绕移动终端平台的生态扩张,就没有一度估值超过400亿美元的小米。
但两家公司遭遇瓶颈的方式并不一样:乐视的问题出在扩张过度,在进入汽车制造业和交通业之前的乐视,并没有离开其占据一定优势的生态太远(虽然也已经有较大跨越),而当它这样做时,它进入了完全不同的生态,乐视不再是生态经营者,而是多元化经营者;小米则卡在扩张不够,即在产业链的零部件和产能环节,以及内容环节,它没有提前进行布局,以便提前为行业成熟期的整体竞争做好准备。
贾跃亭的第三个“遗产”,与变现力和资本力的平衡有关。
如何将用户的注意力转化为其钱袋子的份额,是评估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重要一环,虽然在中早期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机构投资来获得资金来源,但从长远看,变现能力会影响这些机构和员工的信心,因为烧钱率始终是悬在所有员工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优秀的商业化人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之一。但变现不等于盈利,真正重要的是营收增长和通往盈利的趋势。
换句话说,对贾跃亭这样的PPT大家而言,尽管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建立投资者的“对未来的信誉”而获得大量外部输入,但迟早他们必须建立起内部的资本反馈机制(变现力),因为风险投资者也有自己的周期,同时,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更为稳健的投资者将取代风险投资人这样的外部角色,成为企业生态的一部分,伴随企业始终。
套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贾跃亭能把乐视产业做到今天这种规模,成为风口浪尖上的风云人物,并非等闲之辈,他是有格局的企业家。今年44岁的贾跃亭,未来的路还很长,创业之路九死一生,他如能从此次危机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信三五年后,定能重振江湖,再成功业。(来源:综合每天听见吴晓波、尹生价值观)
生死劫之二
诚信危机
马云的“痛苦记忆”:
受害者让阿里巴巴正视了诚信的可贵
一场突如其来的、轰轰烈烈的高管离职事件,让阿里巴巴吸引了世界级的关注,最终的结果是卫哲、李旭晖引咎辞职。在B2B 业务面临巨大压力之时、在有关诚信、刮骨疗毒等众多溢美之辞抛向阿里巴巴之际,马云又一次完成了高管更替,让阿里巴巴化险为夷。
阿里巴巴“欺诈门”事件出自于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的一则公告。阿里巴巴“欺诈门”事件同时引出“欺诈事件”与“高管引咎辞职”这两个爆炸性事件。
阿里巴巴的调查说明,近 100 名销售人员及部分主管和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许骗子规避认证措施”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建立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公告称,在过去的两年里,2326 名阿里巴巴网站的会员“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国际买家,并有近 100 名阿里巴巴员工合谋其中。
为此,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集团CPO邓康明降级另用,淘宝网CEO陆兆禧接替卫哲兼任阿里巴巴CEO。
“欺诈门”事件让阿里巴巴遭受空前质疑
经过此次事件,阿里巴巴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销售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影响到了财务数据和股价,另一方面,这个事件本身也使阿里巴巴受到外界的质疑:
1.欺诈问题早已有之,为何早不采取措施?
阿里巴巴作为第三方的B2B交易平台,一方面未能及时处理买家对于欺诈行为的投诉;一方面公司有部分销售人员出于销售业绩考虑,对此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使得阿里巴巴对此类网络欺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关人员的开除、高管的辞职理所应当。“为什么事情发生两年多了,马云现在才发现?”在一些网络论坛上,抱怨在阿里巴巴上受到欺骗的买家一直为数不少,如果一开始就有比较完善的处罚机制和用户投诉处理渠道,也不可能有后来的辞职事件。更大的可能,是公司管理层长期纠结于眼前的商业利益,对于欺诈现象视而不见。
2.高管引咎辞职,问题就能解决?
作为国内电子商务的领军者,阿里巴巴的问题是发展过快带来的必然结果,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有阵痛,更需要真正的措施。
事实上,旗下拥有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等品牌的阿里巴巴集团,在处理卖家欺诈的问题上,态度始终有暧昧之嫌。就以淘宝网推出的商城全场半价活动为例,有的卖家采取先提价再半价的手段,有的则鱼目混珠出售假货,作为交易平台的淘宝网在大张旗鼓宣传的同时,难道当真对此一无所知?只因与自身利益相关,所以才“舍不得”下狠心。相比之下,“舍得”辞退高管,的确更加容易一些吧。
3.马云一人“大义灭亲”,道德底线谁来维护?
在这件事过后,对于阿里巴巴集团以及马云,大家基本都持一面倒的支持态度。许多人认为,阿里巴巴勇于承认错误,尤为不易。这些观点固然合理,但把原本应是企业商业道德底线的行为,上升为一种值得褒扬的行为,不免让人为国内电子商务的整体环境和道德水准心怀疑虑。和面对面的传统交易相比,互联网交易越频繁,欺诈的可能性就越多,对从业者的诚信要求也越高。把消费者权益完全维系在公司的诚信、甚至个别企业家的“大义灭亲”上,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走出危机
但阿里巴巴的行动还是带来了正面影响,将一次并不光彩的事件,在马云的世界级公关下,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赞赏和认可。虽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危机公关,但我们要看到,对于受伤的消费者,马云和阿里巴巴显然并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答复。与其说是卫哲的离职挽救了阿里巴巴,倒不如说是许许多多的受害者让阿里巴巴“正视”了诚信的可贵。(来源:综合商友圈、青山资本)
生死劫之三
大环境不利
“慢热”的丁磊,却让网易迅速重回一线
一家老牌互联网公司,在讲究速度的互联网江湖,几乎完美错过所有风口,为什么却能够以慢打快,一跃而起重新迸发惊人的力量?其间不见丁磊红着眼咬着牙较着劲,就这样完成“渡劫”了?
丁磊今年46岁了,离他一手创办网易刚好20年,距他登顶“福布斯中国首富”也已经过去了14年。年少成名被奉为第一代互联网英雄、登陆纳斯达克遭遇互联网泡沫破灭、踩着退市红线靠游戏起死回生坐上首富宝座;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启蒙者之一,网易自然地被寄予了继续引领时代前行的使命,但BAT崛起,门户没落,互联网“第四极”换了一拨又一拨种子选手……
上市即股灾
2000年6月29日,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
网易一上市时,就正好遇到了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最高点的,5048点一路下跌,最低的跌至1114点,跌幅达78%。
网易的股价从上市时的15.5美元一路下跌,最低跌至0.48美元,跌幅达97%,其市值也从上市时的4.7亿美金跌至不足2000万美金。
当时市值不到2000万的网易出了什么情况呢?那就是:造假与质疑。
网易在2001年的第二季度,被查出涉嫌会计造假。因此,网易不得不重新计算其2000年的收入,而这导致网易20 0 0年的真实收入比之前申报的减少了52%,仅为400万美金(之前为830万美金),网易陷入困境和多事之秋。
缺席风口的慢公司
然而丁磊也在以他的方式带领网易崛起。秘诀竟然是两个字:慢热。
回想一下,网易几乎错过了过去十几年间中国互联网的绝大多数风口,那些火爆一时的千团大战、视频大战、云盘大战、O2O大战,网易都没有参与。这些“不合时宜”的缺席,被外界归结为丁磊的习惯性慢热,认为他过于保守。
事实上,丁磊在有意调慢网易的速度。在这种打法之下,网易几乎都不会在第一时间参与所谓的风口:
2013年推出网易云音乐、2014年大举杀入手游市场、2015年做跨境电商网易考拉、2016年做网易严选。
网易手游刚起步时,丁磊鼓励研发团队“慢一点没关系,品质才能保证市场定位”,因此其每一款游戏的开发周期都比别人长。比如《阴阳师》的开发周期长达2年。
在丁磊和网易的逻辑中,一味追求风口和速度,容易忽视产品,自乱阵脚,陷入危机。而让渡一定的时间窗口,既可以避免风险,又能通过长期地投入,完善产品和服务,形成竞争壁垒。
丁磊说:很多人赶风口、潮流的时候,一个动机是想赶快拿到风险投资。但它其实忽略了一点——“我如何长期可持续经营,应该给消费者留下什么”。
事实证明,这些后来成为网易增长新引擎的项目入场时都已是一片红海,却依然能生根发芽,杀出重围。
在互联网这条赛道上,有的选手在短跑,比速度和爆发力,甚至会不断变换赛道。网易更像跑一场马拉松,比节奏和耐力。
在过去的2 016 年,网易交出了一份堪称精彩的财报:在游戏、电商、在线音乐、教育和农业等诸多领域,网易全面发力,全年净收入3 81.79亿元,净利润116.05亿元,总收入及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将中国互联网圈子比作一个班级,丁磊是另一种典型的优等生—平时自由散漫,上课总走神,没见哪一科成绩特别拔尖,但综合排名成绩总靠前。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的,旁人看不到,但结果看得到。这应该就是丁磊能够迎接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的秘密。(来源:综合商界、每天听见吴晓波)
生死劫之四
产品危机
手机“爆炸门”之后的三星,是如何渡过生死劫的?
三星走出困局的法门之一,就在于盈利重点的转化。虽然营业利润的强势表明三星正在起死回生,但三星的公司治理模式仍然饱受争议并且埋下危机,也许三星真正的涅槃重生需要治理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2016年,三星公司深陷泥淖。颇受期待的Galaxy Note7不仅没有让三星手机业务重回巅峰,反而因为电池不断爆炸,成为三星公司一系列噩梦的开始。当三星Note7的爆炸声还在耳边回响,三星集团“太子爷”李在镕又被诸队友拖下水,深陷在朴槿惠的“行贿门”丑闻中。
三星集团在2016年的一连串考验之中,交出的答卷完全“不及格”,给三星帝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来被寄予厚望的三星第六代大屏旗舰,为了全方位阻击iPhone7,直接跳过了Note6这个数字,被命名为Note7。
三星原本计划在2016年年底前售出1100万台Note7,但是这个计划却在韩国的一次爆炸声中宣告流产。接下来的局势更是一泻千里,从层出不穷的爆炸事故报告,到史无前例的大面积召回,到被标为安全的机器也加入爆破物大军,再到航空公司的全面禁令,最后到Note7的正式停产,三星“最短命”的旗舰机型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次手机“爆炸门”事件给三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据了解,仅仅Galaxy Note7的召回就令三星公司损失数十亿美元。韩国财政部官员甚至表示,三星电子停售Galaxy Note 7的决定很可能会导致韩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速降低0.1到0.2个百分点。
更加严重的是,此次事件也在人们心目中勾勒出了一个无视消费者利益,乖张傲慢的三星形象,对三星品牌的损害恐怕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对三星未来战略发展的深远影响将会慢慢显现。
起死回生术:转化盈利重点
但爆炸事故之后,三星也在起死回生,三星电子2017年1月6日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为9.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8亿元),同比增幅为49.84%,环比更是猛增76.92%,创造了近三年来最高营运利润。
起死回生术的法门之一,就在于盈利重点的转化。
在智能手机部门受影响后,芯片和显示屏迅速接过了创收的接力棒。InSpectrum Tech的数据显示,DDR3 4GB存储芯片均价从第三季度的1.75美元飙升到第四季度的2.48美元。如果说全球存储芯片的价格大幅上扬是“天命”的话,三星在全球移动DRAM市场中60%以上的绝对主导地位就是长期“尽人事”的结果。
显示屏部门也同样给力。由于包括苹果在内的智能手机厂商开始尝试推出OLED显示屏的手机,三星也将受惠于这一屏幕升级所形成的市场。市场分析师预计,三星显示屏部门在第四季度贡献了1.1万亿韩元的营业利润。
由此可见,Note7风波后,三星很大程度上依靠零部件来推动收入增长。从这个角度而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或许是对三星迅速摆脱召回危机的最好概括。这也意味着,不管经济学家们有多少理论来批评业务多元化和“大企业病”,但在出现特定的非系统性风险时,未受牵连的部门将有力地充当企业的利润稳定器,帮助企业“事缓则圆”,避免由特定的产品风险将公司整体拖入存续风险。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即便在危机时期,三星也没有中断多元化业务版图的扩张,反而完成了最大量级的收购交易—2016年11月中旬,三星以现金80亿美元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Harman,从而迅速成为汽车技术领域的一大参与者。
也正是基于三星在其他业务部门的强劲表现,资本市场也给了三星积极回应。整体来看,2016年全年,三星电子股票大涨43%,涨幅甚至击败了竞争对手苹果股票(涨幅为10%),股价也在12月多次超过180万韩元,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
虽然营业利润的强势表明三星正在摆脱手机“爆炸门”的阴影而起死回生,但三星的公司治理模式仍然饱受争议并且埋下危机,也许三星真正的涅槃重生需要治理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来源:综合前瞻网、和讯网、电科技)
生死劫之五
企业文化危机
从亏损10亿到营收1410亿,
无印良品是如何起死回生,开遍全球的?
无印良品曾在2001 年亏损达数10 亿日元,日本一度盛传“无印良品不行了”的说法。松井忠三上任后,在两年内扭亏为盈,成为店面遍及全球的知名品牌,无印良品是如何做到的?
无印良品是1980年从西友集团内部创造出来的一个品牌,从一开始就带着自己的理念,这个基本理念叫做“有理由的便宜”,提供和百货店一样的品质,但是只卖70%的价格,这是无印良品从诞生之际就给自己的明确定位。
无印良品也是一个非常有自己价值观的品牌,日语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只生产我能看得见的、需要的产品”。无印良品的设计师中,有原研哉,深泽直人,永泽阳一,山本耀司,植原邦雄,都是超级大咖的存在。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放缓时期,产生了众多百货公司自有品牌,到今天为止,唯一留下来的却只有无印良品这一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哲学理念。不过无印良品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危机,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无印良品的危机和危机原因
无印良品成立后的头十年是一帆风顺的发展期,到了第十个年头出现了首次利润下降的状况,危机从2000年开始,到2001年进一步加大,经常利润减半,当期利润几乎成0,2001年上半期出现了第一次赤字。
而松井忠三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被公司临危授命出任公司社长的。
日本当时有一位首席股市分析师曾对松井说,“松井先生,日本专业做业态的店里面,一旦衰落之后能够重振旗鼓的例子没有,所以我希望你加油。”当时的无印良品可以说是一个烫手山芋,整个公司内部被危机和惶恐所充斥。
好在松井很快发现了,无印良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文化与母公司出现了严重矛盾。
1、感性与理性文化的矛盾
首先无印良品是西友集团下属品牌,子公司除了无印良品,还有西友、西武、全家等,是一个非常大的企业集团。
西友集团的老板非常感性,企业文化也很感性,旗下的西武百货公司最初只是日本三流的百货公司,但老板想要和沃尔玛那样把公司做到世界一流,便跑到欧洲,把欧洲所有的顶级品牌都搬到了西武百货,就这样西武百货公司一下从三流上升到一流。
而无印良品是需要用科学性来运作的一个公司,所有的产品的设计和运营的理念都需要科学性,这与母公司集团出现了冲突。而且无印良品强调的是连锁品牌,这与母集团强调单店经营的文化也是冲突的。
2、执行力的差异
无印良品所属的西友集团是一个以企划、策划为立足点的公司,有大量非常详细的策划方案。可是这个纸有多厚,它的执行力就有多低。西友是一个企划、策划为95%,执行为5%的公司,而无印良品是要做到执行95%,企划、策划5%的一个企业文化。
无印良品和母公司截然不同的文化也是让它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
3、急需变革的体制构造
公司之前要获得经营利润,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规整为人,比如说衣服部门做得不好,就是衣料品部门的问题。而无印良品的问题80%都是体制构造的原因造成的。
同为日本企业的丰田公司,非常厉害的文化是学习的文化。丰田公司销售额是日本利润最大的公司,它由很多子公司构成,每个子公司的高层,每年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上课,去外面提升自己,像这样让每一个公司的高层都去外面学习很多东西,大概做了多久?
丰田已经做了40余年了。如此庞大、赚钱的一家公司,还在不停的要求他的高层去学习。所以当时无印良品急需重建公司的企业文化。
松井忠三为无印良品找到了力挽狂澜的七大改革措施。
狠心处理大量库存
松井认为有大量不良库存,公司是不可能重振旗鼓的,所以要把这些库存处理掉。他不光自己去处理,还把做这些产品的厂家、制造商带着一起去看,当他们看到自己用心做出来的商品全部被烧掉,那个心痛的感觉是无人能体会的。
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如果不能做出真正好的产品,那这些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讲,都是废品。用现场的感觉去刺激厂商,跟无印良品一起来进行一次从头到尾的改革。
关闭10% 的店铺
关店铺并不是要解雇员工,解雇员工并不能给公司带来真正的改革,而是要改变公司的构造。如何重建一个可以获胜的公司构架,是松井着力思考的。
这两条举措立即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松井意识到,这些并不是公司危机真正的原因,只是解决了标,没有解决本,根本问题还在于企业文化。因此,他很快又做出了以下四条改革措施。
构建研发、设计、企划一体的功能体系
当时提出“世界的无印良品”的概念,和全世界各个地方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人才、设计师合作,把产品的策划从日本放大到全世界。
无印良品当时和全世界很多设计师合作,用一种叫做“不设计的设计师”的方式。当时生活杂货占到无印良品整个销售的55%,是非常大的一个品类。
松井听说意大利有一个设计师做的椅子非常具有设计感,便意图与他合作,通过自己的设计师做中介,这个设计师的定位就是“不设计的设计师”,在中间起一个桥梁的作用。获得设计师的设计,把它融入到自己产品的设计中去。通过这个方式,获得全世界很多很好的设计灵感,同时又保持无印良品自己的设计特色,一下子让无印良品获得了成功,产品卖得非常好。
量化销售端开店标准
当时销售端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开十家新店,可能只有两家店能达到目标盈利,松井发现当时开店判断的基准非常模糊,没有定量化的评判。
于是做了很多的定量判断的标准,开店城市的平均消费收入指数是多少?城市平均消费收入指数和无印良品店的营业状况非常成正比关系。用量来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开店,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开店。
在建立这样定量化的标准之后,结果非常明显,导入标准的新店的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开10家店,9家店会盈利。
力降运营成本至30%
销售方式改了,产品研发方式改了,企业的经营也要改,于是成立了一个“30%委员会”的体系来做这个事情。
30%委员会就是把公司的运营成本降到30%,即整个的经营成本要占到销售额数量的30%。通过削减无用的出差、削减无用的加班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
为了做到这30%,松井派了很多公司董事高层到各个部门去督战,但是结果非常意外。到了财经年末的时候,想削减的经费不但没有削减,反而增长了。很多直营店虽然业绩在增长,销售额的利润在增长,但是成本也同样在增长。
松井很快发现很多同行,比如沃尔玛,有很多工具是自己做,自己在店里面进行组装,搭配,这也能够很好地降低成本。于是,无印良品便把很多道具和设备的生产拿到中国去做配件,然后拿到无印良品店里面自己组装,一下子把成本削减了40%以上。通过向其他公司学习的方法,让无印良品在很多层面削减了不必要的费用,把成本降下来了。
建立全员参与更新的员工手册
无印良品之前店面多,常常出现相同问题重复浪费人力与时间的情况,后来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做了一个员工内部提案的平台,一线的任何员工,店长也好,店员也好,都可以通过平台一起完善一个工作手册,手册内容与店面执行内容相关。
一线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站,向公司提出他的见解,然后由区域经理确认,再由公司总部确认,之后马上就把这个东西编写到最新的手册里面,同时要求公司的工作流程做相应的改变。
而无印良品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虽然这个手册是在日本被提出来的,但是必须要在全球统一化。所以每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一个员工手册。企业的经营本身有很多当地的特点,所以员工手册大概只有一半的内容是全球通用的,剩下的一半要根据各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修订。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员工手册,而且各不相同。
这个员工手册的实行很好地提高了公司的内部效率,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完整系统的员工教育体系
无印良品是终身雇佣制,有人才委员会这样一个体系,一个大学毕业生,大概22岁,毕业之后进到公司,大概要在公司干40几年,要通过岗位教育、轮岗等各种方式来培养他。而这个就要通过人才委员会来实现,这一块的培养能占到整个人才培养的80%。
无印良品的员工在公司里面受到的培训分三个构成,分别是10%、80%和10%:10%是工作手册学习的占比,是基准,最简单基础的事;80%是通过在公司岗位上的培训,即在工作现场内,上司和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对新员工们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进行教育的一种培训方法;最后10%就是对员工的专门培训,公司内部培训课程,这三部分构成了无印良品对员工的教育。
那么无印良品的领导层如何培养?如果说来了100个新员工,最后有可能成为领导的只有20%,如何培养或挖掘出这20个人?通过公司的各种轮岗、调岗的配置,岗位配置来培养。
公司里非常重要的岗位要培养后继人才,这是人才储备。比如说销售本部的本部长,能够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如果能占到公司人数的10%。这种是储备用的明天的人才,是鲜有存在的员工。这是第一类人才,潜能高,表现也很好。
第二类人才能力稍微低一点,是合格,但是表现、评价结果非常好。这些人能够成为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层,是部长级的储备,其实也最多占到公司员工的10%左右。
第三类人才是能力很高,表现合格,这种人才就叫课长级别的人才候选。
但绝大部分,60%左右员工是第四类人才,是非常普通的员工,但是非常重要。第五类人才是需要对他进行特别关照的,需要通过改善他的工作能力的员工,一般在公司里面占到5%,最多不会超过10%。
松井认为,人才配置就是让什么样的人去什么样的部门,不仅对公司业绩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益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另外人才培养委员会在当时还有一个工作,公司在日本的中层干部中,有20%的人会有机会到海外去学习轮岗,学习海外的经验。确实,既然已经决定了要进行全球化,这一步是必须要做的。
海外轮岗促使全球各个公司和总部的联动变得更加密切,这些中层管理者,在学习轮岗的同时,不仅获取了丰富的经验,还能够直接解决海外公司海外店铺上的问题,很好地增强了基层的管理能力和海外店铺问题的妥善解决。
而如今,日本的无印良品也已基本覆盖中国全国,一、二线主要城市都完成了开店。现在已经准备入驻中国300多个三线城市。2015年2月,无印良品在中国有128家店铺,2016年底,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店铺总数达到200家。看似“自然、当然、无印”的无印良品,却凝结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用心,对使用者考虑周全的设计智慧,并通过“平实好用”的商品、简约脱俗的店铺设计,以其丝毫不彰显地融入生活空间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出简约美好的生活观念。
从亏损10亿到营收1410亿,从起死回生到最后开遍全球的无印良品是许多同类的企业值得借鉴的。(来源:综合商业汇评、财经)
这些国际大公司,又是如何从危机中重生的?
每家企业几乎都要经历生死劫,领导者或者通过变革公司文化,重新焕发企业活力;或者通过挖掘服务本质,挽救企业于危难之中;或者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提升了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这些都让我们见识到了重生的魅力。
生死劫之六:投资错误
美国3M公司成立之初,由于投资错误,直到十几年后才终于还清债务,并给股东发出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股利,其从重大失败中再次崛起,如今已经演变成一个运转精巧的创新实验室和永动机,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机制,备受全球企业家的推崇。
威廉·麦克奈特常常被看作是3M公司文化的塑造者。1929年,麦克奈特开始担任3M公司CEO,并于1949年开始担任董事长。他在1940年左右写下这样一段话——“切勿随便扼杀任何新的构想,要鼓励实验性的涂鸦,如果你在人的四周竖起围墙,那你得到的只是羊。”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3M对鼓励创新的重视程度。
麦克奈特和3M的其他领导人认识到,行业研究人员是不同的类型,最好以不同的规则来管理。麦克奈特鼓励自由实验,希望创造一个不断从内部激发自我突破和依靠员工个人首创精神推动组织进化的创新机器。
1948年,3M公司推出了著名的“15%规则”—研发人员每星期可以拿出15%的工作时间(一个整天)用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15%规则”给3M带来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营业收入,帮助公司招来了善于发明而又雄心勃勃的员工,加强了3M作为“创新公司”的品牌建设。3M决策的更大意义是,向一个充满疑虑的世界展示了知识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违反直觉的原则之一:公司可以通过放弃控制来提升业绩。
生死劫之七:遭人暗算
强生及其所有分公司最醒目位置悬挂的始终是仅有一页的、语言简洁纯朴的《我们的信条》。强生信条教诲每一位员工,首先关注我们的客户,关注世界上所有的医生、护士及父母们;其次,关注自己的员工,并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价值;另外,也关注社会,时刻提醒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维护共有的财产;最后,关注股东的利益,给股东们合理的回报。强生信条的核心其实是—所有人都在股东之前,要把股东放在最后。
1982年10月,强生公司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一位至今仍身份不明的投毒者在强生公司旗下的麦克尼尔消费品公司(McNeil ConsumerProducts)生产的瓶装超强泰诺(Ex tra
StrengthTylenol)胶囊里掺入了氰化物,导致7人死亡,强生公司遭到了沉重打击。泰诺一直是美国最畅销的止痛药,市场占有率达35%。美国权威人士甚至断言,强生公司将无法再销售另一种以“泰诺”命名的产品。
当时,为了避免万圣节期间出现恐慌,美国联邦调查局反对召回。尽管如此,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仍然让公司的所有泰诺从全美国的商店下架,并设计了防破坏药瓶—这些共花了1亿美元。在发生第一例患者死亡事件的六天内,强生公司召回了所有3100万瓶泰诺镇痛胶囊,这是零售业历史上最大的召回。
强生此前一直拒绝和媒体打交道,但处理本次危机的管理团队改变了这一情况。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购买广告,开通了两部免费电话热线:一部为消费者服务,另一部向新闻机构播放录制好的每日最新消息。
当年11月,强生发起了重振新包装下的泰诺的广告运动。此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下跌至大约7%。公司宣布,免费更换消费者弃用的所有泰诺,还印制了4000万张价值2.5美元的优惠券向购买任何泰诺产品的用户发放。伯克与30个城市的记者举行了卫星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他将氰化物中毒案称为“恐怖行为”,强生认为恢复泰诺在市场上的杰出地位即是“道德使命”。强生的行动收到了效果,在投毒案一年后,泰诺的市场占有率回到了30%。
伯克对此事的管理,根源于其信奉的信条:领导人首先要对使用强生的产品与服务的人负责。他对这起悲剧的处理方式成为了危机管理的教科书式案例:快速披露你所知道的全部消息,做你所必须要做的一切,为客户服务。简单讲就是“做正确的事情,保持透明”。
生死劫之八:业务衰退
上世纪80年代,英特尔(Intel)公司存储器业务衰退,生产出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失灵,公司危机深重。幸好,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带领英特尔在此期间进行了战略转移,放弃存储器业务,专攻微处理器。
1981年,格鲁夫推出了他的“12 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必须发挥更高的效率,以战胜咄咄逼人的日本人。英特尔公司还推出了“迟到登记表”,公司员工每天得工作10小时,所有在上午8:10以后上班的人都得签下大名。一天上午,迟到的格鲁夫也签了名。
1983年,格鲁夫将自己的管理思想凝练之后写入到了《高产出管理》一书中。之后英特尔的成功转型,也使格鲁夫的“战略拐点”(也称“策略转折点”)概念流行开来。格鲁夫对“战略拐点”的定义是:“一个企业生命过程中即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刻。”
格鲁夫总结管理的要点在于,当达到某种增长速度时,所有的人都会无法适应,因而大局便随之陷入混乱。作为能够判断失败临界点的最高层经理,自己最重要的作用是,要发现全面失败即将开始时的那个最大增长速度。
格鲁夫培育了一种“知识力量”否决“职位权力”的企业文化。在英特尔,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挑战,条件是对事不对人,随时准备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要这样做,就需要数据。没有数据,一种想法只是一个故事。
生死劫之九:对市场发展方向判断的失误
IBM曾经是计算机领域的“带头大哥”,1985年IBM的通用大中型机独占世界市场的70%份额,大型机的毛利率高达85%、中小型机毛利率也高达50%。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计算机小机器化,证明了IBM对市场发展方向判断的失误。
IBM公司从1990年开始连续亏损,1993年亏损额高达80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168亿美元。另一方面,IBM的股票狂跌至每股40美元,个人机份额被挤出前三名,大型机更是空前萧条。
IBM被视为一只体格庞大却行将灭亡的恐龙,许多人认为IBM的问题在于规模太大,以至于不能迅速反映市场变化,主张将其拆分。但其实早在运通公司工作时,郭士纳就已经接触到了IBM真正的症结:客户服务。
经过90天的调研,郭士纳开出的药方是:保持IBM作为一个整体,但要对这一庞然大物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他说:“IBM需要的是高度关注外部市场,关注客户,服务客户,做客户成功需要的事情。”他开始拜访每一家IBM客户,了解客户的需要。他改革销售体制,将人员从15万人减少到7万人,并顶住压力大量裁员,使这个庞然大物能够轻装上阵。
在1994年底,IBM盈利30亿美元,这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赢利,此后连年丰收。到20 01年,IBM总营收达到884亿美元,净赢利77亿美元,缔造了“郭士纳神话”。
生死劫之十:遭受意外打击
1929年秋,以“黑色星期五”为标志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致使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由326美元的高位暴跌至1.75美元。高盛交易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
这次事件让高盛花天价学费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其多年积累的资金一夜回到了30年前的水平,整整一代人努力得来的成果化为了泡影。1931年,高盛交易公司一家亏损的资金超过了其他所有信托投资公司损失的总额。对于高盛公司的创始人家族来说,这次失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还好,西德尼·温伯格成为了高盛的领导人,温伯格以身作则,冲在一线。他几乎每年要为将近30家企业提供服务,一年要参加几十场董事会议,每一场都精心准备,不但不赚钱,甚至还要自己倒贴差旅,这让他与很多顶级企业家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并赢得大家的尊重,在温伯格的带领下,高盛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发展成为华尔街的传奇代表之一。(来源:综合全球CEO智慧俱乐部、华商韬略)
你准备好应对一场企业危机了吗?
在现实中,市场的趋势、消费者的喜好等均是瞬息万变,然而不少企业往往会因循自己成功的道路,选择忽视市场上的变化,但这只会令企业慢慢滑向危机,有效的危机管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帮企业避免遭受更多的损害。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在过去72小时内公司遭遇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危机。利益遭受严重损害,客户叫苦连天,员工生计遭到毁灭性打击,投资者勃然大怒,董事会忙着准备问责。在第一周结束之前,你的公司将会面临重重起诉。
你将会意识到可证实的事实非常少,到处都是各种观点与传言。你甚至都不知道在高层里还能依靠谁。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受到了牵连,有些人可能缺乏应对危机的相关经验,或自身性格导致不能成为最佳应对领导人选—内心全是好意,但就是不确定自己能做什么。
外部呢?竞争对手正想尽办法挖走你的客户和员工,激进投资者会谋划一场收购,黑客把你的系统当作目标,媒体则会揪出公司过去犯下的种种错误。顺便说一句,这些人的怒气,大部分都是直接冲你而来的,并且非常针对个人。
上述问题不是假设出来的。它们都是我们熟知的企业领袖在近年来遇到的真实危机经历。恼人的是,这些情形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出现,破坏力也更强了。
有证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事件正转变成全面的企业危机。2010年到2017年间,标题里有“危机”一词的新闻头条,以及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100强企业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比上个世纪多了80%。绝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例如,美国汽车行业在去年召回了5300万辆汽车,2010年时只有2000万辆。
从世界范围看,应对企业危机从来都是复杂而困难的,许多企业无法摆脱困局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些企业却能够扭转乾坤,得以复兴。每场危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根源在于特定的企业、管理、法律和商业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危机有一些明显的模式,企业可以从这些模式里学习一些简单但又最有效的做法,以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应对。
一般来说,有效的危机管理,应该把握好如下五个关键点。
保持组织控制力
危机发生后,企业运作的日常准则迅速瓦解,建立在信任之上的非正式网络以及外援凌驾在内部的正式汇报架构之上。那些在之前强烈反对现状的人会迅速表达自己的不满,引发一场地盘之争。一些关键高层可能自身受到牵连,无法领导企业作出回应。经理们不再具有达成共识的能力,最终形成运作不灵的组织结构。数十位决策者围桌而坐,却束手无策。
所有这些都解释了,一个有效的危机应对团队为何如此重要。这个团队应该具有在数小时而不是数天内做出和践行决策的能力,还能建立一道“机密之墙”将参与应对危机的相关人士与他人隔绝开来,保护那些无关人士不被影响,继续日常工作。
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选择一个外部专家来领导企业应对危机。正确的救火队长往往来自公司内部,是最高管理层十分了解和器重的人,是在业内出任过运营职位的人,同时还能轻松应对层次复杂且强大的非正式网络的人。
稳住股东
技术类、法律类或是运营上的问题,很少能在危机第一阶段得到解决。在这一阶段,最迫切的任务是平复某些股东的愤怒情绪和过激反应,为问题解决赢得时间。
比如,公司可以采用紧急财务计划来减缓供应商、合作伙伴或是客户的压力,对客户进行信誉赔付,防止它们“叛变”去其它品牌。还有监管部门方面,也需要果断回应。
一般公司会希望能够有一个大动作,就此扭转势态,但这非常难。通常情况下有效做法是,和主要股东们分别沟通,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来熄灭他们的怒火。
化解直接的主要威胁
多数危机(如流行病爆发急需疫苗、油井泄露、尖端技术产业召回产品)的核心问题,是技术或者运营上的挑战。但在危机爆发之时,隐藏事实和问题严重性是可怕的。公司需要立刻着手挖掘并掌握所有事实。
基本上,初期的解决方案都是没什么用的。某生产商重设了好几次的截止日期,才终于解决了技术问题,在谈判中就很难再占到优势。另一家公司为解决危机进行了多次尝试,却都在公众视线中以失败告终,信誉受损。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不要在时间上过分设限。相反,要让技术或者运营团队去“慢慢来,反而比较快”。也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设计可能的解决方案,再一一进行系统测试。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技术问题因为比较复杂,最后变成了一个神秘的“黑匣子”。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给技术和运营团队的工作配以适当的同行评议,以及一种“相互质疑的文化”,从而实现制衡,避免官僚主义壁垒。
解决根本问题
公司出现重大危机,根本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关乎到人(公司文化、决策权、能力等),过程(风险治理、绩效治理、标准设定),体系以及工具(维护程序)。这些层面的问题会渗透整个公司,影响所有人。
有鉴于此,危机的根本解决通常需要持续好几年,甚至需要在组织结构上做出重大改变。除病根,必须要设立大规模变革计划,并且越早表明该意图之坚决越好。
吸纳视角客观的新面孔加入董事会,是一种已验证有效的疗法。
恢复企业元气
等到危机尘埃落定,才去关注下一个战略据点、刷新其价值定位,为时太晚,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已丧失。
治病的药要尽早下才能好得彻底,甚至是初期安抚工作一结束就要下。这样,公司才能去思考、评估可能采取的大动作,并且确保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人才来实现它。
CEO们在危机管理中学会的多半是如何进行危机沟通一但危机沟通只是危机处理这一宏大问题的一部分而已。
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应该考虑的,是明确界定可能会遭受的“黑天鹅”事件是什么。定期进行风险识别,观察所在行业或其他领域的重大危机,并对此进行情境模拟和应对。这样,公司就能以批判的眼光检查自己的各种弱点,并且思考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弥补。
危机预防仍然非常关键,但是不再足够。如今,商业运作已经变得复杂许多,面对危机的可能性也是空前变大。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站稳脚跟,能够在最坏的情况中给出有力还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办新闻发布会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