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新MB还是新mbp装windows好

为什么说新MBP只是看起来美好
感谢的投递
新闻来源:雷锋网
新iPad出来的时候,何等威武。264ppi的Retina屏幕,号称4倍于Tegra 3性能的四核A5X处理器。嗯,时间能证明一切。发热门、充电门、WiFi问题接踵而来,买二不买三的流行,真是最近几年苹果的头一遭。万众期待的WWDC大会,新MBP从流言变为现实,15寸MBP称霸地球的屏幕分辨率,还有夸张的硬件配置,一切真的有看起来这么美好么?
首先是CPU。基于22nm制程的Ivy Bridge已上市一段时间,业界领先的3D晶体管技术,使同样芯片面积下集成的晶体管密度大幅提高,但是深度发烧友应该知道,Ivy Bridge的发热偏高,其原因也是3D晶体管技术。而且有一点,22nm制程技术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降低了Ivy Bridge的发热和功耗,但是跟上一代32nm的Sandy Bridge相比,Ivy Bridge的发热却没有降下来,可见问题之严重。15寸MBP配置最高的CPU是i7四核,主频达2.6GHz-3.6GHz,水准之高,不但以前的MBP没出现过,业内其他的厂商敢用这个CPU的,多数只在拥有17寸机身的旗舰机型上,但是苹果确实这样做了。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新MBP的机身尺寸只有15寸,而且厚度比超极本还薄,苹果难道完全没有考虑过散热的影响?虽然新MBP不再配置光驱,留出了不少设计和散热空间,但是发热的问题一定会比较严重。
其次是Kepler GT650M显卡。Nvidia这一代的Kepler显示核心架构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流处理器数量暴增,逻辑控制单元削减,核心频率降低一半。MBP的市场受众大多是办公和作图的人士,流处理器的增加能够更快更好地应对画面渲染和线程生成,但是别忘了,秒杀其他所有笔记本的220ppi的Retina显示屏有致命的“硬伤”。的分辨率,即使对于定位中高端的GT650M显卡,恐怕也很难喂饱。在这个分辨率下,游戏帧数只会降低不会提高,作图效果虽有提升,反应速度肯定要比以前缓慢。对于注重用户体验的苹果产品,不是本末倒置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GT650M显卡配置的显存,512MB和1G,这个做法有些接近脑残的行为了。Retina夸张的分辨率,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同样夸张的图形数据缓存,这需要更高的显存解决图形数据输出的瓶颈。512MB和1G这样的低配显存,苹果居然敢于使用。市场上显存达到1G已经是笔记本的标配了,MBP史无前例的分辨率,高高在上的价格居然不愿意升级一下显存。
最后是人人称赞的Retina显示屏。OK,它的直接好处就是“养眼”。但是我们了解到,小屏幕搭配超高分辨率就意味着像素点距非常小,相应地文字也会很小很小,导致阅读起来非常困难。苹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数种不同的分辨率配置,分别是、、、、(记住,目前你无法设置成分辨率,从某种程度上说,Retina屏并未真正实现),每一个像素点并非是跟正常的物理像素一一对应,而是进行了分解和双倍配置,这虽然既提高了画面精细度又保证了正常的像素点距,但是屏幕的可显示内容并没有增加。屏幕后台,MBP始终都是以分辨率进行渲染的,只不过最后输出的时候缩放下来而已,这会对性能、画质都产生影响,而且GPU和CPU的负担也不会有片刻的减轻。
其他方面,比如取消RJ45网线接口,这非常的不方便,你不得不买一个苹果的转接头,这似乎是早有预谋。(此前有曝光苹果已提前预备了转接头,相关)取消光驱也是毁誉参半,对于办公人士和高端的音影爱好者,对于光驱的需求并未完全消失。
苹果的产品,每次都喜欢用“革命性”、“彻底颠覆”、“划时代的创新”等词汇和字眼来宣传,对于小编来说,这一套已经厌了。苹果虽然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业,但是跟以前栽过大更头一样,乔老爷子尚且因一时的失败被人踢出董事会,苹果不会也不可能永远一直这么成功下去。即使从现在来看,在笔记本硬件和台式机操作系统领域,苹果依然是小众,MBP虽然势头很猛,但是谁敢妄下断言它一定能够称霸笔记本市场?!
超强的硬件配置+极致轻薄+独一无二的Retina显示屏=无敌的苹果新MBP?有果粉甚至考虑拿它替换戴尔专业游戏本Alienware,真的是可笑至极。Alienware的超厚机身,突出的重量,和双涡轮风扇散热系统难道是假的么?MBP莫非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其他厂家就毫无设计和研发实力?
新iPad大幅升级硬件带来的一系列产品要素失衡还历历在目,苹果热却再一次使很多人丧失冷静和理智的判断了,此文为冷水而非口水。访问:[广告]活动入口:
[责任编辑:ugmbbc]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Advertisment ad adsense googles“全副武装”的新款MBP,到底是否值得购买?
核心提示:Touch Bar并非噱头,而是键盘的辅助、鼠标和触摸板的替代,对于提高效率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
“全副武装”的新款MBP,到底是否值得购买?
好像还没有哪款产品是写了两次评测的,在10月底那次发布会之后第一次拿到不带Touch Bar的&龙套版&MacBook Pro的时候,心里就长草了,毕竟这次升级的最大看点就是Touch ID和Touch Bar了,半个多月之后终于拿到了&全副武装&的13寸和15寸MacBook Pro,相比于上次抢先评测的产品来说,看看在性能提升之余,很多人寄予厚望的Touch Bar到底是不是噱头?它的实用性如何?在常用软件中的表现到底怎么样?一句话,值不值得多花钱去买这个Touch Bar版本的新款MacBook Pro。评测走起。
Touch ID使用很自然
先说说指纹识别,苹果虽然做Touch ID已经第四个年头了,但除了iPhone和iPad,还从来没有在MacBook Pro这么大的设备上用过,所以使用体验还是有点不一样。
在拿到崭新崭新笔记本激活的时候,就会像新iPhone一样要求你注册Touch ID,你别以为隐藏在漆黑一片的右上角的电源键/指纹键好似看不见,每当你需要解锁的时候,Touch Bar上都会有一行提示,并且用箭头指向右边的按键,好像在说&点我,点我&。
注册指纹与iPhone完全一样,也是两步,先是指腹,然后扩大指腹面积,而且只需要触摸而千万不要把按键按下去,总之如果你对iPhone的Touch ID熟悉,那么这个过程你花不了30秒就能完成。
唯一不同就是iPhone注册指纹时会有震动提示,但MacBook Pro完全不会有。此外还有一点不同,就是iPhone最多可以留5个指纹,而MacBook Pro最多只能记录3个,其实想想也是,iPhone上最常用的两个拇指,你是根本不会在笔记本上用到的,MacBook Pro最常用的解锁姿势就是放上两个食指,而且你下意识地就会伸出食指去按那个键,所以3个记录足够了。
我也虐了一下这个Touch ID,首先是几个变态的角度,包括90&横着,以及从屏幕那边180&完全反方向伸过去,居然都能解锁,虽然我估计没人会这么用,但也说明这个Touch ID芯片与iPhone使用的一样,对于指纹的识别能力达到&任意虐&的程度。
其次是解锁速度,我算了一下,与我手头的iPhone 7不相伯仲,基本上把手指搭上去,就解锁进入系统了,比搭载第一代Touch ID芯片的iPhone 5s/6还要快。
至于Touch ID的用处,除了暂时我们用不上的网页Apple Pay购物以外,解锁电脑以及在Apple Store当中购买app都是可以的,基本和iPhone的用途一样。不过肯定不像iPhone用得那样频繁,因为iPhone每天都能需要解锁上百次,购买app也是家常便饭,这两个场景都不会在MacBook Pro上发生得很频繁,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会觉得手指一搭就完成了非常方便,而且安全性也是高于密码的。
此外,当你安装软件或修改设置,需要输入密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Touch ID来验证,这个场景还是经常发生的。
其实不用我说你也知道,MacBook Pro上的Touch ID逻辑性与iPhone一样,就是它的重要等级是低于密码的,当你解锁失败,或是重新进入系统的时候,仍然需要输入密码,如果你关闭密码,也就关闭了Touch ID。这样理解的话,Touch ID只是简化了密码输入,但不可能完全取代。
等等,看到这里你会问我,重启、休眠都需要密码,我又不天天买app,那这个Touch ID有啥用?问得好!
从上代MacBook开始苹果改变了电源键逻辑(难道真是因为乔布斯不喜欢电源键?),即便是关机状态,当你打开屏幕的时候,也会自动开机,基本不需要电源键的存在了。而我们最便利的使用习惯就是,用完了合盖直接装包里走人,也就是像iPhone那样基本不关机,这个时候你再打开屏幕,那么就需要输入指纹登陆了,所以苹果把Touch ID加在了最常用的情景当中,在MacBook Pro上进入系统只需要两步:第一打开屏幕,第二按电源键解锁,既安全又快速。至于重启电脑还需要输入密码这事,iPhone不也是这么干的吗,再说对于MacBook Pro这种设备,一年需要重启几次呢&&
Touch Bar会让一些人爱到不能自已
咱们这次评测的最大大大看点,就是Touch Bar,所以拿到新机器的时候,迫不及待就翻开屏幕看看这个&小窄条&到底有多炫,结果是在户外大太阳底下,上面显示的还有点看不清,尴尬了&&
这个事后面再说,我先纠个错。
在10月28日凌晨发布会之后的现场体验环节,我给Touch Bar下了个&副屏&的结论,其实这是不对的,它并不负责&显示&任何内容,虽然是一块高分屏,但处于键盘区顶端的Touch Bar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输入工具&,这个定位搞清楚之后,你就能理解Touch Bar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就不会抱怨&它为啥不显示股票,为啥不显示动画,为啥不显示充电状态(听起来挺有需求)&,人家不是干那用的。
刚一启动的时候,你会发现Touch Bar咋那么简洁?绝大部分&按键&都缩到右边去了,中间空出一大块,想要找回原来实体按键的排序,还得按下箭头,才能完整显示出来,有点多此一举的感觉。
实际上Touch Bar是相当灵活的,苹果将其分为了&应用控制&和&控制条&两部分,对应Touch Bar的左右两个区域,你可以自己设定是要二者混合显示,还是把控制条展开显示,但实话说,选择后者就等于恢复了原来传统的功能键区,所以大多数还是混合模式,此外,还可以在按下Fn键的同时,让Touch Bar变为传统的F1-F12的显示,总之,这次苹果给了Touch Bar非常多的自定义可能。
在混合模式当中你会有个烦恼,就是右侧的&控制条&部分只能显示4个图标,完全不够用,而且这4个图标的&控制条&可是系统级别的,开启任何应用都是始终显示的,这么重量级的区域,怎么可能不提供自定义功能呢?所以这方面苹果还是给出了很大的权限,不仅常用的背光、亮度、音量、播放都有,而且还有截屏、锁定、屏保、显示桌面、勿扰等等快捷方式,以前这些快捷方式要么隐藏很深,要么得通过复杂的组合键,但这次通过Touch Bar可以一键搞定,真是好用得不得了啊,但是可以自定义的内容这么多,反而让我觉得难以选择了,因为我觉得很多功能都有用,远远不是4个快捷键的空间可以容纳的。
另外,右上角的ESC绝大部分时候还是在的,不用担心找不到,可是,这个虚拟按键的位置相比以前往右边挪了不少!挪了有半个键位呢,你要是企图像以前那样盲操,根本就按不到,绝对得看着才能按到,所以这个ESC键的位置要熟悉一下。
Touch Bar作为一块&高分屏&,只显示虚拟按键绝对是大材小用了,下面我说说自己用得最顺手的几个app的操作&&是的,就拿到这么几天已经非常顺手了。
首先是看照片,我简直觉得Touch Bar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这个原生app设计的,因为其他大多数app都只能显示虚拟按键,而只有照片等少数app是发挥出了它屏幕的潜质。
进入照片之后,在Touch Bar最中心的位置,是以cover flow方式显示的图库,注意,是图库,也就是你的照片越多,它就给你显示得越多,就算挤成细条也给你显示出来。至于什么是cover flow,就算不是果粉,用过iPod或者iTunes的人也都知道吧,这是苹果最得意的界面设计之一。
在这个cover flow上面,你可以用多指缩放寻找和查看照片,是的,Touch Bar最多支持10指的多点触控,但是哪个app能用到这么多手指麻烦知道的告诉我一声&&
所以这个时候有用的功能就来了,你可以看到当前显示的照片附近的多张照片,就不用在屏幕上一张张找了,在Touch Bar上找到之后一点,直接就定位了,相比屏幕上一张张翻可快多了,虽然在照片当中你也可以切换显示模式,但Touch Bar的出现就是让你&鱼与熊掌兼得&了&&既可以全屏看照片,也可以通过Touch Bar滑动搜索其他照片,所以我说照片这个app真可以算得上是Touch Bar的示范级应用了。
另一个堪称示范级效果的地方,就是Touch Bar的高精度显示在这个应用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我尝试在Touch Bar上查看一些照片的细节,虽然它的宽度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但只要你仔细看,就会发现细节都是存在的,并没有变得模糊。其实这块OLED屏幕的分辨率为2170&60,比对的Retina显示屏,精细度上并不输于后者。
你们会发现我对Touch Bar在照片里的表现简直是&大爱&,不仅是因为效果做得好,而且3个快捷键设计得也非常到位,绝对是刚需级别的,依次为收藏、旋转和设置。
如果你仔细观察,方向只能往左面旋转,话说像我这样比较懒的,即便是这样,往左旋转我宁可连按4下,也不去屏幕上找按键了,因为找快捷键不仅费时,而且按完一次之后菜单消失,不利于连续操作,所以这个虚拟键的设置真是有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后我保证我电脑里再也没有那种&治疗颈椎病的照片了&。
设置功能里就更是犀利了,基本上照片app能调节的东西,都放在Touch Bar里面了,点选之后还会有调节效果的展示,自由旋转的话还有刻度尺方便拖动旋转,简直是方便直观得不要不要的,用到这里,你就会觉得苹果取消原先呆板的功能键是有道理的,开发出了很多潜能,而且还不用总是操作触摸板了。
花了很多口舌去说Touch Bar在照片当中的表现,就是因为这个app的表现太漂亮了,其他应用当中的Touch Bar表现只能说是高效,而照片简直就是惊艳。
如果你要我从惊艳到高效之间排个序,那么第二位的就是Final Cut Pro,在上个月的发布会上,苹果也是大讲特讲,幸好我们这里有Final Cut Pro高手,就是你们看到的这支视频的剪辑钟文泽,他对Touch Bar也是爱到不行。
大家知道Final Cut Pro主要就是干剪辑了,所以用久了都熟悉了组合快捷键,但是Touch Bar比快捷键还要高效,例如在时间轴上,当你定位好想要剪辑的位置之后,Touch Bar上有&修剪开头&和&修剪结尾&的按键,不仅直观,而且省得记组合键了。
此外,当你进入时间轴模式之后,可以在Touch Bar上微调任何时间线,而不用鼠标去反复选择了。用过Final Cut Pro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选择工具,比如选择、修剪、位置、切割、缩放等等,这些需要在下拉菜单当中选择,挺费劲的,但是现在Touch Bar上特设了一个二级菜单,可以让你快速选择这些工具,同时也起到了显示当前状态的作用,总之对于Final Cut Pro剪辑师来说,会爱上Touch Bar的,绝对是提高生产力的小助手。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你们知道,为了体验Touch Bar,含着泪花1998元买了这个自己并不怎么会用的软件&&
另外就是,Touch Bar对于Final Cut Pro的支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看就是亲生的软件,但是另一款业余级剪辑软件iMovie就没那么重视了,就用了一个&拆分&快捷键敷衍了事,就算炫技也得强行用上Final Cut Pro啊。
下面咱们说说常用软件是如何被Touch Bar带得高效的。
以苹果自带的文字软件Pages为例,一进来我就惊讶了,居然是输入法的联想提示,比如我敲一个&高&,Touch Bar上面就是&科技、品质、素质&这种和&高&搭配的联想词。这个脑洞开得是不是有点大啊,这种文字输入还是交给键盘快速,就不用Touch Bar代劳了。
别着急,这一条是可以隐去的,之后你就能够看到熟悉的一排快捷方式,包括标题等级、字体颜色、加粗、下划线、排列方式等等,而这些元素默认都是排列在Pages右侧的,且图标比较小,还排列得密密麻麻,所以Touch Bar上的虚拟按键就可以起到快速编辑的作用了,而且双手还不用离开键盘区。
你以为Touch Bar就这点能量吗?其实它是会随着你的界面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当你关闭Pages的时候,界面会弹出是否保存的提示,这时Touch Bar上对应的内容也变为&不存储&、&取消&和&存储&,位置与软件界面上的排列一模一样。所以Touch Bar要真是用顺手了,大大降低触摸板的使用几率(话说这一代触摸板也是努力变大了啊)。
这些苹果自家的大型软件不用多说,连计算器这种小应用都被Touch Bar给惯得不行了,Touch Bar里居然显示得是大大的+-&&=四个图标,以前用计算器你们都有感觉吧,找这几个键可费劲了,还不如直接用鼠标在屏幕上按呢,但是现在这5个键的出现,就好像多了个小键盘区似的,有多方便我就不用多说了,现在谁也别和我说&保留功能键&这种话了。
至于用得最多的Finder界面,Touch Bar也支持自定义,但这个自定义的内容仅限Finder应用本身,可以说是充分的&炫技&功能,让大家看看系统和Touch Bar的交互有多流畅,同时展望了一下Touch Bar自定义的美好未来,至于说实用性嘛&&
在这个自定义界面你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功能图标直接拖动到Touch Bar,拖动的效果很&神奇&,只要往屏幕下面一拽,当图标在屏幕底部消失的瞬间,也就出现在了Touch Bar,而且还有震动效果,就像iPhone要删除图标似的,这个效果真是流畅得没话说,就好像在一块屏幕上拖动似的,而且鼠标可以把图标拖拽到Touch Bar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Touch Bar对于鼠标还有响应,这个交互不服不行啊!
但是至于这些可以自定义的功能嘛,新建、删除、拷贝一类的我承认很有用,不过这几个快捷键我早背下来了,最有用的就是排列方式的快速改变,这个虽然挺占地,但确实一键能搞定还是快捷了不少。
我前面炫了几个app的应用之后,你们是不是都要高兴得拍巴掌了,别急,这个Touch Bar作为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使用感受与普通按键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先是手感,额,严格来说它没有&手感&,就是一块OLED屏幕,而且按上去也没有3D Touch那种反馈效果,所以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按歪了但是自己不知道,反正没手感这事我一开始还挺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当你在实体键区和Touch Bar之间频繁切换的时候,总会被没手感这件事拖慢速度,但是用久了你会发现,Touch Bar并不是输入用的,都是选项,所以想快也快不起来,再说功能上高效了也就不在意手感了&&虽然按在一块没有力反馈的&玻璃&上的确是不好受。
其次,既然是OLED屏幕,那么就会有反光,甚至会有文章一开头我说的&失明&的效果,如果你用iPhone闪灯离得特别近去照射Touch Bar,保证你啥都看不见。这样极端的测试只是告诉你,Touch Bar由于自身的属性,与物理按键的清晰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这种极端的情况也不经常出现,如果太阳照得Touch Bar都看不清了,屏幕又有啥用&&
再次,出于节能目的,Touch Bar会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自动息屏,我测了下时间,1分钟变暗,1:15完全熄灭,而且这个息屏时间不管你是插不插电源,也不管你在电源管理里面设定的休眠时间是多长,它甚至不能让你自己调节息屏时间,也是够任性的。不过唤醒的时间很快,而且键盘、触摸板都可以唤醒Touch Bar。
再再次要说的就是反应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反应速度与普通按键没有区别,只有当调取&内容&的时候,会由于载入而稍微延迟。比如照片当中调整滤镜效果,这个时候渲染的实时效果,出现得会稍微慢一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从而也说明Touch Bar背后是有单独的一套系统以及芯片在控制的。
最后咱们来谈一谈Touch Bar的二级菜单逻辑。由于这个窄条空间有限,右侧还要始终留给系统级按键,所以空间真是很局促,在这样的情况下,Touch Bar不得不出现二级菜单,也就是按一下之后又蹦出新的操作按键,比如照片当中特效的调节,Pages当中文本对齐的编排,这些二级菜单无疑会增加用户的上手难度,让使用变得复杂,但如果完全取消掉,那么Touch Bar的功能又会显得有些&简陋&,所以是一个比较难衡量的选项,目前也只能让用户慢慢适应,说到这里我又想呼吁在app当中交给用户自定义Touch Bar权限这件事。
最最最后,就是苹果对于第三方应用的诱惑力度往往是巨大的,在Mac App Store当中已经有一个专区是目前支持Touch Bar的应用,暂时有17款,包括1Password、Affinity Designer、djay Pro、Live Desktop、Pixelmator、PocketCAS for Mathematics、QuickQuad等,而据我们所知,QQ、麻将十三张、Word、Powerpoint、Excel、Outlook、Blogo、Coda、Sketch等都会在近一两个月为Touch Bar站脚助威,到时候Touch Bar这个擦擦条就真是百花齐放了。
高配性能可堪大用
半个月前评测的入门版13寸MacBook Pro很不解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处理器不够&Pro&,而这次我们拿到了最高配的2.9GHz四核i7版15寸MacBook Pro,这个规格并不在默认的售卖序列,而是要单独定制的,代表了目前这一代MacBook Pro的最强性能。
由于目前Intel并没有推出最新的Kaby Lake处理器,因此六代Skylake架构成为了全系标配,2.9GHz主频、可Boost到3.8GHz的i7-6920HQ,相比前代主要还是提升了图形性能降低了功耗从而增加续航,并且对4K视频提供60Hz刷新率的支持。
用GeekBench跑分显示,其单核得分4511,多核得分13776,对比半个月前测试的2.0GHz 6360U处理器(两项得分分别为),多核性能几乎翻倍,所以注重处理器性能的用户,如何选择就不用我说了。
这次15寸机型采用的AMD北极星架构的独显则是如虎添翼,你甚至可以选配Radeon Pro 460,其拥有16个CU,流处理器为1024个,显存带宽为80GB/S,单精度性能为1.86TFLOPs,显然这些都是大型游戏的运行保证。
说那么多还是来个游戏测试比较直接,在《GRID 2》这个游戏里,将分辨率调到,选择最高画质,特效全开,平均帧数53FPS,可见运行速度有多流畅。而这部我非常喜欢的经典赛车游戏,其实是十分考验显卡功底的,赛车游戏本身由于节奏快、画面复杂,再加上赛车本身的物理碰损,都成为&显卡杀手&,而在这个配置当中跑这部游戏,特效全开对于流畅度也没有压力,而游戏中的光线、烟雾、水汽、胎印、车身损坏等细节,都显示出这款显卡运行起来毫不吃力,在沉浸比赛的同时给你一种满足感。
其实这一代MacBook Pro在性能上的最大进步,就是SSD的读写速度翻倍式的提升,之前在测试入门版13寸MacBook Pro时,其搭载的256GB SSD平均读取速度2GB/s,平均写入速度1.3GB/s。而这次我们拿到的15寸高配版MacBook Pro,其搭载了1TB SSD,读取与写入速度分别为2GB/s和1.8GB/s,相比入门版产品来说只高不低。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直接的测试方式,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大容量文件的拷贝。把一个27GB的含有碎片文件的文件夹,直接拷贝复制,新款15寸MacBook Pro用时26秒,而上一代机型却需要1分17秒,性能的提升由此可见。
价格与定位
苹果笔记本的产品线可能从来没有这样丰富过,也从来没有这样令用户发愁过。
这一代MacBook Pro的发售价格相比前代发售时贵了20%左右,当然如果对比初代MacBook Air发售时的价格,这其实算不了什么,所以苹果是在给消费者一个信号,全新设计的产品必然不会便宜,何况MacBook Pro还是定位于专业级。
在苹果看来,普通用户可以去选择售价便宜的MacBook Air(尽管已经多年未获更新)或相对便宜且轻薄的MacBook,而不要都把目光集中在MacBook Pro上。
但是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尴尬的事来了,新款MacBook Pro在拥有较高价格的同时,处理器却不是最新的,而如果你真的在意价格,那么上一代MacBook Pro也是有售的,当然处理器也不是新的,所以就看你的平衡点在哪里,特别是那些想要用上15寸高性能的专业级用户或者企业,18488元起步的售价(还不包括你肯定要用到的各种转接线,而且容量只有256GB)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轻松能够接受的。
所以这里就有苹果狡猾的一面,按照处理器的更新节奏,如果苹果给旧款MacBook Pro升级Skylake处理器,或者给MacBook Air用上视网膜屏幕,那么它们的竞争力无疑会大增,但同时也会威胁到新款MacBook Pro的地位,所以&按兵不动&同时以价格区分开档次也许是个权宜之计。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个人是推荐两款带有Touch Bar的13寸MacBook Pro的,它们在拥有最新技术的同时,处理器性能也很强悍,完成专业工作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便携性相较上代可是大幅提高,携带上更轻松,如果真觉得屏幕尺寸小,外接个显示器也是比较经济的解决方案(相比购买15寸来说),1元的售价,其实也一直是苹果专业级MacBook Pro的一贯价格区间。
同时如果是对图形、摄像、视频或游戏有需求的专业用户,那么15寸机型也是你的菜,毕竟在强悍的性能面前,你很难用价格去衡量。
Touch Bar并非噱头,而是键盘的辅助、鼠标和触摸板的替代,对于提高效率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这是我用了很多软件之后的明确结论,从这方面来看,这次MacBook Pro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
另一个成功点就是机身变得更轻更薄,在保持专业范儿的同时,减轻携带负担,这是苹果近两年的努力方向。
此外,强悍的性能,特别是SSD的读写速度这一点,也是很多专业用户会关注的。
但是这次MacBook Pro也有步子迈得大的地方,比如取消所有机身接口而换做USB-C,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令用户难以适应,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忘带任何一根转接线就意味着工作无法完成。不过最近苹果下调了转接线的价格,降幅还不低,对于这类必备的配件来说降低了入手门槛。
说回来这次Touch Bar的革新其实是苹果对于人机交互方式的又一次尝试,就像当年iPhone上的多点触控屏一样,虽然这一次MacBook Pro不见得能树立标杆,但它的创新精神无疑会在笔记本行业引起波澜。&
本文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bp2016 新机测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